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时代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领航新时代乡村振兴 > 对口帮扶 > 工作动态
穗疏连心跨山海 携手并进谱新章
听全文  发布时间:2023-04-26  来源:南方日报

  人间最美四月天。告别凛冽的寒冬,被春日阳光笼罩的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洋溢着盎然生机。

  塔什米力克乡的万亩杏园里,杏花争芳、花瓣飘舞;站敏乡的巴旦木园内,淡粉色的巴旦木花争相绽放,馨香四溢;兰干镇的1.5万亩桃园中,连片盛放的桃花构成一道明艳的风景线……繁花开满枝头,农民“甜”上心头,疏附又将迎来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此刻的广州,同样是春和景明、百花盛放。从珠江两岸到昆仑山下,千里之遥隔不断两地人民的手足情深。疏附瓜果端上大湾区百姓餐桌、岭南文化进入疏附校园课堂、疏附孩子们在广州有了“亲人”……跨越山海的情谊,谱写出动人的民族团结“协奏曲”。

  2020年以来,第九批广州援疆工作队认真落实历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进民生援疆、产业援疆、智力援疆、文化润疆、团结稳疆,与疏附精诚合作、开拓创新,推动对口支援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批批广州援疆人怀揣初心梦想、肩负神圣使命,投入到援疆“接力赛”中。

  产业援疆 戈壁滩上播撒希望“种子”

  早晨9时半的疏附县,天色才渐渐明亮。吾库萨克镇农业产业园的樱桃大棚顶上,厚厚的保温层缓缓升起,温暖的阳光洒满棚内上千株樱桃树的枝叶。与传统樱桃树不同的是,棚内种植的樱桃树没有树冠,外观就像一根棍子,樱桃直接在“棍”上开花结果。

  “这种樱桃树我们叫做‘一根棍’,非常适合在大棚内种植。”广州援疆干部、吾库萨克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许名涛介绍,“这是从山东引进的品种,单株产量在一公斤左右,售价最高每公斤400多元。”

  身处农业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南橘北枳”不再是难题。

  疏附县入冬晚、回暖快,年平均日照时数2870.6小时,这也使得在疏附种植的蔬果滋味甘甜,品质绝佳。要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日照优势,大棚采用了模拟樱桃生长气候的技术,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同时,使用优质有机肥料种植,提升樱桃口感,使樱桃果实营养更全面。

  这样的“精耕细作”,还被使用在了特色农产品采摘基地的火龙果、草莓的种植中。到了周末,这里就是附近居民前来采摘游玩的热门目的地。

  疏附蔬果的美味,如今也“飘”向了更远的市场。采摘基地的另一侧,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里种植的菜心、豌豆苗、红菜苔等蔬菜成熟后,将销往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高端酒店和大型超市。负责基地运营的新疆昇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广州援疆工作队通过靶向招商引进的广州市昇永农业有限公司组建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市场,菜箱上只要是贴上喀什航空运单的叶菜,一进市场就被批发商抢购一空,‘新疆菜’成了品质保障。”谈到基地里受到市场热捧的优质蔬菜,许名涛满是骄傲。

  在广州援疆工作队的大力帮扶下,疏附县按照“乡村振兴+休闲旅游+现代农业”的模式,在吾库萨克镇打造占地1.5万亩的“1+1+6”现代农业产业园。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特色农产品采摘基地都是这座万亩农业产业园中的一部分。

  吾库萨克镇谢哈尔巴格村农民居来提·米吉提在产业园上班已经好几年了,不仅有工资收入,还能在家做点小本生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去年家里盖了新房,准备今年10月结婚。”居来提说。

  像居来提这样的员工,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还有150多人,都是居住在附近的农民。依托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更多当地百姓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种”出幸福生活。

  “以往当地农民长期只种植小麦、玉米、白菜、洋葱等传统农作物,年均亩产收入约为2000元。我们通过创新‘粤菜疆种、疆菜输粤’的新模式,年亩产收入可达20000—40000元之间。”许名涛说,目前整个产业园已经带动就业7200人。

  一座座现代化温室大棚拔地而起,“粤菜疆种、疆菜输粤”的新模式让南方蔬果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安了家”。

  三年来,广州援疆工作队坚持深化产业援疆,发力乡村特色产业,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将援疆红利进一步向乡村、向农民倾斜,让越来越多当地民众有钱赚、有奔头,撬动当地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乡村振兴 田间地头铺就致富新路

  “阮书记,中午好!吃饭了吗?”午后时分,疏附县萨依巴格乡阔勒其村村民达吾提江·吾甫尔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出家门,热情地迎接他的老朋友广州援疆干部、疏附县萨依巴格乡党委副书记阮良基。

  很难想象,就在半年前,达吾提江还只能拄着双拐出行。8年前,年轻的达吾提江因患股骨头坏死后无钱动手术而落下了残疾,他没有因此消沉,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了钻研养鸡技术中,后来也因为养鸡技术好而被一家养殖公司看中代养鸡苗。

