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时代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领航新时代乡村振兴 > 对口帮扶 > 工作动态
养虾有“稻”,让撂荒地不再“躺平”
听全文  发布时间:2023-11-16  来源:南方日报

  金秋时节,来到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收割完毕的稻田散发着阵阵清香,一幅秀丽的田园美景在眼前徐徐展开。

  与寻常稻田不同的是,黄埔村的稻田“鲜味”十足——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一棵棵稻谷之下,有“淡水虾王”之称的罗氏沼虾畅游其中,日渐肥美。

  实际上,“八山一水一分田”,才是黄埔村的真实写照。黄埔村党总支书记李宪永告诉记者,由于村里大部分农田位于深山,交通水利条件较差,具备耕作条件的农田人均不足1亩。不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传统种植业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许多耕地已经撂荒多年。

  2021年7月,广州番禺区派驻五华县工作组与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梅州后,集约多年撂荒土地550亩,并引进悯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稻虾共作”种养项目,筹建了番禺-五华稻虾共作示范基地,探索发展“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虾种养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下,虾为水稻吃掉害虫、松土、增肥,稻田为虾供饵、遮阴、避害,种植出来的生态米价值高、品质优,养出的罗氏沼虾则虾身透亮、虾肉爽脆鲜甜。随着稻谷的成熟,罗氏沼虾也陆续上市,田野里洋溢着双倍的丰收喜悦。

  广州番禺派驻五华县工作组组长兼华城工作队队长胡晓明介绍,“稻虾共作”的模式,不仅为当地村民增加了就业机会,还进一步带动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收入。水稻一年两季,年亩产超900公斤,罗氏沼虾综合年亩产收益约9000元。

  胡晓明回忆,最初,五华县“稻虾共作”基地只有10亩示范基地,如今已发展至30个基地、2500多亩,遍布五华县13个镇、15个村,直接带动300多个农户就业,年产罗氏沼虾300吨,总产值2400万元;年产出水稻640吨,总产值200万元。

  既要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撂荒耕地也不能任其“躺平”。推进荒地复耕后,还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才能实现稻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最大化。

  “产业兴旺”,是黄埔村的“关键一招”。李宪永介绍,黄埔村依托本地资源优势,采取“企业+帮扶单位+村级+农户”的方式,发展当地特色产业——茶树菇种植产业,由企业负责经营管理,鼓励当地群众自愿到种植基地就业,日产量约1000斤,市场反应良好。

  同时,黄埔村还是清代武状元李威光的故里,通过深入挖掘状元文化内涵,黄埔村打造了游客中心、状元文化长廊、村史馆、乡村文化大舞台、乡村电商中心等平台,促使文旅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浏览次数
-
分享
分享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