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结果出炉,增城区连续两年获珠三角片区县(市、区)第一名
广东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2020年度广东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工作情况:广州市增城区位居珠三角片区县(市、区)第一名获通报表扬,这是增城区继2019年度考核后连续第二年获此殊荣。
承办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广东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暨广东荔枝营销动员大会、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部署会暨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在今年一系列重要会议活动上,增城展示了“三农”工作成效和创新做法。
城与乡谁也不是谁的附属,乡村振兴后劲是城乡“等值”融合发展。
大城市的乡村空间逐步趋向稳定,乡村从承担农产品保障供应功能向承担多元复合功能转变,由承担附属功能向承担核心功能转变。乡村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显现,乡村对大都市人群来说越来越不可或缺。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广深两大都市圈衔接节点的增城乡村具备优势凸显的条件、拥有乘势而上的机遇,正迎来抓发展、大发展、快发展的乡村振兴新阶段。
服务好广州超大城市“三农”各项工作,不断塑造新优势、取得新进展。增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持续在全省、全市乡村振兴中做好表率。
1 党建引领促发展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构建力量雄厚、责任明晰、协调有序的乡村振兴工作组织体系,是确保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重要基石。
为此,增城区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基层党(工)委“一线指挥部”和农村党组织书记“一级施工队长”作用,由区委书记、常委带头建立联系点,构建全域党建定点联系机制,示范带动170名镇街干部、2023名驻点团队干部和2321名辅助团队成员,定期到各村(社区)开展驻点联系工作。
农业大镇、荔枝名镇——仙村镇党委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仙进奉荔枝产业发展示范带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基岗村是荔枝名村,村党总支书记陈浩潮充分发挥牵引作用,立足仙进奉荔枝品牌和原产地优势,深挖文化底蕴,推动仙进奉荔枝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区域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带领村“两委”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闯出一条“甜蜜”的致富奔康之路。据统计,面对今年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增城仙进奉品牌荔枝市场持续见涨,带动全区4.1万吨荔枝实现销售超过10亿元,实现丰产又丰收。
打好“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以“小荔枝”为小支点撬动“大产业”。目前,全区仙进奉荔枝种植面积发展到1.8万亩,成为该区荔枝主导品种。
选优配强“三农”战线领导干部,今年以来,增城选派11名干部到镇街任职,选拔任用镇街基层干部23人,激励干部在“三农”工作中担当作为,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2019年初,邓山村名村项目建设启动,确立打造‘广州第一’乡村振兴示范标杆的目标。”邓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易望介绍,邓山村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以乡规民约统一村民共识,景村互动,铺开了以“五美”(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为主要内容的邓山村系列环境整治工程。
昔日狭窄的羊肠小道,变成宽敞平坦的沥青村道;杂草丛生的深巷角落,变成竹叶青青的庭院小景;枯燥单一的河涌堤岸,架设起整洁碧道……乡村蝶变不光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此观光留宿,邓山村外出务工村民返村就业投资的比例也达到了30%。
“‘五美’塑形,‘三精’塑魂。”张易望认为,党建引领重塑发展格局,邓山村坚持“产业驱动”策略,以“一产三产融合发展”为原则,推动发展精品民宿、农家美食、非遗工坊、自然教育、营地教育、农产品销售、山地自行车运动等具有本土特色的产业经济。
2 城乡融合加速跑
增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核心区,既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和都市圈范围,也是发达城市的郊区,既有发达的工商业,也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农村和乡镇,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越来越多年轻人从城市回到乡村,投身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在深圳打拼多年的沈燕芬辞掉工作后,回到了老家增城,与其他同学不同,她选择扎根乡村聚焦丝苗米基地无人机业务。
