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时代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领航新时代乡村振兴 > 对口帮扶 > 工作动态
帮扶与反哺“双向奔赴” 广黔协作真情流动感人心
听全文  发布时间:2023-11-10  来源:广州日报

携手十年 共绘蓝图

  2023年正值广州对口帮扶黔南10周年。近日,记者跟随由贵州省黔南州委宣传部主办的2023年广黔协作主题采访团走进黔南各地,深入城市乡村、产业园区、学校社区等,见证了广黔两地紧密牵手、同心同力,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从与当地人的交谈中,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广黔两地人民心灵的亲近。

  从“输血”到“造血”,多年来,广州对黔南的产业扶持、教育医疗升级、社区保障、人才交流各项帮扶工作持续开展,广州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养料,助力黔南广阔的土壤上开出了“致富之花”。青年归乡、文旅产业兴旺、教育扶智,更深远的变化正在黔南发生,而黔南更逐渐有了向穗“反哺”的能力,提供了旅游优惠、高质量的研学体验等给广州的“自家人”。

  帮扶与反哺的“双向流动”间,真情流动感人心。

  帮扶就业:家门口工厂吸引年轻人归乡

  “离家近,照顾老人和孩子方便。”明亮的工厂内,王开呈正熟练地操作着一台布压机,几分钟不到,压制好的材料已经如小山般堆起。

  王开呈是贵州丰桦鞋业的一名员工,该公司于今年通过招商引资落户在了三都水族自治县。王开呈所在的车间是公司分厂的一个扶贫车间。

  王开呈说,此前自己一直远在浙江打工,很少回家。去年底,她在招工群里看到了家乡三都新建工厂招工的消息,于是在今年3月回到了家乡。“在外面一个月挣一万多元,在这里有七八千元,总的来说还是在家舒心,也能存下不少钱。”

  记者了解到,工厂车间所在的中和镇雪花湖社区于2018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是一个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共完成了1195户共5745名群众的搬迁。为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社区建设了多个就业帮扶车间,项目总投资578.35万元,其中广州对口帮扶资金402.7万元。从此,就业帮扶车间让众多外地游子回到了家乡。现在,车间里大多是像王开呈这样刚回到家乡的年轻人。

  多年来,广州对三都当地产业进行了资金项目、人才交流等多方面的扶持。目前挂职于三都县政府办的党组成员、副主任陈介生介绍,在三都县,广州援助建设的就业帮扶车间就有十多家,招商规模也持续扩大:“引入像鞋厂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未来还考虑根据三都县当地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特质进行招商,例如引入能利用当地的农产品原材料进行加工的企业,从而进一步实现增收。”

  接续传统:“绣”出财富“转”来生意

  在黔南州,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六成,这里也积淀出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三都县有着悠久的水族文化,生活在此的水族妇女们世代传承一种特殊刺绣技艺——被称为“刺绣艺术的活化石”的水族马尾绣。

三都县绣娘的马尾绣作品

  韦应丽是当地最为出名的马尾绣绣娘,她14岁就开始和母亲学习水族马尾绣技能。近6年来,由她主导成立的马尾绣发展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8000多名水族妇女进行了马尾绣技能培训,带动当地2000多户贫困户7000余人脱贫。同时,韦应丽也将自己的技艺传给了下一代:“我女儿和儿媳去参加妇女手工大赛都拿了奖!”

  目前,韦应丽创办的企业与广州、北京多地都有合作。“我们给服装厂设计马尾绣装饰,也将马尾绣元素植入到饰品、香包、打火机、扇子等物品上。”对于具有手工技艺的绣娘们,近年来,广黔两地工会、妇联还联手推出“锦绣计划”,帮助非遗文化激发活力的同时,也为妇女创业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在荔波县瑶山村,通过传承传统技艺致富的故事同样在上演。瑶山村生活着瑶族的一个支系——白裤瑶,因男子穿着上宽下紧及膝的白裤而得名。依托瑶山古寨、懂蒙民族村寨等传统村落,瑶山村已成为乡村旅游新景点。

  来到瑶山村寨中,当地青年男女都会为游客们表演“转陀螺”。打陀螺最早由瑶族祖先在狩猎本领中演化而来,如今已成为他们在全国比赛中摘金夺银的传统运动项目;村民们还通过陀螺“转”出了生意,做起了陀螺加工和民族特色手工艺品销售产业。

瑶山村村民进行陀螺表演。

  谢金华是瑶山村陀螺坊的坊主,他见证了瑶山村陀螺产业一路发展的历程。“一开始我们去北京等地参加比赛都还要借外地的陀螺,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做出符合标准的陀螺呢?”

