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时代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领航新时代乡村振兴 > 广州三农
广州开展第二期乡村CEO培训 为“百千万工程”拓展想象空间
听全文  发布时间:2023-11-06  来源:广州日报

邀港澳台同胞来当“乡村CEO”

  随着广州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各方面工作高标准起步,如何汇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率先举办乡村CEO学堂,加快打造一支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与乡村发展相协调的经营人才队伍成为破题之道。

  近日,广州开展面向“三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第二期乡村CEO培训,该课堂希望培育一批情系桑梓、造福乡里且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三胞”乡村CEO,让他们在广州“筑梦乡野”。45名“三胞”乡村CEO学员走进了广州的多个乡村。其间,记者独家跟随他们访乡村、拜名师、听经验,解析在这个特别的课堂中,“三胞”当乡村CEO,能为广州“百千万工程”带来怎样的想象空间?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走进乡村:

  创新创业要把目光投向广大乡村

  “马岭观花植物园投资居然有6亿元,力度真大!”来自中国香港的创业青年陈润富是乡村CEO学堂的一员。课堂期间,他每天都在朋友圈分享着在广州的“乡村见闻”。作为广州市增城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梦工场主任,他既自己创业,也帮助更广大的港澳青年来穗创业,如今,他也把目光投向更广大的乡村地区。

  “我从事服务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已经4年了,感觉乡村振兴对我们大多港澳青年来说还是一个很新的领域。这次课程,让我对乡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陈润富说,乡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这也跟他现在服务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定位不谋而合,尤其是港澳台侨青年参与乡村振兴,他们可以透过不一样的视角为这项工作激发出新的火花。

  花都塱头村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仍系统地保留了岭南特色的古建筑群和“耕读传家”的文化体系。不久前,古村迎来了一位“新朋友”——今年4月才开放的春阳台艺文中心。在这里,学员们通过投影、数字媒体等各种装置了解塱头村的传统文化。来自中国台湾的学员李嘉琪坦言,这样规模的艺术中心在广州市都少见,能在塱头村这样一个相对远离市中心的村落见到如此大的艺文中心,“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慈幼(广州)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文常年奔走在穗港两地。2018年起,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感召之下,张志文在广州建立了团队,在白云区永平教育片区开展公益项目,免费给当地的一些学生提供残障康复相关领域的知识科普。“参加乡村CEO学堂能让我更加了解当前乡村振兴的政策,让我们了解未来可以做什么,怎么融入进来,把我们的想法融入国家发展当中。”

  课堂聚焦新产业赋能乡村:

  要打破信息差与当地观念相融合

  在为期4天的课程中,尤为注重产业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如数字供应链、文化旅游、基金园区、科技创新等可以怎样在乡村发挥功能,学员们不仅听专家介绍,更走进乡村观摩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探讨如何盘活县、镇、村资源。

  “这次的课程非常注重对数字技术的运用,因为数字技术能把乡村从原本的城乡生态体系中链接进一个更大的市场,我认为这也是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导师之一的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刘义强说。不过,在他看来,乡村CEO更大的价值不仅是在于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背后有一个团队、一套机制对此进行支撑。“我们希望学员们通过培训,找到队伍、找到导师,也找到项目,最终能形成一个可以长期交流互动的有效载体。”

  走进增城的莲花出水农科小镇,不少学员都对智慧猪舍、黑米种植印象深刻。“通过打造新的农产品品类,带动周边农村提升收入,既是一种技术创新,也是一种模式创新,为我们拓展了新的思路。”学员陈润富感叹。课程导师、广州乡村振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毛杰介绍,莲花出水农科小镇希望借鉴工业园区的经验做法,通过“基金+园区”的创新模式,投资打造一系列重点农业科技产业项目。“就是希望培训之后学员们回到各自岗位,能够真正运用所学,贡献广州‘百千万工程’。”

  参与了闽台乡建乡创多个项目的学堂导师郑敏庆向学员们介绍了他曾参与的福建泉州晋江潘山村改造经验。他说,团队聚焦村中的三大特色产品——木雕、布袋戏和胡萝卜,进行IP设计,同时将村里的一座废弃幼儿园改造成综合生活馆,希望能吸引年轻人返乡,让年轻人“回得来、留得住、能消费”。他认为,“三胞”助力乡村振兴,一要注意打破信息差,例如如何让村民理解更前沿的新技术,二要将港澳台团队的观念与当地观念进行融合。

  据悉,此次广州市“百千万工程”乡村CEO学堂,让学员们走进了增城、花都、南沙等地,就是希望让他们实地了解广州乡村发展、了解“百千万工程”新机遇,并通过理论讲授、现场教学、研讨共创、案例教学等方式,帮助“三胞”将来能深度参与“百千万工程”,推动在城乡协调发展、扩大市场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增进文化交流和培养引进人才等方面深化合作,带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更好流动配置,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凝聚“三胞”力量、做出“三胞”贡献。

浏览次数
-
分享
分享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