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日,记者从广州市协作办获知,为全面推进驻镇帮镇扶村,番禺区正采取强有力措施对口帮扶梅州五华县,以4个“力求”扎实推进进驻的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最佳阵容:组建队伍力求强
单位业务骨干组成6个工作队,年轻化、学历高、业务强
结合广州市安排番禺区对口帮扶五华县6个重点镇的任务,番禺区组建了对口帮扶五华县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组,工作组下辖6个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在工作队成员单位选拔方面,突出经济实力,由2020年 GDP 排在全区前6位的镇街分别作为牵头单位,其他镇街和区直单位作为成员单位,队长由牵头单位派出副处级领导担任,组建最强阵容。
其中,从各单位抽调的31名队员平均年龄41.7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90%(其中硕士研究生7名,占22.6%),绝大部分队员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工作队具有“年轻化、学历高、业务强”的特点。
此外,番禺区还积极发动区总工会、区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国有企业参与挂点联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资源投入到乡村振兴驻镇帮扶工作当中,协同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互认亲戚”:工作对接力求快
6个镇党委书记将工作队带回“婆家”
7月上旬,在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立即启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进驻程序。
7月5日上午,番禺区组织召开对口帮扶五华县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动员会,鼓舞信心、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区委、区政府领导亲自欢送队员登车奔赴五华县开展对接工作,全面启动乡村振兴帮扶。
7 月5 日下午,区委组织部、区对口支援办领导带领工作队前往五华县,与五华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对接会议。7月6日上午,对口帮扶五华县6个镇的党委书记来到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榻的酒店“互认亲戚”,随后将工作队带回“婆家”。至此,各工作队进驻完毕,正式拉开了驻镇帮镇扶村的帷幕。
甘当小徒弟:摸查情况力求实
虚心取经,制定调研计划,迅速进入角色,投身“新战场”
工作队驻镇以后,为了迅速打开工作局面,迅速进入角色投身“新战场”,制定了调研计划,并抓紧实施。
抓住上一轮工作队撤队前的有限时间,加强与上一轮扶贫工作组成员、驻村第一书记的沟通交流,实地考察参观上一轮脱贫攻坚成果,查阅精准脱贫档案资料,甘当小徒弟,接受“传、帮、带”,虚心向工作组成员、驻村第一书记取经,熟悉情况、增长见识、提高工作能力。
紧接着,工作组走访县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6个工作队分别走访所驻镇的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科室,主动“攀亲戚、拉关系”,通过走访进一步加深了解,凝聚起工作合力。
各工作队深入所驻镇的各个村、社区,与村、社区“两委”干部召开见面会,参观各个村的农业产业园(龙头产业),掌握易返贫致贫对象,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所需所求,掌握村情社情。
最后,组织番禺区对口帮扶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威宁两县的工作队与对口帮扶五华县的工作队开展双向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共话乡村振兴大计。
牵线搭桥:产业发展力求精
把做大做强当地特色产业放在关键位置,寻找突破口
把产业振兴作为第一要务抓紧抓实,立足区域差异和资源禀赋,帮助帮扶镇村合理布局发展产业,提高产业发展区域协调性,同时把做大做强当地特色产业放在关键位置,寻找产业振兴的突破口。
早在驻镇帮镇扶村工队进驻前,番禺区对口支援办就提前谋划布局,依据当地实情,探索产业帮扶新模式,牵线搭桥,引导从五华县梅林镇福新村走出去的优秀企业家李素偌先生返乡发展养殖业,投资成立广东省悯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率先打造了“万企兴万村”的地区样板,闯出一条产业振兴的新路。
今年4月该公司正式投产,7月6日在梅林镇福新村挂牌成立。目前,该公司在梅林镇福新村开辟了10亩稻虾共作养殖示范基地和 30 亩土鲮鱼养殖示范基地,吸引了周边村民前来咨询合作,预计到今年10月,养殖规模可以增长10倍,届时可带动五华县水产养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辐射带动周边村集体和村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