  “以前帮养殖公司养鸡的时候,每只鸡我能挣2元钱。但是我希望,乡亲们能和我一起挣钱,后来就有了开养鸡场的想法。”有想法、有能力、有干劲的达吾提江,在2020年被选中成为了广东援疆首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中的一员,达吾提江的养鸡事业干得更加有声有色。

  在广州援疆资金的支持下,达吾提江盖起了1200平方米环保、低臭、自动化的鸡圈,近2万只绿壳蛋鸡幼崽有了舒适、自在的“安乐窝”。

  “这些20天大的鸡苗长到40天就会以16.5元/只的价格卖给当地村民饲养,我们已经发动了400多户农民参与,每一户最少养殖50只,最多有200到300只。”达吾提江说,自己饲养的绿壳蛋鸡下的蛋在县里能卖到2元钱一枚,“而且长大后的绿壳蛋鸡一只也能卖到五六十元,公鸡可以卖到80多元,‘身价’翻了好几倍。”

  阮良基介绍,除了硬件的升级,广州援疆的干部专家们还为他当起了“军师”,把援资和援智、援技相结合,帮助达吾提江申请注册了土鸡和土鸡蛋商标,打通销售渠道,理出长远规划和思路。现在在疏附县城的超市里,已经能购买到达吾提江创立的品牌“吾孜迪亚尔”的优质鸡蛋。

  “‘吾孜迪亚尔’是‘我们的家’的意思。我的家是小家,‘我们的家’是大家,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才是最幸福的。”达吾提江说。

  作为致富带头人,达吾提江把自己多年的本地鸡养殖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邻,现在已经有了好几个徒弟。看到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荷包一年比一年鼓,达吾提江打心里高兴。

  去年9月,达吾提江在来自广东省中医院骨科的广东援疆医生陈伯健和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关节骨科团队的帮助下,完成了髋关节置换+髋臼成型+下肢关节松解的手术。半年过去,达吾提江说自己恢复得不错,“现在已经能自主干活了”。

  乡村要振兴,村民要致富,“带头”很关键。2020年以来,广州援疆工作队贯彻落实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一十百千万工程”,在各乡镇遴选培养致富带头人,加大对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力度,采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开设了“田间课堂”,组织专家、种植能手上门服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升致富带头人农业生产技能,着力培育一批扎根农村、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致富带头人。

  文化润疆 穗疏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大海呀大海,就像妈妈一样……”一个个动听的音符正在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中心小学音乐教室里跳动,飘荡在整个校园。

  音乐教室里,广州市少年宫文艺培训部部长、高级教师杨小娜正耐心地给学生们讲解唱歌的基本知识。“强弱弱、强弱弱……”杨小娜与同学们一边数着节拍,一边做动作,一遍遍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发音、肢体、表情、情感等合唱技巧。

  今年3月,广州市少年宫公益送教团队跨越万里抵达疏附县,开展穗疏青少年交流活动——“公益送教”主题活动,通过音乐、语言艺术、云队课等形式给疏附县的青少年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广州来的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精彩有趣的语言艺术课程,在课堂上我们和广州的小朋友们一起互动,和老师一起朗诵,我感到很开心。”学生古丽乃再尔·阿布都外力说。

  一直以来,广州援疆工作队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通过积极组织开展“穗疏两地青少年融情夏令营”,除了“引进来”,让广州青少年、教师等来到疏附县切身感受,深入交流,还组织学生们“走出去”,以“结对结亲”为抓手,让穗疏两地各族群众搭建“心桥”。

  心手相牵,情深似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的提质扩面,让团结之花常开常盛。2020年以来,广州援疆工作队与广州市协作办、广州市教育局积极对接,广州市110所优质校(园)从资金、人才、教育教学、学校发展规划等多方面对疏附县108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的结对帮扶并签订结对帮扶协议。

  “各位老师、同学好,欢迎各位来到疏附三中‘红色筑基’爱国主义教育馆,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绍中国共产党党史,大家请跟我来。”午后时分,疏附县第三中学一场红色宣讲正在进行,“红孩儿”宣讲员正在认真地向学校老师和同学进行解说。

  讲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故事,不仅老师讲,更要学生自己讲。通过层层选拔、层层培养脱颖而出的“红孩儿”宣讲员们,担任着更大的使命。

  “红色是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故事是最生动的教材。我们通过广州援疆的‘红色筑基’工程,把红色文化充分融入青少年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红色文化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吃苦耐劳的品质、敢为人先的干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州援疆干部、疏附县教育局副局长禤乐钰说。

  据统计,疏附县已组建了200多支“红孩儿”红色宣讲团,培养了1600多名“红孩儿”宣讲员,在校内外开展宣讲活动2000余次。在学校、乡村、“红色筑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每一个动人的爱国故事、每一次“红色课堂”,都深得学生喜爱,全县每名学生心中也因此种下一颗“红色火种”。  

  医疗援疆 仁心妙术守护美好家园

  疏附县医疗资源紧缺,医护人员分秒必争。在生死线力挽狂澜,是援疆医疗队的常态。

  医护、病人、家属……急诊室里熙熙攘攘,初到疏附,这个场面把广州援疆医疗专家、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韦广莹吓了一跳。

