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未保委”,办公室设在团市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工作部署,创新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措施,形成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良好态势,开展了2018年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系列活动,组织编制了《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指标体系(试行)》。据统计,广州市未保委成员单位共投入经费9452.994万元,用于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校园及周边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以及特殊群体未成年人保护、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体系建设、未成年人社会保护阵地建设等领域。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2018年工作情况
(一)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全年举办各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1.4万多场(次),未成年人参与活动及参观人次达322万。组织2961个团组织、4万多名团员参与广州共青团纪念五四运动99周年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月系列活动;开展“18岁青春季”广州市成人宣誓系列活动,全市约10万名18岁青年宣誓成人;围绕“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主题开展庆祝“六一”“十一三”系列活动,六一期间全市约9.9万名小学生加入少先队;举办“羊城之夏”青少年暑期系列活动、“羊城少年学堂”“一个故事一国文化——各国领事讲故事”等各类读书活动2670场,107万人次参与。
2.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组织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月等活动;开展道德模范故事汇巡演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60余场,惠及学生6.3万多人次;推广运用“羊城时政学堂”节目开展中小学时政教育;举办中小学生书信节、诵读中华经典美文表演大赛、“弘扬广州好家风”活动,培养未成年人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开展“同心向党一路歌”传唱活动,引导广大儿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3.开展各类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组织1.44万名少先队员开展“红领巾走进新时代暑期争章实践体验”活动;开展党团队知识竞赛,超过10万名少先队员参与;推进中学志愿服务工作,校级志愿服务组织比例达84.6%;组织开展优秀童谣传唱等系列活动1300余场(次),近140万人次参与线上线下签名寄语及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新时代广州城市发展主题研学活动。
(二)提高校园及周边安全保障水平。
1.加强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广州市学校安全条例》立法,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护校安园”专项工作;大力推进学校安全教育信息化平台使用,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平台数据监测和通报机制;组织校园应急避险和疏散演练观摩活动,创新“开学安全教育第一课”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营造安全教育的浓厚氛围;成立全市校车安全管理联席会议,完善“校车动态信息监管平台”和“校车使用许可审批平台”,建立“校车行车状态监管平台”,为全市所有校车安装车载监控终端,全年排查1053所学校(含幼儿园)共计4082台校车,督导检查校车企业781家(次),发现问题352个,发放督促整改通知书246份,约谈校车企业48家;加强交通安全管理,2018年我市涉及儿童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2017年下降15%。
2.加强校园周边经营场所监管。强化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对学校食堂、校园周边食品销售单位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进校园活动,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食品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开展“三无”水晶泥等商品质量清查行动,严厉查处销售“三无”、不合格商品等违法行为;加大对辖区销售儿童玩具市场主体的清查力度,净化校园周边消费环境;开展“净网2018”等专项行动,全面清理本地网上涉少年儿童不良信息近2万条;开展4轮中小学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查处娱乐场所、网吧等文化场所接纳未成年人案件25起,罚款20多万元;每月组织开展网吧专项执法检查,全年检查网吧1936间,坚决杜绝中小学生等未成年人网吧上网;查处销售非法幼儿出版物,大力整治互联网突出问题,扫除网络有害信息。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以及特殊群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1.强化制度阵地建设。出台《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广州市监护困境儿童安全保护工作指引》《关于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调整更名为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具体承担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有关工作职责;番禺区创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示范区,建设“市、区、街(镇)、村(居)四级联动”的服务保障工作体系。
2.提高困境儿童保障水平。2018年,全市孤儿养育标准提高至2263元/月、特困供养人员(儿童)养育标准提高至1721元/月、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金提高至950元/月、困难残疾儿童生活补贴为157.5元/月、重度残疾儿童护理补贴标准为210元/月;全市约8060名未成人享受低保待遇;市儿童福利会救治重症儿童专项基金自2001年成立以来,共资助1905.06万元,救治重症儿童61批725人。
