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书中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广州市癌症早防早治工作的建议》(第1276号)建议收悉,我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会同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广东省医保局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并于6月1日、7日、8日期间与您通过电话、微信、粤政易沟通交流。经综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广东省医保局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精神,提出了“强化癌症防治机构职责、建立癌症筛查补偿机制”等建议,对进一步加强我市癌症早防早治工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目前工作开展情况
(一)注重体系建设,积极推动癌症防治工作。我市高度重视肿瘤等慢性病防控工作,逐步建立癌症防治体系,提高癌症防治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2018年,印发《广州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全面加强包括肿瘤在内的慢性病防治工作。2021年印发《健康广州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21—2023年)》,扎实推进健康广州行动癌症防治行动的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推进环境整治、烟草控制、体育健身、营养改善等工作,落实肿瘤随访登记制度,加大中医药防治肿瘤力度,加强肿瘤防治重点学科建设,开展癌症综合干预、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广州市恶性肿瘤发病率为308.96/10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5.83/10万);死亡率为164.66/10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0.05/10万)。
注重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慢病管理和服务新模式,成立了广州市癌症防治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医院)、白云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白云分院)、番禺区(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花都区(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4个县区级癌症防治中心,按照《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关于推进全省癌症防治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广东省市、县级癌症防治中心工作规范的通知》要求,理顺市、区级癌症防治中心职责,提升医疗机构在慢性病防控、综合干预、信息管理、宣传教育和患者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积极开展癌症防治宣传教育及早诊早治工作,为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推广癌症筛查,实施早诊早治策略。我市2015年起在全市50—74岁常住居民中启动了大肠癌筛查防控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组织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目标人群进行初筛和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肠镜筛查,项目实施6年来,筛查服务覆盖约48万人,预防近2300例大肠癌的发生,2021年评估调查显示,参与项目的人群中90%的人对项目很满意或满意,再次参与的意愿达到92%,项目效益成本比(总效益/总成本)等于2.8。2017年启动越秀区50—74岁肺癌高危人群筛查试点工作,对4条街道50—74岁居民提供免费肺癌筛查服务,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负责项目技术执行,进行免费低剂量螺旋CT检查、阳性结节随访及后续治疗。开展多途径多方式的宣传发动,制作“爱肺计划——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券”发给市民,在广州电视台录制肺癌科普视频在老人饭堂播放,组织专家定期到社区进行健教宣传,同时积极推进机团单位职工筛查工作。我市参加了国家重大医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对40—69岁户籍常住居民进行癌症风险评估,评估出的高危人群将根据筛查结果进一步到定点医院进行免费的螺旋CT检查、乳腺彩超、胃镜、肠镜或肝脏超声等临床检查。广州市癌症防治中心2021年10月正式启动鼻咽EB-DNA及前列腺两项筛查项目,探索癌症筛查行动落地社区的新模式和制定标准化可推广社区筛查流程。
(三)加强学科建设,提高诊疗水平。制定高水平专科建设方案,打造包括肿瘤科在内的国内或国际技术一流、科研领先的临床重点专科。加强二级以上医院癌症诊疗能力建设,开展肿瘤规范化治疗,加强肿瘤筛查、诊疗等新技术的推广以及个体化规范治疗方案的应用,加强癌症患者的康复指导、疼痛管理和心理支持,对晚期患者开展姑息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加强中医肿瘤重点专科建设和中医药治疗肿瘤研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先后成为广州市“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以及广州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我市在科学研究计划、民生科技攻关计划等多个计划类别中,均将癌症综合防治研究作为重点支持技术领域,推动我市在鼻咽癌、肺癌等研究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四)建立社会医保制度体系,提高恶性肿瘤患者待遇保障水平。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致力于解决群众特别是恶性肿瘤等重特大疾病患者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减轻参保患者经济负担。