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脚步明显加快,沈燕芬父亲开办的增城石乡农机专业合作社人手紧缺,这也侧面反映出农业农村对现代化的迫切需求。这家合作社已开办十余年,是增城区最早提供农机服务的市场主体之一。
让乡村更好对接城市,让城市更好融入大自然。美丽乡村为城市核心功能提供战略空间,承接更多元和高能级的经济发展功能。依托超大城市丰富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农村更加有效地走科技农业、精品农业、品牌农业之路。
古朴的宁远楼屹立在碧绿的白石河旁,经过一番改造后,曾经的小河涌摇身一变成为新塘镇瓜岭村秀美的河滨公园,青砖黛瓦留存着百年故事,现代设计扮靓了环境景观。在这里,新旧元素相互交织,城乡资源优势互补。
山水田园与现代都市并非“鱼”与“熊掌”的关系。近年来,增城区不断加大乡村振兴力度,充分发挥湾区中部地理和便利交通的优势,让大都市人群在近郊找到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
以打造“广府侨乡,锦绣瓜洲”为主题,瓜岭村引入社会投资,同时开展人居环境提升与景观营造,一方面借力公共服务完善缩小城乡生活差距,另一方面,通过探索乡村资源活化利用,不断壮大文旅产业,为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流和商流。“人气回来了,高峰时期村里一天要接待上万游客,预计今年底,村中民宿也会陆续向公众开放。”瓜岭村党支部常务副书记黄建威兴奋地说。
城市资源走进乡村不仅带去了人、财、物,也将新发展理念送到田间地头。作为广州名村的邓山村,是盛产乌榄的特色村,村内有着百年历史的乌榄园就位于邓山脚下。从前,以出售原材料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邓山村,处在产业链的下游,不仅不能让特产卖出好价钱提高农民收入,也难以打响邓山的乌榄品牌。
衔接城市人对“复得返自然”的刚需,邓山村开启了系统化、多元化综合开发,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以榄雕为导向,推动百年乌榄园、增城榄雕品牌不断走向城市,走向大湾区其他地方。
“无人机作业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均匀等显著优势。”沈燕芬刚返乡时还会心有不甘,但是,看到现在农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政府对农业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真切体会到了返乡创业的乐趣。
目前,沈燕芬他们共为增城区8个主要种粮镇街提供农机服务,近两年来,通过采取规模承包、全程机械化种植的方式,已为家乡盘活了近2000亩闲置田地。
3 科技赋能新乡村
近日,在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搭乘嫦娥五号旅月的“太空稻”迎来收获。
2020年11月,一批共重40克的水稻种子跟随嫦娥五号航天器进行了一次长达23天、76万公里的环月旅行,在深空环境中经过宇宙射线的照射,顺利返回地球。
从2021年2月26日的播种,到3月29日的移栽,又到6月初的抽穗,再到7月9日,“太空稻”在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长成了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正式迎来收割。
这片落户在广州近郊增城的“太空稻”试验田迎来了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首轮种植圆满完成。
信息科技和数字化正深刻地重构着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转变为“靠技术吃饭”,农业科技不断深入到田间地头。
平静如镜的水库,绿意盎然的稻田,多台农业无人机在空中盘旋,进行播撒作业,极飞科技、大疆农业现场展示了AI识别、智能巡田、无人播种、精准变量施肥、无人农场系统管理等田间数字作业场景。南方报业农业公园一期在派潭镇高埔村启动建设。
南方报业农业公园一期项目占地1600亩,汇聚数字农业要素,以西游记为主题打造农业公园。项目将创建全产业链数字化“611”发展模式,即通过1套“5G+数字农业科技”数字系统、1个“数字农业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育种选种、标准种植、品质管控、营销推广、渠道供应”6大端口的全程数字化。
对于超大城市农业发展来说,需要在相对有限的土地资源下,把每一寸土地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在石滩镇石厦村,广州创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淑芬引入先进技术和模式,让原本的“落后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番石榴村”。
在公司走向品牌化、规模化的时候,她遇到了新问题:农民相信眼见为实,推广新品种时,他们总质疑新品种是否种得好、是否卖得好、新品种推广周期会否变长等。怎么办?刘淑芬想到了广州市果树科学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员,通过科技平台解决农民的疑惑。在她看来,科技兴农已经不单单是送技术下乡,更要把技术与市场充分衔接起来。
“大湾区,重点在城市,亮点在乡村。”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叶红说,未来的乡村是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载体,不能再用对待传统农业社会的眼光去看待乡村,广州的乡村资源将越来越珍贵。
“目前,我们园区通过视频遥控、气象监测、无人机航拍、地面传感等高科技融合应用,已经实现了对稻田的不间断智能监测。”增城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主体广州启缘生态有限公司负责人钟昇呈介绍园区的智慧农业设备时如数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