3.开展未成年人救助工作。2018年,全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共救助保护困境未成年人580名;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连续13年举办“中秋寻亲圆梦行动”,共帮助320名受助儿童回到家人身边,并常年开展社工服务、替代性教育等;市儿童福利院按规定安置92名长期滞留的流浪未成年人;市福利院开展“‘类家庭’寄养儿童成长辅导服务项目”;全市公安机关会同民政部门护送受助未成年人62人次。
4.开展特殊群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实施基础教育阶段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增加学前部或附设幼儿园;普及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2018年入学率达90%以上;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其中2018年视障、听障儿童少年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0%以上;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建成融合教育实验幼儿园20所、资源教室165个、特教班40个;为1949名未成年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资助,为564名未成年残疾儿童提供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资助,为240名未成年儿童提供精神障碍患者专科门诊治疗资助。
5.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来穗人员未成年子女保护工作。开展“我的中国梦 青春七彩梦”——广东省第九届留守少年儿童广州市福彩夏令营,组织100名留守儿童代表参加活动;开展2018年“亲情相约 圆梦广州——第五期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夏令营”活动,免费组织80名留守流动儿童共聚羊城;新增乡村学校少年宫13所,选树星级家长学校15所;实施“家庭教育送教到乡村”项目,在农村开展了近百场家庭教育讲座、家庭亲子和阅读分享活动;依托来穗人员“融合服务周”,打造“融合学堂”、关爱来穗“小候鸟”“小金雁”等服务品牌,不断扩大保护关爱的受众面,提升融合服务的影响力。
(四)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
1.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主题活动。举办2018年“健康人生绿色无毒”广州市青少年禁毒宣教主题系列活动;举办2018年广州市青少年禁毒主题明信片创意设计大赛,评选80幅入围作品;在全市各类学校狠抓禁毒一堂课的落实,并首次将毒品知识纳入广州中考范畴。
2.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宣传活动。邀请市未成年人保护形象大使——“亚洲飞人”苏炳添拍摄广州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公益宣传片;发动各区在青少年密集的场所开展禁毒主题特色宣教活动;打造“警花姐姐喊你上课”精品禁毒课视频。全市共开展59184场次禁毒预防宣传教育活动,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参加宣传活动150场。
(五)完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体系。
1.开展合适成年人工作。推动制定《合适成年人参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实施规程(试行)》《广州市合适成年人调度服务工作方案》《广州市合适成年人参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工作手册》等文件,举办合适成年人培训班,加强对合适成年人队伍的维系和服务,推进未检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2.健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机制。推广“一站式”取证和保护工作的优秀经验作法,探索性侵害未成年人罪犯从业禁止制度及配套措施;积极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对涉罪未成年人综合运用心理测评和干预、亲职教育、社会调查、强制辩护、犯罪记录封存等特殊措施,有效开展帮教矫治工作;加强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专业机构及社会力量的协同合作,进一步探索涉罪未成年人分级处理的保护处分制度。
3.完善教育矫正帮扶体制机制。加大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降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风险;拓宽帮扶途径,增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及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支持网络;2018年全市法律援助机构接待未成年人咨询1546人次,受理未成年人案件1539宗;建立学校型、企业型及平台型观护基地15所,用于安置非监禁措施处理的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就学、就业,以达到社会观护实现教育挽救的目的,完成不良行为矫治。
4.完善少年审判工作机制。2018年,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坚持“特殊、优先保护”和“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创新少年审判特色机制,推进非监禁刑少年犯复学重读、服刑人员改造矫正、未成年犯减刑假释审理工作;制定《家事案件审理规程(试行)》《家事调解工作指引(试行)》《家事调查工作指引(试行)》和《家事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指引(试行)》;审结家事、涉少等各类案件1170件,审结涉未成年罪犯减刑、假释案件660件;组建563人的家事调解员、家事调查员、家事心理疏导员进行未成年人探视、抚养问题调解和疏导,切实发挥少年家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5.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依法惩戒对未成年人严重犯罪,对未成年人轻微犯罪依法从宽处理。2018年,全市共批捕侵害未成年人人身权利犯罪案件394人,起诉372人。全市共批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495人,不逮捕286人、起诉442人、不起诉177人,不逮捕率和不起诉率分别为36.67%、28.5%,均逐年上升;对全部涉罪未成年人实现法律援助、法定代理人或合适成年人到场、社会调查、心理评估与疏导等制度的全覆盖,组织亲情会见402人次,亲职教育157人,对69名涉罪未成年人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同比上升97.14%,为未成年人及时有效提供综合司法保护;援助未成年被害人37人,促成刑事和解赔偿31人,174万余元,司法救助11人,金额48万余元,专业心理救助36人次。