一是加强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保障。参保人在定点医疗机构按规定就医发生的符合国家和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诊疗项目、医用耗材目录的恶性肿瘤诊疗费用,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予以支付。充分考虑恶性肿瘤患者治疗疗程长、费用负担大等因素,设置恶性肿瘤放疗、化疗(含生物靶向药物、内分泌治疗)、辅助治疗等门诊特定病种,并按参保人相应的住院基本医疗费用支付比例予以支付,保障恶性肿瘤患者门诊基本医疗需求。二是及时将恶性肿瘤用药纳入医保支付。按省统一部署,广州市及时将省医保药品目录内的恶性肿瘤治疗用药纳入住院、普通门诊、门诊特定病种支付范围,推动国家医保谈判药品落地并实行单行支付管理,谈判药品费用不纳入普通门诊、门诊特定病种待遇限额,进一步提高谈判药品可及性,减轻恶性肿瘤患者费用负担。三是保障恶性肿瘤住院费用的合理支付。广州市自2018年起对住院医疗费用实行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根据本地区历史病案数据,形成以“疾病主要诊断+治疗方式”为组合的病种及分值,大病重病分值高,小病轻病分值低,更好地保障恶性肿瘤等重特大治疗费用的支付,满足临床诊疗需求。
关于将肿瘤筛查费用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的建议,目前暂无相应的上位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费用,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约支付范围。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意见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22号)规定,各种健康体检和各种预防、保健性的诊疗项目属于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范围。因此,癌症筛查暂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五)加大财政投入,落实财政资金保障。一是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支持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免费为城乡常住居民提供涵盖老年人健康管理、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22年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年初预算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4.1亿元。二是落实癌症筛查经费,包括适龄妇女“两癌”筛查项目经费、大肠癌防控项目经费等。三是落实中医治未病经费,用于支持广州市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科技项目发展、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理论培训、广州市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广州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发展等。四是落实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培训经费,进一步提高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五是加大健康素养宣传教育。主要用于政策宣传、宣传阵地建设、网络宣传、主题宣传活动、印制发放宣传品等方面,以向公众科普卫生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六)积极构建防线,守护职工健康。近年来,广州市总工会始终落实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构建癌症早防早治三道防线,守护职工健康底线。一是守好源头,做好一线职工免费体检。自2013年起,广州市总工会每年编制职工免费体检专项预算经费,委托专业体检机构向全市一线职工提供免费健康体检服务,2018年至2021年已为10万名一线职工提供了免费体检服务。据对广州市总工会组织的免费体检数据分析,每年约25%的职工体检指标未见异常,约75%的职工存在一定的指标异常,经体检报告提示,部分职工通过到医院进一步复查及诊治,尽早确诊并尽早接受治疗;部分归类为慢性疾病的职工,及时进行疾病干预,预防慢性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推动职工健康体检工作,有效提高了职工的健康意识,预防了重大疾病的发生。二是关爱女性,做好女职工两癌筛查。依法推动用人单位对女职工定期进行“两癌”筛查。每年通过女职委会议及文件等形式,研究部署全市女职工“两癌”筛查工作。大力倡导有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等带头履行主体责任,积极为女职工安排“两癌”筛查。要求各级工会将“两癌”筛查纳入集体合同和专项集体合同条款。积极开展公益性“两癌”筛查服务,实施“蒲公英健康关怀”计划,不断提高全市女职工“两癌”筛查的覆盖率。开展全市女职工“两癌”筛查专项调研,向政府联席会议提交《关于提高女职工宫颈癌、乳腺癌筛查普及率的建议》。三是做好理赔,减轻患癌职工经济负担。广州市总工会陆续推出《广州市女职工互助保障计划》等四项职工互助保障计划。
(七)加强信息收集,落实肿瘤登记报告制度。建立市、区、医疗卫生机构三级报告体系,完善落实肿瘤登记随访工作制度,建立了全市肿瘤网络登记和随访信息系统,每年及时向省和国家上报年度肿瘤随访登记数据,并对我市城区户籍居民肿瘤登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撰写分析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免费为辖区常住癌症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进行建档、随访、健康教育等,并将该项工作纳入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附加项目中。我市肿瘤登记数据连续十年被《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收录,连续4年荣获国家癌症中心颁发的“肿瘤登记工作杰出贡献奖”。
