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坚持理论学习和调研实践两手抓,立足于提高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有了明显进展。
一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有新局面。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将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推动广州国土房管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契机,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上讲台与下基层”,为学习实践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在加强党的基础理论和国土房管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在宏观调控、产业经济、金融管理等方面不断拓宽学习领域。深入查摆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寻求破解难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实现了从以往“埋头走路”向“抬头看路、勇于探路”的转变,真正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全体党员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凝聚共识、提升素质的过程。全局共深入查找出9大方面51个存在问题;共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经验总结等文章累计达200多篇,其中针对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具体问题的创新性调研成果97篇。
二是在体制改革上有新突破。着手完成了市房改办住建办更名为市住房保障办,为优化、强化住房保障工作提供了体制保障。本着“权责一致、重心下移、分工合理、协同运作、执行顺畅”的方针,着手开展了本局“三定”方案修编工作,着手理顺市局机关与各区分局、各局属事业单位的职能关系和事权分工,对原本职能交叉的土地规划、建设用地、房地产市场三个内设机构的职能进行调整,实现了一项业务由多头管理向单头管理的转变;结合全市城建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将闲置土地调查、房屋拆迁、物业管理企业资质、房屋交易登记等7大方面31个小项的行政审批或办理事项逐步下移给各区负责。支持推进土地储备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和规模。加快推进全市各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和基层国土所建设,市、区、县级市国土执法监察队伍全部建立,各区、县级市基层国土所编制全部落实。
三是在制度创新上有新举措。第一,围绕节约、集约、高效的目标,着手制定或修订《广州市产业用地指南》、“退二进三”用地政策、《广州市闲置土地处理办法》、《广州取得建设用地规则》、地下空间使用管理制度、《广州市国有建设用地地租收益征收规定》和地价计收评估标准等政策制度,探索建立与现代产业经济相适应的用地标准和规则。第二,围绕统筹、规范、保护的目标,制定或起草了《关于统筹城乡统一化发展有关土地管理的意见》、《广州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办法(征求意见稿)》、《广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管理办法(试行)》、区片征地补偿标准等政策制度,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政策。第三,围绕利民、惠民、排忧的目标,着手研究起草或制定出台了经济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拉动合理住房消费若干建议、旧城危破房改造拆迁补偿工作指导意见、解决房改遗留问题的5个专项政策、《关于解决我市历史遗留办理房地产证问题的若干意见》、《广州市城镇房地产登记资料查询办法》、《住宅小区停车位租售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各项民生政策。
四是机关廉政勤政作风建设形成了新风尚。在全市局、委、办中先行制定印发了《关于继续解放思想,为国土房管工作提供有效保障的意见(试行)》,鼓励不带私利色彩的思想解放和敢破善立。全面落实各项党风廉政制度,进一步完善反腐制权机制,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将各项决策执行情况与纪律检查、责任考核直接挂钩,督导全局系统切实提高执行力和行政效能。全年共受理并办结(房地产交易登记业务除外)的各类业务案件30.5万宗(件),按时办结率为98%;市、区两级房地产交易登记中心核发房地产权证37.5万本;市局机关处理各类文件、文书17121份,印发各类公文6033件;主办省、市人大、政协提案议案144件,办理情况无不满意件;办理省、市领导批示件379件;参加本局以外各类会议1744次,迎接国家、省、市等上级部门检查24次,牵头承办省、市大型会议18次。
五是政务公开、窗口服务有新成效。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全年共发布各类信息超过6000条,网站访问量突破2200万人次;共整合优化业务15项,简化业务环节6个,压缩办理时限70个工作日,实现综合提效超过30%。在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政务信息网上公开评检中位列全国第三、全省第一。研究制定了《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窗口工作人员考评细则》等9份管理文件,不断规范窗口服务管理。
六是基础信息化建设有新进步。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全面铺开612平方公里城镇大比例尺数字化地籍测绘。完成了基准地价、基准房价更新工作,形成了覆盖全区域、涵盖各类用地、细化分布到点的地价和房价动态监测体系。正式建立了我市较为完善的基础测绘成果汇交体系,结束了我市长达数十年测绘事业无统一规划与计划的局面。完成广州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GZCORS)建设,可免费向各单位和用户提供高精确度的定位服务,标志着我市实现了从传统静态测绘基准向现代动态测绘基准的飞跃。
(二)坚持开发补充耕地与查处整改违法用地两手抓,立足城市可持续发展,在耕地生态资源保护方面有了明显突破。
2008年共投入资金18.3亿元,在梅州、清远等省内土地后备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易地补充耕地和跨市补划基本农田63.2平方公里,易地开发补充耕地数量是2007年的近4倍,实现了耕地资源在开发中保护和动态占补平衡。
针对近年来违法用地尤其是违法占用耕地总量居高不下、遏制不力的突出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先行探索和实施根治违法占用耕地的长效机制,以“四项责任制”(即属地党政领导责任制、共同责任制、刚性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制)为基石,依托属地区、县级市政府,采取“应拆除尽拆除、应复耕尽复耕、应追责尽追责”的铁腕措施整治违法用地。第八次卫片执法检查发现的2284宗违法用地实现了100%立案查处,共拆除违法建筑面积247.7万平方米,恢复土地原状面积8409亩,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和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214人,拆除量和复耕复绿量分别是2007年的18.8倍和4.8倍,有效解决了以往“重罚轻拆”、“重查事轻查人”的问题,违法用地形势得到了有效扭转,在2007年新增违法用地总量比2006年下降39.4%的基础上,2008年又比2007年下降80%,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第八次卫片执法检查验收。由于土地执法成绩显著,国土资源部年终考核奖励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广州被列为全省第一,追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4平方公里。
