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的支点在哪里?产业帮扶来撬动。今年以来,广东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五链同构”的工作思路,将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与黔南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紧密结合起来,协助黔南规划建设了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基础设施完善、龙头带动突出、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推动黔南乡村振兴新的支撑。
集齐黔南十县特色产业 共建现代农业供应链
瓮安茶叶、三都山羊、荔波铁皮石斛……黔南工作组在黔南10个县筛选当地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采取园中园、一园多基地、多园一体等形式,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产业链,合作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
今年,黔南工作组投入广州协作资金3562万元,撬动其他资金6327万元,支持共建园区改善种养基础生产条件,促进产业园种养规模不断壮大。在瓮安县,结合当地茶业种植优势,选取以茶叶加工为主的建中镇合作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投入广州协作资金2197.5万元,援建精制茶叶生产线项目。项目投产后,建中镇的茶园从原有的亩产50余斤春茶,增加到亩产50余斤春茶及300余斤夏秋茶,产值从原有的8000元/亩增加至11000元/亩。同时,支持荔波县瞄准林下种植优势,建设以铁皮石斛种植、加工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三都县以中和镇内山羊、蛋鸡养殖两家龙头企业为分基地,聚合打造现代养殖农业综合体。
农旅融合发展 推进产业链战略延伸
2021年,黔南工作组投入广州协作资金5017万元,撬动其他资金8346万元,帮助各县产业园建设加工厂房、冷链冷库、分拣中心,购买加工设施设备,打造电商中心、文旅观光设施等,补齐加工流通短板,延伸产业链条,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将产业园的建设与周边休闲观光、民俗风情有机结合,生产生态生活相融相促,推动了乡村功能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实现从单一的种养产业向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化转型。
在长顺县广顺镇高钙苹果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工作组立足该镇已有的高钙苹果种植、紫王葡萄种植、绿壳蛋鸡养殖、葡萄酒酿制、食用菌种植等多个农业产业,及凤凰坝农旅休闲民宿和中华银杏王景区等农旅结合业态的基础,引导东部农业龙头企业、电商企业、流通企业及文旅龙头企业等入驻园区,设立智慧农业基地,线上线下展示长顺特色农产品,扩大黔货出山规模;并支持设立研学基地,引导广东中小学生来长顺游学;支持发行长顺惠游旅游卡,深入推进农旅、文旅结合,吸引东部游客观光旅游消费。支持荔波产业园区以园区附近古梅园、兰鼎山、马鞍山等石斛、精品水果种植基地为依托,引导开展休闲游乐、科普体验,成功协助荔波县水葩水寨争创3A景区,2021年吸引游客近2万人次,发展旅游带销,创收300余万元。
招引13家企业入园 提升产业价值链
此外,黔南工作组还大力推动东部的企业、人才、资本、科研等现代产业要素向共建园区集聚,引导先进生产力“出城进园入农”,全面提升产业园的现代化水平。2021年,黔南工作组招引13家企业入园,实际到位投资额2.57亿元。在惠水县好花红镇佛手瓜种植产业园建设中,联合当地加大广州东西部协作资金、当地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佛手瓜产业。全县投入各级各类资金共2.37亿元发展佛手瓜产业。在荔波,引导广州企业建设总投资4000万元、占地近20亩、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拥有4条生产线的铁皮石斛精深加工厂房。加工厂建成后,三年内实现年产值1亿元,5年内年产值将超3亿元。工作组聚焦各园区发展中存在的农作物病害防控、产品开发与深加工、品牌打造与推广等问题,牵引东部科研机构、销售团队、供应链企业等赴黔南实地考察,出谋划策,为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罗甸火龙果、长顺绿壳鸡蛋、瓮安欧标茶等特色农产品获得绿色产品认证、国家地理标识认证等,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销售价格大幅提高。
畅通商品销售链各产业园实现总产值近5亿元
黔南工作组充分利用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契机,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助力当地强化农产品宣传推广和品牌运营,支持产业园加大农业品牌创建力度。同时协调开展商超对接,借助广博会、茶博会等展会资源以及第二届广州直播电商节、广州消费帮扶联盟、广州市各消费帮扶专区、专柜、专馆等线上线下推广平台,帮助产业园畅通销售渠道。目前,黔南的多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与省外50家一级批发市场销售商、9家二级批发市场销售商达成农产品代销合作协议。2021年以来,产业园产出的佛手瓜供不应求,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出口越南等国家,实现产值约2亿元。工作组还协调了多家广州销售龙头企业赴当地考察,其中,广州花生日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还组织全国各地的带货达人团到瓮安茶叶种植基地现场直播,活动当日收获超200万次的线上点击量。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黔南各产业园实现总销售额(产值)近5亿元。
打造“龙头企业+产业园+农户”生态链 带动上万人增收
黔南工作组在产业园建设中,牢牢把握兴农富民理念,建立“龙头企业+产业园+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带动更多的农户加入产业链条,实现农民共建、共富、共享。2021年,投入广州协作资金400万元资助独山县农业产业园区蛋鸡养殖,项目采取“基层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项目设备产权归村集体所有,企业按每年不低于项目总投资5%的费用进行租用,所得租赁费的80%用于扶持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20%用于村集体壮大资金;项目计划覆盖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400户,实现每年每户增收500元以上。瓮安县建中现代农业产业园则带动村级集体新增收入80余万元,带动新增劳动务工20万余人(次)、新增劳动收入3000余万元。通过培育和壮大机械化采摘队,引导群众在原有只参与茶园基地管护和手工采春茶的基础上,新增夏秋茶采摘务工,全年务工天数从110天增加到10个月,年人均收入从10000元增加到30000元。据不完全统计,黔南10个共建农业产业园今年吸纳当地劳动力4万余人次,带动脱贫户11790人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