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8点,在逢源街日间托老中心门前,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坐在路边石凳上,刚上班的社工小练诧异地走上前,认出是成叔和家人。成叔是1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也是这里的常客。
“成叔,疫情期间这里不开门了,您没接到通知吗?”小练望着成叔说。
“我来看看你们,一定要多注意安全啊!”成叔回应。
原来,成叔打了两天的站点电话无人接听,心里十分担心工作人员,便一大早过来打个招呼探个究竟。
成叔是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组建后,首批成为服务站与街道日间托老中心合作确定的60岁以上退役军人优先服务对象。没有疫情的时候,每天他都会按时来报到,和老街坊们一起聊聊天,参加中心的活动,做做康复理疗,在老人眼里已然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逢源街地处广州市荔湾区北片,俗称“西关”,是典型的老城区。由于公共用房紧缺,街道为了更好地服务退役军人,按照“体现尊崇,注重融合”的思路,以退役军人服务站为中心,整合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医疗点、长者饭堂、托老中心等各项社区服务资源,一体化打造为退役军人服务平台,让广大退役军人既能很好地融入社区,又能感到尊崇和温暖。
组建不到一年时间,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不仅推出了多个服务项目,还先后牵头组建了老兵合唱队、老兵志愿服务队等退役军人社团,这次疫情期间,街头、巷尾总能见到他们活跃的身影。服务站还专门挤出场地建了荣誉室,荣立三等功以上的退役军人照片、事迹挂满了整整一墙。每天服务站一开门,接待室、活动室总能陆陆续续聚来一些老兵。
当问起这些老兵为什么这么喜欢来这里时,回答肯定是“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呀!”负责退役军人工作的街道办事处分管副主任吴艳华感慨地说:“退役军人也是最可爱的人,为他们搭建一个温馨的家是我们的职责。退役军人服务站虽小,却是联系党和政府与退役军人的桥梁纽带,看到他们对我们的工作这么认可,疫情后我们一定要把工作做得更好!”
现在社区临时设立的体温检测点,看到了退役军人合唱队的熟悉身影。据吴主任介绍,这是在退役军人之家落成后,由社区的几位退役军人自发组建的,他们与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一起协助开展社区工作、为学校青少年讲述革命故事、唱红歌宣传革命精神等等。当前正处于疫情防控关键期,合唱队没有像往常一样聚集排练,而是加入了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听从街道、社区指挥,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参加围蔽社区的守点、照顾监测居家隔离人员、排查来穗人员情况,一直忙碌在街头巷尾。
逢源街日间托老中心社工小练与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成叔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