(三)坚持用好增量与盘活存量两手抓,立足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在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上有了明显转变。
一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称:土规)修编向科学化转变。以实现“三规”(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衔接、协调为目标,在做好土地利用战略等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土规修编大纲编制工作,并已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核。
二是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向现代产业等重点项目倾斜。组织上报国务院和省政府征收和农转用49个批次、用地面积29.69平方公里;获批新增建设用地规模19.24平方公里;分解下达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16.5平方公里,有力地保障了南沙保税港区、新火车站配套项目等现代产业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新增用地需求。
三是供地结构贴近现代产业需求。2008年全市十区实际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2.94平方公里,实际收取土地出让金114.95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用地达到4.97平方公里,占总量的38.41%。重点推进员村琶洲商业带、白云新城、珠江新城核心区、白鹅潭经济圈4个现代产业功能区域的土地储备整理,为现代产业未来发展拓展空间。全年完成土地开发建设投资50亿元,新增红线储备11.5平方公里,新增实物储备3.8平方公里。
四是推动用地方式由新增为主向存量为主转变。着手开展并已基本完成全市存量土地调查工作,初步清理出低效存量土地52.95平方公里。继续推进闲置土地处置工作,全市十区共处置闲置土地123宗、用地面积4.37平方公里。参照“退二进三”政策,允许企业将位于中心城区的低效工业用地转为商业服务业用地,共盘活此类用地33宗、用地面积0.66平方公里。至2008年底,全市可利用的存量土地达到5.62平方公里,同比增长45%。
五是全力做好重点项目征拆工作。共承担了亚运村、武广客运专线、地铁、河涌整治等70多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并已完成其中32个项目的征地拆迁任务。共筹集和提供重点市政工程拆迁安置房源470套、3.76万平方米。
(四)坚持改善人居工程和破解遗留难题两手抓,立足于宜居城乡建设,在服务民生促进和谐上有了明显成绩。
一是住房保障工作进展顺利。全面完成了全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调查工作,做到了住房保障工作“心中有数”。共对17807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施了住房保障,其中廉租房实物配租560户、租金补贴或核减16170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1077户,实现了“双特困”家庭“当年新增、当年安置”。
二是旧城区危破房和“城中村”改造业绩突出。全年共完成13.9万平方米危破房改造任务,直接受益群众1800多户、6600多人,2004年在册的91.1万平方米危破房改造任务已累计完成89.75万平方米,占任务总量的98.49%。荔湾区恩宁路、海珠区南华西成片旧城更新改造项目已实施动迁,其中,南华西项目(一期)已基本完成动迁工作。正式启动荔湾区花地村和天河区猎德村两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并圆满完成猎德村改造项目的动迁工作。
三是房地产宏观调控有效预防了市场“大起大落”。采取“弹性”供地、暂停限价房用地供应等措施,科学、合理地掌控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2008年全市房地产市场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健康运行的态势,2006年以来房价和投资过快增长态势得到有效抑制,房价和地价累积风险平缓释放;自2008年6月起市场成交量逐步复苏到正常水平,未出现“大落”的情况;住房消费不良贷款率不升反降,住房投资、消费都呈现理性、稳定的特点。
四是“办证难”和拆迁烂尾等历史遗留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基本完成全市历史遗留“办证难”问题调查清理工作,共清理出1316个涉及项目或楼盘,涉及购房业主6.1万户。通过完善各类审批手续,已通知303个预售项目或楼盘的涉及业主办理产权登记,直接受益141宗拆迁烂尾地已成功处置117宗,累计解决了15067户、44432人的拆迁补偿遗留问题,分别占总数的83%、92%、90%。
五是地质灾害防治和房屋安全管理工作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年共出动1150人次,参与389宗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实现了非煤矿山“零死亡”。先后处理了黄埔区广深公路南岗涌段爆炸事故等7起房屋安全突发事故。开展房屋安全普查和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工作,着力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全年共安全普查房屋20.3万幢、建筑总面积4996.6万平方米;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708处。
六是援建地震灾区奉献首善大爱。2008年5月14日组织15名房屋安全鉴定技术人员在震后第一时间奔赴四川重灾区,成为全国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外地房屋安全鉴定支援队伍。从5月14日至7月27日,共四批26人次参与灾区房屋安全鉴定工作,共累计勘察房屋2300多幢,总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中在汶川承担的房屋安全鉴定面积占该县城全部房屋的55%。9月16日再次组建对口支援汶川建设工作组,按照市援建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以安居房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工作。
七是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行“一把手”挂帅,结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排查并及时消除维稳隐患,认真组织开展了“万人大下访”、“6•26”市长、区长、局长公开接访日活动、7月接访周、10月“民声热线”主题月等专项活动,一批历时久、情况复杂的历史遗留群体信访案件得到解决,实现了全国“两会”期间和北京奥运会期间进京“零”上访。全年共办理信访案件4472宗,接待集体访59批769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