  “这种状态必须立刻改善!”在急诊科,韦广莹找到了工作的切入口,她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细化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流程,提高一线医护急危重症患者的处理能力和诊疗水平。

  她带着疏附当地的医护按照病情紧急程度进行分诊。没有电子分诊怎么办?她就自创“卡片分诊法”,采取“颜色和序号”双结合,重病患者采取红色标记,优先就诊,这样既有了绿色通道,也可以有序就诊。

  如今的疏附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已焕然一新,真正做到了“急而不乱”“急而有效”。目前,这里还通过了胸痛中心再认证。韦广莹表示,这只是起点,新院区的急救中心大楼已经建好,重症医学科准备二次装修,急诊还会有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及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几大中心的建设。

  韦广莹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面对现状,广州援疆医生似乎都挺“急”,总能发现手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不少改进的空间。

  在儿科,广州援疆医疗专家卫凤桂创建儿科保健门诊,为早发现、早诊治高危儿童奠定良好基础;在神经内科,广州援疆医疗专家李现亮开展了重症脑卒中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残疾早期康复干预等新技术、新项目……

  杏林春暖援疆路,医者仁心山海情。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广州援疆工作队实施医疗基础硬件提升工程、骨干人才强基工程、重点专科强院工程和适宜技术服务工程等医疗援疆“四大工程”建设,行之有效的“造血式”帮扶举措,全面改善疏附县基层医疗服务条件。

  为受援地治好一个患者,不如给他们送去一位好医生;给他们送去一位好医生,不如教会受援地医生如何治好一个患者。在医疗援疆过程中,广州援疆医生把“肥”施到了根上。

  早上9时,南疆的太阳才升起不久,广州医疗援疆专家便组团到托克扎克镇古力巴格社区开展义诊活动。托克扎克镇古力巴格社区的居民在社区干部的宣传下,早早就来到居委会。今年70多岁的穆合塔尔老人(化名)患高血压10多年,降压药就吃了好几种,血压控制不是很稳定。

  广州援疆医疗专家黄建楷详细询问病史及用药情况,提出药物调整方案,开出了药名,叮嘱按时服药和监测血压。老人高兴地说:“广州专家能来免费为我们检查身体,还发放药品,详细为我们介绍养生知识,很有耐心,非常感谢他们,亚克西!”

  近年来,通过医疗援疆“师带徒”人才培养机制,广州共选派47名医疗援疆专家前往疏附县,结对帮扶78名徒弟,培训受援地医疗卫生人才368人。与此同时,还设立医疗人才培训专项援疆资金,共选送81名医疗技术人才在疆内外培训。

  “广州援疆专家像是一盏明灯,让我们在医疗技术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以后的医疗工作当中,我们会继续向他们学习,积极加强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术。”疏附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热依汗姑丽·吐拉甫说。

  “援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项工作值得我们一代代的广州援疆队员们奋力拼搏,久久为功。”走过三年援疆路,广州援疆工作队副队长、疏附县委常委、副县长张武养感触深刻,“我们要通过一系列举措强化疏附的‘造血’功能,激发发展内生动力,让百姓们都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数读

  广州援疆这三年

  2020年以来,广州援疆工作队384名援疆干部人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密围绕“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工作目标,着眼“六个坚持”,统筹援疆资金18.38亿元,实施援疆项目220个,奋力推进援疆工作出新出彩。

  产业援疆

  支持疆果果公司建成一期1.6万平方米厂房的健康食品产业园,带动疏附县15家上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76个农民合作社年收购初级农产品超过2万吨,直接促进3万多户农民增收受益。

  助销疏附县农副产品6.85亿元,直接帮助疏附县农民增收不少于3.6亿元,年带动1.2万户农户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

  创新招商方式,三年来共对接项目357个,落地项目197个,累计到位资金28.5亿元。

  乡村振兴

  建成3个现代化工农业产业园,创造1.2万个就业岗位。

  打造吾库萨克镇乡村振兴示范镇,开展“139”乡村建设行动,打造1公里民族团结一条街、2公里穗疏美景美食文化彩绘、3公里广州现代文化灯光长廊、24公里的道路村容村貌改造和完成全镇50万平方米房屋平改坡建设。

  文化润疆

  打造97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建200支“红孩儿”红色宣讲团,开展系列红色宣讲活动2000余次。

  开设舞龙、舞狮、剪纸、戏曲、书法、国画、经典诵读等300多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参与学生4.1万人。

  推动龙狮从县城走向乡村,共组建100支乡村龙狮队伍、500支校园龙狮队伍。

  打造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2所、地区级民族团结示范校180所、县级文化润疆“种子学校”8所。

  培养257名粤菜师傅,培训培养2325名广东技工。

  医疗援疆

  选派47名医疗援疆专家,结对帮扶78名徒弟,培训受援地医疗卫生人才368人。

  设立医疗人才培训专项援疆资金,共选送81名医疗技术人才在疆内外培训。

  引进和推广医疗技术76项,覆盖15个综合临床科室。

浏览次数
-
分享
分享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