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千年商都;毕节,后起之城。一个地处南海之滨,一个位于乌蒙高原;一个勇闯改革开放前沿,一个新发展理念“示范”探路。
2016年,按照中央安排部署,广州携手毕节,齐心奔富。
山与海,从此紧紧相连。
7年来,广州结合毕节特点,探索开展“东西部协作+”合作模式,在产业合作、智力扶持、民生福祉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协作,为毕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助力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倾力扶持产业花开
7月的凤山,雄浑苍劲。
凤山下,马干山越秀农牧生猪养殖基地的圈舍错落排列。养殖场消纳区里,迷迭香长势正好,芳香扑鼻。
2022年5月,天河区“大方湾区协作中心”充分利用越秀农牧在大方县凤山乡马干山建设的1.35万头种猪养殖基地,引进全芯生物科技(澳门)有限公司利用养殖场消纳区种植迷迭香。
“迷迭香一次种植收割周期10年左右,一亩地每年可采收500公斤干叶,产值5000元左右。”基地负责人说,截至目前,这里的迷迭香种植达到了500亩。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广州市狠抓产业协作,结合毕节当地优势,在县级层面共建7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了以茶叶、刺梨、生猪养殖、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着力补齐加工、流通短板,培优育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
同时,两地加强区域协作,合作共建“毕节·广州产业园”,按照“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广东市场+贵州产品”“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广东研发+贵州制造”的合作模式,多方联动推动产业招商,先后帮助毕节引进了江楠集团、广州港华、铭丰包装、超盈纺织、晶苑制衣等知名企业在毕节投资并落地运营,助推毕节新型工业化发展。
走进毕节高新区贵州铭丰包装有限公司装配车间,看到几十条生产线上的工人们正忙着过胶、定位、包边、组装……忙得热火朝天。“乘着东西部协作东风,公司2020年8月入驻毕节高新区,2021年3月正式投产。公司发展迅速,现有20多条生产线,1000多名员工。目前订单饱和,公司今年销售额预计在1.6至2亿元之间。”胡卓信心满满。
截至目前,广州共引进200家企业到毕节投资兴业,助力毕节高质量发展。
聚焦民生共谋福祉
威宁自治县人民医院抢救室里,一名由乡镇送来的重症脑外伤女性患者病情危重,呼吸微弱,处于深度昏迷。
医院无神经外科头架,无脑深部照明系统,根本不具备后颅窝开颅条件。但面对濒死的年轻生命,来自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帮扶专家范宇葱依毅然决定创造一切可能来完成俯卧位后颅窝开颅。
范宇葱用双腿顶着手术床头,低着头奋战6小时,手术成功了,患者得救了,但范宇葱的头抬起困难,双眼视物模糊。帮扶两年来,范宇葱参与了两百多例开颅手术。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对威宁自治县人民医院开展“组团式”帮扶以来,引入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及新技术——显微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积极推进卒中中心建设,制定了专科工作制度……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共饮一江水,穗毕心连心。2016年以来,广州市组织有条件、有优势的医院、学校“组团式”对口帮扶毕节市相应医院学校,通过医教资源共享、基础设施改善、经验方法交流、职工挂职帮扶等方式多措并举提升毕节市综合医教能力。
截至目前,广州市403所学校帮扶毕节市513所学校,广州市122家医院帮扶毕节市299家医院。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广州市通过驻穗“山海心连之家”工作站服务贵州籍务工人员,首次在广州、毕节共同认定11个“一县一企”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12家广州企业在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开办“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订单班,开展“订单培养”,推进就业帮扶。同时引导“粤”厂“黔”移,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援建帮扶车间,促进脱贫劳动力和搬迁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助力群众稳定增收。
今年21岁的谢明香是毕节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中技烹饪专业、首批“粤菜师傅—岭南商旅集团班”学生。在毕节经过2年的学校学习后,2020年转段到东方宾馆实习,2021年毕业后成为了宾馆中厨出品部的正式员工。2022年,她参加由广州岭南商旅集团组织的中式面点中级工培训、考核并获得证书。
“我现在是一名粤菜面点师,日常主要负责‘广式点心’的制作、加工、烹饪等工作。”谢明香说,“现在在广州生活得很好,薪资待遇也不错,领导和同事们都很照顾我。”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广州到毕节投资兴业企业共吸纳农村劳动力4.39万人次就业;两市共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培训农村劳动力64856人次,转移毕节农村劳动力68245人到广东省就业。
直通山海资源共享
皓月当空,华灯璀璨,穗城珠江,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一艘“穗黔携手·乡村振兴”字样的“化屋号”游轮缓缓驶向岸边。船头,身着民族服饰的苗家姑娘和小伙欢快地吹起芦笙、跳起苗族舞蹈,热情欢迎各方宾朋。
游船上,拦门酒、刺绣展、特色产品展等系列活动精彩纷呈。两地以“化屋号”游船作为载体,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重点,集中宣传展示贵州黔西、广州增城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将黔西农特产品、文创产品推向粤港澳大湾区,助力“黔货出山”。
毕节,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广州,经济发达,市场成熟。毕节的资源如何直通山海,搭上广州的市场快车?
广州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千方百计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广州发挥直播电商之都优势,通过支持毕节市举办电商直播大赛,利用“832平台”、广州帮扶馆等方式,通过在粤黔两地的广州地铁、广州白云机场和贵阳龙洞堡机场投放农特产品海报,宣传威宁土豆、威宁苹果、纳雍滚山鸡、赫章鸡蛋、织金竹荪等农特产品。同时帮助毕节获得104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证,助力毕节农特产品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有效衔接,将毕节优质优势农特产品和商品整合到“一张网”中,全力推动“黔货出山、毕货入湾”。
通过“产品+文化+品牌+体验+互联网”精准帮销模式,广州市帮助毕节市打开了“珍稀新奇特”农产品销路。截至今年6月,广州市累计采购或帮助销售毕节市农副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金额达113.08亿元。
广州市通过组织“十万老广游毕节”等活动,积极宣传毕节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旅游协作。
深情越山海,携手向未来。截至今年6月,广州市累计援助毕节市财政帮扶资金26.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311个,动员社会各界捐款和捐物折款5.15亿元。为毕节高质量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注入了东西部协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