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时代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领航新时代乡村振兴 > 对口帮扶 > 工作动态
广梅同行二十载 驻镇帮扶结硕果
听全文  发布时间:2023-11-23  来源:南方日报

  广梅同心,粤客同行。2003年,广州市与梅州市建立对口帮扶关系;2013年,广州全面开展对口帮扶梅州工作;2021年,广州对梅州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正式开展……转眼间,广梅携手已走过二十载风雨征程。

  自广州全面对口帮扶梅州以来,2200多名来自广州的干部及专业人才奔赴梅州各地,累计安排对口帮扶梅州专项资金86.7亿元。十年磨一剑,千年商都与世界客都携手,推动了脱贫攻坚和产业帮扶开花,历经十年结出了丰硕成果。

  如今,以广梅园为主阵地的“1+8”产业共建园快速发展,272条省定贫困村稳定脱贫,30个帮扶镇产业发展亮点纷呈,探索出一系列产业帮扶模式,为梅州发展带去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产业集群谋发展

  跑出致富“加速度”

  步入广梅产业园,车间机器轰鸣转动,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梅州广汽部件汽车系统、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梅州)、梅州珠江啤酒等企业依次排布,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近年来,广梅产业园作为广州对口帮扶梅州、产业共建的主阵地,合力引进了广汽、广药、珠江实业、圣戈班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点打造了广汽零部件产业园、广药大健康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及先进制造业产业园、食品饮料产业园、省级广梅共建大数据产业园五个“园中园”。

  来到广汽零部件生产车间,一根根机械臂正精准地组装汽车零部件,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检查生产情况。梅州广汽部件汽车系统党工干事李振介绍,公司成立于2014年7月,员工数量达300余人,以智能化、电动化为主要产品方向,目前量产换挡器已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国内零的突破。

  梅州广汽部件汽车系统副总经理、工会主席周涛表示,在广汽的引领下,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同时也带来了技术、带来了对整个产业链的促进。“如今,我们以智能工厂为标杆,不断引入制造新技术,培育新型智造人才。”他说。

  在梅州广汽部件汽车系统,青年人占比超过85%,饭堂、宿舍、健身房等设施一应俱全。来自梅州五华的李振曾在广州工作,了解到公司招聘条件后,毅然决定“回到家门口就业”。“这几年,梅州发展得越来越好,就业岗位也越来越多。”李振说,每逢周末,许多梅州本地的员工都能坐班车直接回家。

  扭住产业发展“牛鼻子”,跑出振兴致富“加速度”。在广梅产业园里,还坐落着全球规模最大的凉茶原液提取基地——王老吉大健康原液提取基地,企业依托梅州仙草等中药材优势,为当地上下游产业提供400个就业岗位;园区里的“纳税大户”梅州珠啤,近年来年均产值超3亿元,目前正规划新增一条每小时产能4万瓶的瓶装啤酒生产线,长效带动梅州经济发展。

  广梅指挥部指挥长张文杰介绍,广州市国企在广梅园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先行军、主力军和压舱石的作用,带动38家企业进驻,为园区贡献约四成的工业总产值。目前,广梅园有规上工业企业43家,近三年来工业总产值增速均超过20%。在产业园内,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广梅园小学、中山三院粤东医院(广梅开发区医院)、人才公寓等生活配套相继投入使用,解决园区人才“后顾之忧”。

  下一步,两地将全力携手做强做大广梅产业园,力争三年实现产值倍增,今年实现80亿元工业产值,明年实现100亿元、后年实现130亿元。争取尽快出台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黄金十条”等系列政策,全力精准招商,力争每年引进20个制造业项目。此外,产业园还将充分利用红色苏区的优势,力争明年成功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

  携“湾区妙计”驻镇

  产业帮扶谱新篇

  在梅州各地,部分地区由于交通水利条件较差,传统种植业发展空间十分有限,不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许多耕地已经撂荒多年,产业模式较为单一。

  2013年以来,广州先后选派四轮帮扶干部奔赴梅州,为老区带去“湾区妙计”。2021年7月,30支驻镇工作队分别扎根梅州镇村,全力推动当地在人居环境、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取得成效,探索出一系列产业帮扶模式,收获了当地居民满满的敬意和赞赏。

