领航新时代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领航新时代乡村振兴 > 广州三农
广州如何走出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
听全文  发布时间:2018-10-10  来源:南方日报

围绕振兴乡村,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关键所在,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支撑。在实施乡村振兴大潮下,如何做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

日前,由广州市社科联、暨南大学、南方日报共同主办的“广州新观察”上,专家学者们围绕“乡村发展新动能: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进行了探讨。同时,也探讨了广州如何在全省乡村振兴中当好示范和表率,走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

 


    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

广州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郭艳华研究员认为,在大都市,农业一般作为弱势产业。广州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广州GDP2015年突破2万亿,农业在GDP中占到的比例是百分之一点几。

“广州农业科技实力不强,高品质农产品供给不足。2016年广州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5.8%,上海市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70%。高新科技农产品产值约18亿元,仅为农业总产值的4%。”郭艳华说。

在她看来,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偏低也是广州短板。“2016年,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303家,与北京、上海相比差距较大,2015年,北京、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为5774家、6302家,上海认定的家庭农场已达到3829户,而广州则刚开始着手家庭农场认定工作。2015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仅为45%,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仅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43%。2016年,广州农业类省名牌产品数量121个,缺少在国内外拥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品牌。”

另外,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偏少,总体规模不大影响了广州农业发展。据了解,2016年,广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而同年北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62家,其中国家级39家;上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7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9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02家。广州拥有的国家级龙头企业仅是北京的18%和上海的37%。广州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1家,北京和上海分别拥有4家;广州10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而北京、上海分别拥有20家和13家。从农业上市企业数量看,广州只有海大集团、燕塘牛奶等2家上市公司;而北京则有顺鑫农业、三元食品、东方园林、大北农等超过10家农业上市企业,2015年新增境内外涉农上市企业2家;上海也拥有涉农上市企业超过10家。

 


 

发展都市型农业迫在眉睫

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刘洪盛认为,广东是经济大省,还是消费大省。具体在广州,市民每天消费的农产品大米5000吨,食用油800吨,鸡蛋800吨,鱼1600吨,蔬菜8000吨。广州农业资源不足,人多地少的情况非常突出,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着资源的限制。很多农产品要从外省输入,特别是优质果蔬结构性缺口很大,粮食自给率只有32%左右,还不够四成。因此提倡发展都市型农业很有必要。

而目前广州都市型农业整体竞争力却不强。2015年,广州都市农业产值1306.50亿元,都市型农业结构类型单一,尚处于都市农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农业公园、高科技农业园区、农业生态科技园等都市农业模式发展缓慢。

郭艳华分析,广州都市型农业的生产成本高,竞争力不强,农业发展空间及资源的刚性约束越发凸显,土地成本越来越高,统筹安排农业大规模生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导致广州规模化生产经营程度不高,农业弱质特性没有明显改观。另外,受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影响,设施农业用地受制约较大,进一步影响都市型农业加快发展。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博导李周教授则认为,发展现代农业,旨在消除传统农业的弱质性,使农业成为有就业吸引力的产业,使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使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现代农业是由技术、制度、组织和管理等创新推动的,它适宜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评价,使现代农业不同于过去的农业。”李周表示,发展现代农业最好的机遇就是发展都市型农业,“大都市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商品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适度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和农业收入的集中度逐年上升。农业合作也容易,因此就可以采取把个体做大的独享型规模经济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把群体做大追求分享型规模经济的方式。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作用,这方面广州是很有前景的。”

 

广州农业农村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期

郭艳华认为,目前广州农业农村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期。她分析,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初显成效。2016年底,全市常用耕地面积144.6万亩,农业从业人员66.03万人,从业人员人均耕地2.19亩。流转土地63.6万亩,流转土地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43.9%。畜牧业规模经营迅猛发展,生猪、蛋鸡、肉鸡规模化养殖均超过40%;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建成了8个市级农业现代化园区。主要有从化万花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番禺区海鸥岛现代渔业园区、广州花卉之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花都狮岭镇)等。“这些都为广州走出具有特色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是,她表示“广州农产品大路货多,真正优质、绿色、名优产品不多,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需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

广东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万忠研究员则认为,要让广州农业生产更多名优产品,就应该利用大多数农业科技机构都在广州的优势。

“广州有农业高等院校,像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以及各级农业科研院所。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相对完善,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4个,还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2个、省公共实验室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平台。而这些平台又都在广州,我们就要使其发挥优势。”万忠表示。

据了解,广州都市型农业中农业总部经济发展初显端倪,集聚了一定数量的研发型农业总部企业和科研机构,是华南地区农业科技水平最高、机构数量最多的城市,研发型农业总部已显现集聚端倪,同时是华南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孵化基地。

广州种业在全国范围内也享有美誉,占据着重要地位,建设了一批相对集中的科研、加工及仓储基地。广州年种子加工包装能力在5000万千克以上,建有51个种业科技研发平台,其中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24个;建有17个种质资源库(圃),占全省总数的32%。

因此郭艳华建议,作为大都市的广州,要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多元优化发展。利用广州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在广州设立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打造品牌优势,创新商业模式,构建“广州+域外”的“研发设计营销+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加快与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营销大户、生鲜超市、餐饮连锁企业对接,提高农村电子商务整合农业产业链资源与要素的能力,通过强化冷链物流系统建设,有效解决从田间地头到超市的有效衔接。”郭艳华说。

浏览次数
-
分享
分享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