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话题。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家庭氛围不浓导致山区留守儿童群体把寡言、沉默、焦虑、自卑、封闭等负面心理埋在小小的心灵深处。这严重影响健康人格和强健体魄的养成。2023年以来,在粤黔协作惠水小组积极推动下,群山环绕的贵州省惠水县王佑镇、羡塘镇成功搭建构“陪读公寓”、组建“红色家长”、设立“温馨港湾”、创办“N个课堂”,为山区留守儿童提供全过程抚育、全方位关爱、全链条保障的立体化阵地,并已逐步扩散到更多山区乡镇。这一系列创新组合拳不仅有效破解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而且为社会中广大青年群体“不敢生、不愿生”注入强大信心。
盘活资源,建构“陪读公寓”
在县委县政府和粤黔工作惠水小组的统筹和推动下,按照“资源整合、集约利用”原则,镇党委、政府把辖区内闲置学校、卫生院、养老院、村委会等国有集体资产,分类制定“陪读公寓”改造计划,规划设计装修,充分发挥闲置房产使用效益。粤黔协作惠水小组投资92万元,支援王佑镇“陪读公寓”示范项目建设,辅助建设陪读公寓139套。同时,利用广州市荔湾区岭南街道结对帮扶资金10万余元,购置自习桌、凳子、热水器、电烤炉、饮水机等学习和生活用品。为了解决陪读家长的生计困境,优先聘请租住“陪读公寓”且有就业意愿的陪读家长,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从“陪读公寓”租金中按保安 1500 元/月、保洁 1200 元/ 月的标准拨付工资。同时,粤黔协作惠水小组积极引入资源,建立“陪读车间”,引进锡箔纸来料加工厂等技术含量低、上手快的项目进驻“陪读公寓”,减轻陪读家庭经济负担。
巧用外援,组建“红色家长”
山区留守儿童大多数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差。为了促进“陪读公寓”功能提质增效,帮助陪读公寓中留守儿童切实解决日常生活缺乏照料、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心理认知能力偏弱等问题。在粤黔协作惠水小组的积极倡议下,借助“陪读公寓”场域,建立“红色家长”制。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等形式结对,让“红色父母”与“红心少年”结对结亲,当好陪读公寓留守儿童的“行为引导人”“家教传递人”“学习监督人”“成长陪伴人”“亲情联络人”,为留守儿童提供行为引导、学习辅导、生活帮助、精神抚慰、心理健康咨询等切实服务,使他们生活有人管、学习有人教、成长有人伴、心灵有人抚,全力帮助山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铸就阵地,设立“温馨港湾”
通过荔湾区教育局牵头,惠水县教育局协助整合各方资源,围绕陪读公寓“一老一小”特殊群体管理工作,党委、政府升级打造社工站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合赋能型服务阵地,设立26°C温馨港湾。以“有阵地”“有方向”“有效能”为导向,建成集棋牌区、活动区、阅读区、电视区等功能区域于一体的“一站式”养老服务阵地和集共享书屋、书画天地、自习室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儿童成长空间。按照“党建引领、资源统筹、共建共享”思路布局,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融入党建大格局,同时吸纳镇关工委“五老”、工会成员、团委志愿者、妇联执委等391名志愿者参与26°C温馨港湾,以解决陪读过程中遇到的子女教育问题、工作压力问题以及人际交往问题等。同时,依托“五老”“小青佑”“惠大姐”等志愿服务队伍,定制开展“走好陪读路 静待花开时”系列活动和“多彩小课堂”“老幼课堂”等主题课程,让26°C温馨港湾成为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
为了拓展留守儿童的眼界、还原留守儿童应有的童年,积极打造“多元课堂”模式。按照“惠水所需,荔湾所能”的帮扶原则,通过教育协作工作组精准调研,拓展留守儿童的知识视野。荔湾区青少年宫与惠水县山区留守儿童建立了稳固而紧密的联系,打造“多元课堂”。一是“安全课堂”。荔湾区教育局助力黔南州惠水县搭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打造富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提升留守儿童对家庭安全、校园暴力危害等的认知和自我保护能力。二是“学业课堂”。聚焦留守儿童学业难题,积极引入教师伴读,无偿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服务,切实有效地帮助陪读家庭解决孩子作业辅导难题。三是“健康课堂”。以社工站为载体,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开展关心关爱活动,及时疏导孩子们的负面情绪,提高心理免疫力,帮助他们快乐成长、自信成才。四是“家长课堂”。联合县关工委、小学教师以及一些退休老同志共15人创办家长学校,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开设“家长课堂”,指导和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促进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相互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