  来到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收割完毕的稻田散发着阵阵清香,一幅自然秀丽的田园美景在眼前徐徐展开。与寻常稻田不同的是,黄埔村的稻田“鲜味”十足——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一棵棵稻谷之下,有“淡水虾王”之称的罗氏沼虾畅游其中,日渐肥美。

  实际上,“八山一水一分田”,才是黄埔村的真实写照。黄埔村党总支书记李宪永回忆,广州番禺区派驻五华县工作组到来后,集约多年撂荒土地550亩,引进“稻虾共作”种养项目,探索发展“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虾种养产业发展新格局。

  广州番禺派驻五华县工作组组长兼华城工作队队长胡晓明介绍,这种模式不仅为当地村民增加了就业机会,还进一步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收入。如今,“稻虾共作”基地已发展至全县30个基地、2500多亩,年产虾300吨,总产值2400万元;年产水稻640吨,总产值200万元。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发挥“组团式”帮扶优势,打造出海珠丰顺“烟稻轮种”、荔湾梅县“稻蔬基地”、天河兴宁“稻渔共生”等产业模式,在梅州30个镇流转土地16.26万亩,复耕复种15.49万亩撂荒地。同时,加强产销衔接,累计支持梅州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或加工企业120个,累计销售金额超19亿元。

  在蕉岭县新铺镇一所闲置多年的小学内,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整齐铺设在空地上,板下则是一排排保湿遮光的稻草,稻草之下,一朵朵赤松茸正破土而出。

  光伏板下谋发展,闲置地上创增收。经过几番走访调研,新铺镇驻镇工作队结合组团单位的资源优势,谋划“光伏小镇”示范项目,投资达9亿元。驻新铺镇帮扶工作队队长丘旭宁介绍,牵头单位广州发展集团长期致力于发展绿色能源,在多地农村探索发展了“光伏+农、林、渔、文旅”项目,较好地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

  目前,光伏板下约400亩土地已无偿交予新铺镇进行管理和运营,每年为新铺镇节约租金20多万元,并额外增加场地维护收入4万元。同时,通过搭建“企业投资+政府帮扶+经济社实施+农户务工”的模式,形成绿色产业带动村集体、农户增收的良性循环,该模式已在新铺镇、黄金镇、光德镇、东石镇等陆续铺开。

  相关

  推动大湾区老区

  教育资源共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广梅产业园附近,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广梅园小学(下称“华附广梅园小学”)传来阵阵书声。课间时段,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一边大声背诵诗歌《水调歌头》,一边走出教学楼出操。这样的“经典诵读”场面,在学校里随时、随处都会进行。

  记者了解到,这所公办学校由华南师范大学、梅州高新区、兴宁市人民政府三方合作创办,是广州对口帮扶梅州工作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建设计划总投资1.48亿元,成为兴宁片区最优小学。2021年9月,学校正式开学,可容纳学生1620人,目前开设有一至五年级。

  明亮宽敞的教室内,课桌椅崭新舒适,多媒体设备齐全;穿过教学楼,塑胶跑道、足球草坪、游泳馆为学生们提供了充分的运动空间。校园里还设有校园电视台,每周一上午的班会课上,都有“小主持人”为全校师生直播播报主题课程。

  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广梅园小学就读五年级的学生蓝圣烽告诉记者,学校设施崭新齐全,每天中午还能在学生宿舍午休,父母分别在附近的利口福、采芝林工作。“转学过来之后,我的数学成绩从70分提高到了90分!”他高兴地说。

  校长杨胜是华南师范大学选派的全国优秀校长,学校管理团队由兴宁市教育局遴选名师组成,每年还有来自广州的支教老师,带来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由广州对口帮扶梅州选派的广州市优秀教师负责指导。”杨胜希望,通过引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将华附广梅园小学创办成为在省内有影响的、独树一帜、特色鲜明、改革创新的学校,打造梅州基础教育标杆示范品牌。

浏览次数
-
分享
分享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