(六)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推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阵地建设。
1.完善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建立以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为主体,各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构为支撑的工作体系。市未保委广泛凝聚包括教育、医疗、心理、法律、社工等五个界别的74名专家委员。目前,11个区已全部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
2.推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阵地建设。建成社工服务站188个,实现街道级全覆盖,与超过400家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年服务社区青少年约33万人次;在番禺区看守所挂牌成立省内首家“驻所未成年人检察室”和“社工驻所帮教服务站”;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和援助中心全年面谈咨询1702人,电话、网络咨询562个;加强23个“青年地带”实体站点建设,探索建立服务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广州模式”;“青年地带”服务站自开展预青服务以来,累计开启个案2519个、服务小组1953节,组织社区活动2051场、探访家庭5528户、登记及持续维系志愿者9926人,累计服务青少年43.6443万人次。
3.打造12355广州青少年综合服务台。线上依托12355热线服务台、共青团青年之声网络平台,线下对接青年之家、“青年地带”等服务阵地,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全年跟进青少年法律维权类个案31人次;多形式开展未成年人普法、12355青春与法行动、“青苗教室”亲子课程等线下宣教活动。2018年,广州12355服务热线接听各类来电10.63万人次,社工依托热线提供远程服务8335人次,开展了服务开放日、未成年人保护课堂、禁毒宣教、青春与法同行等一系列专项服务,线下活动服务辐射逾6万人次。
4.培育专业社工力量,加快青少年事务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工+青少年事务”的覆盖力度,加强青少年事务专项服务。进一步完善我市青少年事务社工专业委员会职能,推动设置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展10期青少年事务社工培训班,举办第三届广州青少年事务社工大赛;全市首批遴选了3家广州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和11家实训基地;开展广州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现状调研,推动建设广州市青年社会组织和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数据库(包括青年社会组织400家、广州青年社会组织骨干57人、广州青少年事务社工人才1884人、广州青年社会组织项目200个);全年培训累计超过3650人次,比2017年增长12%。
二、2019年工作重点
(一)夯实基础,确保未保委工作不断推进发展。
1.发布2018年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指标统计监测报告。根据《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指标体系》(试行),收集相关单位2018年未成年人的指标数据,监测我市未成年人生存发展状况,为各项工作重心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2.加强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设。定期组织专家召开座谈会、个案评估、会商会议、授课、研讨、咨询以及参与实施未成年人救助。邀请专家定期开展“花城有爱”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课堂。
3.推动完善以市未保委为主体,各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构为支撑,各成员单位联动配合,镇街、社区基层未保组织为落脚的工作体系。
(二)探索发展,强化12355广州未成年人保护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
1.将1235广州未成年人保护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为集咨询服务、个案处理、专项项目于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综合性服务平台,并建立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跟踪反馈,处理转介制度。
2.在现有的司法、民政系统转介机制基础上,探索建立与心理咨询师等行业协会、关工委、卫生健康委等职能部门的转介个案协同机制,开展“一站式”个案救助。
3.进一步擦亮“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未成年人保护大讲堂”“未成年人普法课件大赛”等品牌活动。
(三)依托阵地,推进涉诉未成年人矫治帮扶。
1.总结“合适成年人”参与未成年人诉讼程序试点经验,加强“合适成年人”队伍管理和维系。
2.推进“青少年维权岗”和“青年地带”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服务站建设,探索青少年司法社工、热线服务专职社工和特色志愿者团队建设,力争建立一支“专职干部+社工+志愿者”的未成年人保护协同工作团队。
3.探索市未保委各成员单位和“青年地带”的转介联动机制,重点针对社区服刑未成年人、吸毒未成年人等群体开展矫治和预防工作。
(四)协同联动,加强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个案救助工作。
1.试行“按责转办、限时受理、统一督办、综合评核”的个案转介工作机制,明确个案的分级标准、响应措施和救助方式,探索建立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及专业志愿者之间的联动网络,逐步构建集救助、帮扶、保护、维权等一体化的协同帮扶机制。
2.以市未成年人保护指标体系为依据,探索完善评估预警机制,精准分析未成年人保护薄弱环节、重点群体和关键领域,集中力量解决性侵等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突出问题。
3.进一步提高12355广州未成年人保护综合服务平台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热线来电接听、信息统计、案件流转、情况分析等工作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发挥未保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典型个案中的会商作用,提高接线个案的跟进率、解决率和服务满意度。
4.推进市区“一站式”救助试点阵地建设,探索推行“一站式取证标准和流程”“民警和法医参与一站式询问常态化工作机制”“未检办检察官协同一站式询问”等工作规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