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
展览通过160余件文书档案,200余张照片,30多组实物档案以及部分图书资料等,讲述广州传统中轴线上一座座地标性建筑发展变迁史。
为丰富观展体验,展览精心设置了多个互动区
部分珍贵档案首次面向市民开放
10月14日上午,“老城市 新活力——广州传统中轴地标档案文献展”在广州市档案馆举办开展仪式。展览由广州市档案局、广州市档案馆共同主办,分10个专题展示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镇海楼、越秀公园、中山纪念堂与中山纪念碑、市府合署、人民公园、广州起义路、海珠广场、海珠桥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等内容,从广州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精选160余件文书档案,200余张不同时期的照片,30多组实物档案以及部分图书资料等,讲述广州传统中轴线上一座座地标性建筑发展变迁史。
中山纪念碑建筑设计图(1927年4月)(广州市档案馆馆藏)
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在两千多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几条重要的城市中轴线。其中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包括从北京路至天字码头的古代城市传统中轴线,和从越秀山镇海楼经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人民公园、起义路、海珠广场至海珠桥的近代城市传统中轴线。
展览现场
据了解,在本次展览所展示的大批珍贵档案中,包含了广州市档案馆“镇馆之宝”——中山纪念堂及中山纪念碑设计蓝图;反映地标建筑发展变迁的重要档案,例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概”的镇海楼;以及记录越秀公园筹建的相关档案等。展览中部分档案更是见证了广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时刻,例如从馆藏声像档案《广州解放之战》所截取出的影像资料。
1949年11月11日,人民解放军队伍通过市政府大楼检阅台,接受检阅(广州市档案馆馆藏声像档案《广州解放之战》截取)
广州传统中轴地标档案文献展的开设,旨在通过挖掘馆藏珍贵的档案文献,展示广州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延绵不断的城市历史脉络。广州市档案馆馆长王海滨表示,希望大家能通过展览,认识到科学规划城市建筑格局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性,做到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在档案文献中读懂广州,从实际行动上热爱广州、奉献广州。
展览现场
以沉浸式体验感受历史文化沉淀
雕塑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一座城市的发展,无论是历史传说还是人物故事,都需要通过形象的方式去记录下来。本次展览由广州雕塑院、广州市档案学会协办,记者在展览现场留意到多个由广州雕塑院提供的展品。
展览现场的《孙中山纪念像》
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底蕴丰富的岭南文化从四面八方汇聚广州,不断走向远方、走上国际;优质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从广州的一座座文化地标出发,持续走近市民、走向新生。60多年来,广州雕塑院始终依托广东本土文化,放眼世界多元文化,为广州雕塑了一大批属于市民的回忆和印记。“在梳理广州传统中轴地标时,非常荣幸由我院老一辈雕塑家创作的雕塑作品《五羊石像》《孙中山纪念像》《广州解放纪念像》及部分设计原稿能受邀参加此次展出。”
展览现场
据了解,这些年来,广州雕塑院相继创作了广州上下九步行街和沙面的风情雕塑群、英雄广场“广州起义暨广州苏维埃政府领导人雕塑”、二沙岛“南粤先贤群像”“辛亥革命纪念馆先贤先烈雕塑”、天河商圈艺术装置等极具影响力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许鸿飞表示,未来会继续用雕塑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精神,为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览现场的《五羊石像》
值得一提的是,为丰富观展体验,展览还精心设置了互动区。记者在“时光照相馆”互动区看到,不但有提供海珠桥、中山纪念堂、广州解放纪念像、今五羊石像、镇海楼等背景板给观众合影打卡留念,还特别准备了民国时期的长衫及65式军装,以配合场景予以沉浸式体验。
“时光照相馆”互动区
展览现场的《广州解放纪念像》
此外,观众们还可以在“感悟与分享”互动区坐下来观看展览的主题视频,在便笺纸记录下参观展览的感言感想,或是分享与中轴地标的故事。同时还可以体验中轴地标的拼图,或是选取喜欢的地标纪念章盖章留念。
“感悟与分享”互动区
中山纪念堂建筑设计图 横剖面(东西图)(1927年4月)(广州市档案馆馆藏)
温馨提示:
展览自2022年10月14日向公众免费开放,观众可通过广州市档案馆微信公众号预约,凭有效身份证件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