(八)加强健康教育,推进癌症危险因素综合防控。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癌症防治知识,普及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和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群众自我防控意识和能力。广州市卫生健康委每年统计分析肿瘤三间分布情况,在新闻媒体和公共平台发布全市肿瘤相关信息,宣传预防肿瘤的知识。扎实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主题宣传活动,推进健康教育项目创建工作。积极推进各区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市累计创建10类健康支持性环境共1661个;开展慢性病患者健康自我管理项目;推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逐步建立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做好城乡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开展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等项目。
二、下一步工作
接下来,我市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癌症防治体系建设,提高癌症防治能力,实施癌症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为遏制癌症增长、降低癌症疾病负担奠定基础。
(一)加强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能力。继续完善癌症防治体系。积极推进区级癌症防治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癌症防治网络。结合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程,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健康教育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癌症筛查、综合干预、信息管理、宣传教育和患者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二)推进癌症危险因素综合防控。大力推动控烟工作,积极宣传吸烟及二手烟危害,严格实施室内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工作,落实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计划。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针对当前影响人体健康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开展综合整治,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作业环境,降低职业致癌物、电离辐射等暴露风险。
(三)继续实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策略。整合广州市丰富的医疗资源,组建癌症防治专家组,推广适宜规范、成熟有效的筛查技术。继续发挥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试点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建立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的长效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扩大培训规模,促进规范癌症筛查技术落到基层医疗机构,增强医务人员癌症早诊早治的意识和能力,推广癌症机会性筛查,提高医院就诊患者早诊率。继续推进大肠癌防控、肺癌筛查试点项目、城市癌症早诊早治和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提升规范化癌症筛查能力。
(四)提高癌症诊疗水平,加大中医药防治癌症工作力度。推进高水平专科建设,打造国内或国际技术一流、科研领先的临床重点专科。加强中医肿瘤重点专科建设和中医药治疗肿瘤研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的优势和作用,强化肿瘤中医临床防治能力建设,优化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提高中医药肿瘤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五)加强肿瘤信息收集工作。健全肿瘤登记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肿瘤登记工作质量,加强全市癌症信息资源整合收集,定期发布癌症相关信息,提出防控建议。建立医院肿瘤病例信息监测体系,科学指导癌症规范化诊疗,对个案肿瘤病例信息采取管理和技术上的安全措施,保护患者隐私和信息安全。
(六)加强癌症防治研究工作。实施新一轮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打造广州医疗卫生高地,依托广州预防诊治技术优势,整合广州地区健康医疗科研、诊疗资源和健康服务,加快健康医疗新技术创新及临床应用,推动我市在鼻咽癌、肺癌等研究领域的发展。
(七)进一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措施,逐步提升保障水平,减轻恶性肿瘤患者经济负担。持续关心职工健康,开展好“送健康体检”、女职工“两癌”筛查及工伤探视活动,推广“工会二次医保”职工互助保障,扎实做好广州市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参保续保工作。推动职工疗休养常态化制度化,提高一线职工免费体检和疗休养活动质量。
(八)加大癌症防治宣传力度,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广泛宣传与动员,提高群众癌症早防早治意识。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癌症防治知识核心信息,普及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和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群众自我防控意识和能力。通过公益广告、专题宣传栏等线上形式开展宣教,扩大肿瘤防治知识宣传普及面。积极开展肿瘤宣传周现场宣传活动,大力开展癌症防治科普志愿服务,提高群众癌症知晓率,在全社会倡导积极预防癌症,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观念。
感谢您对我市癌症早防早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人民政府
2022年6月20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