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小华
“广州是广东的工业大市,开发区黄埔区是广州的工业大区,工业产值占全市1/3以上,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对广州市和开发区黄埔区至关重要。”6日,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黄埔区区长陈小华接受采访时表示,黄埔将大力引进枢纽型的制造业大项目,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多措并举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发展信心;高标准建设第二中央商务区。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一半
“抓实体经济的核心是抓制造业”,陈小华介绍,2016年,广州引进的大项目之一GE及GE推荐的百济神州落户黄埔。陈小华说,GE产业园2017年展开筹建,一年半左右可以投产。
“百济神州是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生产治癌新药,预计2020年投产,产值预计将达到200亿元,”陈小华透露,如果该项目建成,癌症患者的治疗成本将大大下降。此外,黄埔还将引进LG面板三期、OLED项目,这些项目的引进将为经济发展带来后劲。
2015年,黄埔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陈小华如数家珍:“世界前4大智能机器人公司都在黄埔落户了”;“铭康生物药业已经拿到了生物医药类的新药证书,国家全年的生物医药批文屈指可数,可以预见黄埔未来的生物医药会发展得更迅猛”,“黄埔在制造业枢纽性项目上有优势,会为广州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这两年制造业困难较大”,陈小华分析,除了经济下行、出口下降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产品档次不高,质量有待提高”。开发区黄埔区有10个国家级产业基地,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6个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有一大批优秀的制造业企业。他表示,黄埔要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与健康、智能装备和机器人、汽车和零部件、精细化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支柱产业,推动企业高端高质高新发展,打造实力强劲、具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配售电改革去年为企业省电费2亿元
目前,很多企业处于寒冬时期,发展停滞不前甚至陷入困境。陈小华认为,在这个时候,政府要摸清企业的困难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帮助企业家树立信心。
“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开发区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陈小华介绍,开发区开展“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试点改革,全面推行“三清单一平台”,压缩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周期,从立项到动工的审批权限由110个工作日压缩至60个工作日。
同时,推进配售电改革试点,组织企业参与售电直接交易,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目前全区120多家企业参与竞价交易,2016年交易电量超过44亿度,为企业节省电费超过2亿元,交易总电量占全省四分之一。“如果将参与竞价交易的企业范围再放宽一些,我们还可以为企业节省更多电费”,陈小华说。
热点回应
高标准建设第二中央商务区
“任学锋书记的党代会报告及温国辉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建设以国际金融城—黄埔临港经济区为核心的第二中央商务区’,这对黄埔是个极大的鼓舞!”陈小华介绍,黄埔临港经济区在精品珠江东十公里的核心范围,拥有21.2公里的江岸资源、34.5公里的岛屿岸线,两岸有长洲岛、南海神庙、黄埔军校等生态、历史文化资源,其开发建设对全市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广州金融城和琶洲互联网集聚区建设如火如荼,陈小华希望,市政府同步加快临港经济区开发建设。一方面,围绕建设第二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航运中心,做好城市规划、用地规划、产业规划、交通规划,加快完成黄埔临港经济区城市设计和控规优化编制工作,尽早启动临港经济区核心区建设。
“第二中央商务区应当赋予其明确的内涵”,陈小华希望省市大力支持,将南沙自贸区有关航运的产业政策覆盖至黄埔临港经济区,将省市相关的航运功能性平台、专业机构集中迁至黄埔临港经济区,围绕“港航服务、总部经济、电子商务、文化旅游、高端商贸”等重点招商,全力打造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区。
同时,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施临江大道东延线(二期)建设,加快建设地铁7号线二期工程,实现临港经济区珠江两岸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