  围绕瑶山古寨特色,当地投入广州帮扶资金300万元创建包括陀螺加工车间在内的就业帮扶车间。目前,谢金华手下共有约50人,他们制作的陀螺已销往全国各地。今年8月,谢金华与团队还带着陀螺到广州参加第31届广州博览会,并进行了花式陀螺表演。

  教育造血: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在瓮安县朵云学校,一排排教学楼错落有致,踢足球的学生们奔跑在宽阔的球场上。学校于2019年建成,又叫广州海珠学校,该校是广州市海珠区在瓮安县最大的东西部协作项目,海珠区先后投入帮扶资金4500万元,解决了映山红社区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来自海珠区万松园小学的支教老师叶翠青感慨道:“之前以为这里很落后,来了之后会发现和想象中不同。”

瓮安县朵云学校(广州海珠学校)的学生们在踢球。

  今年,叶翠青在学校教师群里看到了前往贵州支教的通知后就报名了。每年都会有来自广州的骨干教师来到瓮安县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这里的老师都很勤奋、好学,经常拉住我说,叶老师能不能去听一下你的课,或者课后问我怎么备课的。”叶翠青说。

  最令老师们欣慰的是看到学生们的进步。叶翠青说,这里的孩子很勤劳淳朴,其中一个学生令叶翠青印象深刻:“我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他的考试成绩是4分,之后我陪他天天中午朗读课文、写生字,在一个月后的单元测试中他拿了20分。对于他个人而言,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除义务教育,黔南的职业教育也因广州的帮扶换了面貌。10月底,荔波县中等职业学校举行了黔南州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赛。为提升学生能力和教学质量,该校与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在内的多所职业院校进行牵手,开展了892人次的师生培训交流、跟班学习以及线上交流活动。同时,该校与广州企业产生紧密合作,先后选派21名学生到广州白天鹅宾馆实习,3名学生赴广州就读粤菜师傅李锦记希望厨师班。校长谭勇表示:“通过对学校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师的培训、专业课程的互动,让我们的职业教育有了质的飞跃。”

  反哺广州:旅游研学优惠招待“自家人”

  10月26日,一列名为“绿博黔南·康养之州”的贵广高铁列车从广州南站驶出,载着老广来到黔南。为迎接来自广州的“自家人”,黔南也拿出了上好的自然文化资源和提质升级的文旅产品,并提供了一系列旅游优惠、高品质的研学体验,用另一种方式反哺广州。

  “天然氧吧”“中国毛尖茶都”“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这是人们对黔南风光的美誉。在优越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借助广州帮扶项目的力量,黔南正在推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如今,为拓宽旅游客源,黔南多地景区实施帮扶城市游客门票减免政策,激发了广州游客前往黔南的热情。许多广州游客在这里畅享美景、体验文化,得到了亲人般的热情接待。据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截至2023年10月底,荔波小七孔景区接待游客突破590.1万人,同比增长340%,较2019年、2022年分别提前20天、19天进入旅游高峰期。其中,广东省游客人数53.49万人次,占比9.1%。

  在全球单口径最大、灵敏度最高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所在地平塘县,今年以来共计接待了广州研学团队502批次21350人次,吸引了广东籍游客约12万人次。贵州平塘问天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研学经理胡雨骞介绍,广黔就旅游研学项目已多次开展合作,今年,相关工作组前往广州参加文旅推介会,助推两地资源进行互送。搭乘高铁,黔南人民也来到了广州,为广州这个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增加了不少人气。双向流动在加速,两地情谊也越加深厚。

浏览次数
-
分享
分享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