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4月2日)
今天我们召开中心组扩大理论学习会,目的就是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部署要求,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是在新时代又一次对广东改革发展的把脉定向和掌舵领航,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总纲。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简单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重要批示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末视察广东时提出“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广东要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上提出: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四月又对广东提出:“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四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三个支撑: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两个走在前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广东提出“四个走在前列”的要求,即在高水平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通过回顾我们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要求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总书记第一次专门就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走在前列提出要求,是因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在这种背景下,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显的尤其重要。
二、广州如何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走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广州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有关社会治理创新系列指示精神,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取得了积极成效。基层民主自治不断加强,社区(村)议事厅建设全覆盖,街(镇)服务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幸福社区建设加快推进。持续推进来穗人员融合行动,完善积分入户等来穗人员服务体系。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公共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安全生产治理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努力营造公平正义、安全有序、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环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广州社会治理工作仍面临新的更大挑战。一是产业转型加速催生新的社会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广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全市经济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加快转变,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使低端产业和劳动力面临转移退出的巨大压力,人力资本与产业升级的矛盾进一步凸显,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潜在风险。二是特殊地缘与社会进步带来新挑战。广州作为华南最大的中心城市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是中国改革开放“窗口”和对外交往的重要门户城市。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影响力远超传统空间,社会日趋开放多元,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动员形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自组织日益活跃,市民民主法治意识增强,原有社会规范和管理手段逐渐弱化,在社会治理领域形成了真空地带。三是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产生新压力。随着广州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速,城镇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交通、就业、教育、住房、医疗、治安管理、环境保护等面临极大压力,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面临新考验。全市实际管理人口突破1600万,50%是外来人员,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社会人口结构更趋多元,“社会人”、“社区人”数量远超“单位人”,给社会服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四是社会转型引发各类矛盾趋于多样化。伴随着广州社会转型进一步加快,新旧体制转换和利益关系调整加速,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劳资纠纷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进入高发期,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愈发凸显,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建立社会运行新秩序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为有效应对挑战,广州必须针对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创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法治保障。充分把握社会治理创新涵盖政府多项职能,各项改革相互联系、制约、促进,容易产生牵一发动全身、改一制触全局的连锁效应这一特点,聚焦影响我市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约民生建设的突出矛盾、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服务诉求,以问题为导向、以结果为标准,找对改革的主攻方向、瞄准创新的关键环节,从全市战略高度上对社会治理创新作统一谋划和整体布局,强调做好顶层设计,坚持法治保障改革,从制度层面提出破解难题的有效办法和科学路径,以务实举措将社会治理创新引向深入。
二是健全利益表达、协调和保护机制,推动多元共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进一步完善公咨委、村民议事厅、议事自治会等有利于人民参与的组织形式,促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完善市民参政议政机制,对十件民生实事、城中村综合整治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遵循商以求同、协以成事的决策思路,在不同意见建议中寻求共识,在不同利益诉求中权衡利弊,尽可能兼顾各方利益。决策前,认真倾听民意、了解诉求,确保出台的政策考虑周全、合理可行;决策后,跟踪政策执行,及时调整、完善,确保符合民意需求。
三是推动服务管理重心下沉,夯实社会治理根基。着眼解决基层责任大、任务重、事情多但人力、事权、财权、物权等资源不足,服务管理能力有待提高这一现实突出问题,建立力量下沉、保障下倾机制,使社会治理重心落到城乡社区,通过将经常性的管理、执法资源下沉,统筹管理的权力下沉,与之相对应的人财物支配管理权下沉,让基层更加有职有权有物有人。提高基层基础工作水平,加强做好服务基层群众、强化城市管理的工作,确保各种社会矛盾纠纷的诱因发现得了、苗头捕捉得到、事态化解得好,夯实和谐稳定的基层基础。
四是充分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提高治理效能。顺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给各领域各行业带来颠覆性变化的大势,积极运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社会治理数据开放、共享、应用的平台和机制,进一步促进社会领域设施联通、信息互通,推动社会治理力量统筹、资源共享,加快政务服务程序对接、工作联动,强化政府管理部门协作、条块互补,实现线上线下一体互动、相辅相成,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增强社会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五是整合治理资源,激发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增强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民主性,切实提高政府部门的依法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全方位提升全市综合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释放出社会活力和发展动力。改革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平台和机制,凝聚社会中的能人志士,有效利用社会组织广泛传递政府决策、增强政府权威和公信力,以及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提供便捷高效公共服务的优势,发挥好他们在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确保其成为政府的有力助手。
孙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