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
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市政策文件库

【音频】《白云区绿地系统规划(2022—2035年)》政策解读

  • 2024-11-29
  • 来源:广州市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 分享到
  • -

音频解读

  一、编制背景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学绿化和绿美广东、绿美广州生态建设要求,突出白云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质,积极探索低碳韧性、绿色宜居的生态发展之路,推进新时期白云区绿化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根据《广州市绿化条例》等法规和政策文件要求,开展《白云区绿地系统规划(2022—2035年)》编制。

  二、规划范围与期限

  为加强绿地系统全域全要素统筹,本规划范围为白云区行政辖区,规划对象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附属绿地和区域绿地;规划期限为2022—2035年,其中近期为2022—2025年,现状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

  三、目标指标

  (一)目标愿景

  以建设“山水人城和谐交融的魅力生态城区”为目标愿景,依托“云山珠水、沃野阡陌”的生态本底,展现“水城交融、林路相随”的秀丽风貌,建设成为绿色宜居、亲山近水趣园的国际化生态城区。

  (二)规划指标

  根据市级绿地系统规划要求及相关标准规范,本规划提出4个约束性指标。结合全区经济与人口发展、土地供应趋势及绿地系统建设现状,规划期内重点提升绿地规模总量、公园绿地服务水平和公园连通水平。到2025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0平方米/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0%。到2035年,建成区绿地率提升至42.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7.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20.0平方米/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5.0%。

  四、主要内容

  在构建全区现状绿地数据库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51346—2019),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支撑全区美丽国土空间格局构建,优化公园空间网络,多途径推进绿地均衡布局,升级绿地品质与功能活力,彰显岭南园林特色魅力。主要内容如下:

  (一)总体布局

  1.绿地系统空间结构。充分衔接上位规划,综合考虑白云区绿色资源分布,彰显山水格局,营造岭南特色风貌,优化形成“山水融城、三核多点、一轴四廊”的白云区绿地系统空间结构,引导生态、游憩、文化全面发展。

  2.绿地分类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准服务居民活动需求,根据现状及规划人口分布,合理布局各类绿地。结合白云区园林绿化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科学规划布局公园绿地,精准满足居民需求,彰显地区景观特色,提出到2035年,规划公园绿地不低于1637.2公顷,公园绿地占全区绿地的比例从现状6.3%提升至12.9%。

  3.公园体系规划。

  统筹自然资源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出行层次的休闲游憩需求,构建完善“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的公园体系。结合现状公园评估,规划适度增补城市公园,强化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的基干地位,重点增加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作为公园服务半径的微补充,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到2035年,全区规划生态公园13个、城市公园17个、社区公园不少于55个、口袋公园不少于134个。

  4.绿道网络规划。优化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功能丰富的绿道体系,加强绿道、碧道、道路绿带等线性游憩空间建设,串联沿线公园、广场、历史文化等资源,构建高质量的绿色休闲游憩网络。规划到2035年,全区规划绿道不少于600千米,公园连通比例提升至75%以上。

  (二)特色专项

  根据白云区绿地发展特点及人群需求,制定2个特色专项规划内容。包括构建“4+N”古树名木保护体系,建设古树名木特色片区和古树名木口袋公园;推进乡村绿化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乡村公园,实现一村有一园,村村有特色。

  (三)各镇绿地发展指引

  针对钟落潭、江高、人和、太和四镇绿色资源特点及问题,提出各镇绿地系统规划目标,明确镇绿地规模及布局,提出镇公园及绿道建设指引。到2035年,钟落潭镇规划公园绿地不低于200.6公顷,江高镇规划公园绿地不低于125.6公顷,人和镇规划公园绿地不低于218.2公顷,太和镇规划公园绿地不低于74.8公顷。

  (四)近期建设

  结合林业园林“十四五” 重点工作,聚焦公园体系完善、绿道网络优化、城乡绿量提升等三大方面,并明确到2025年,白云区近期推进建设自然公园1个,精品城市公园规划新建项目1个,社区公园规划新建项目不低于9个,乡村公园新建项目不低于30个,口袋公园规划新建项目不低于41个;全区新增绿道不少于16千米,提升绿道不少于94千米;立体绿化建设不少于2.5万平方米。

  (五)实施保障

  加强绿地系统规划与区级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等规划的协调,加强组织保障并推进区级工作机制协调,创新建设运营模式,促进公众参与等方面。

  五、主要亮点

  (一)尊重自然本底,还岸还山打造高品质游憩空间

  白云区绿地规模总量丰富,但全区山体、湿地、河流绿色资源要素尚未有效整合,绿色功能效益有待提升。本规划尊重白云区“两山两河”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山水格局,结合绿美白云建设要求,彰显白云山、帽峰山两大山体品牌,建设帽峰山森林公园群,打造珠江西航道、流溪河两条河流生态带。完善全区生态廊道网络体系,推动生态片区、生态斑块的网络连通,提升休闲游憩与科普科研功能,优化绿地系统生态功能和效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绿色资源高质量发展。

  (二)统筹城乡发展,多途径推进绿地均衡布局

  白云区南部人口密集地区面临增绿困难,城乡绿化景观差异大。以提升白云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为目标,推动新增公园绿地优先向现状绿地服务水平低、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布局。针对重点平台、城市更新地区、高密度建成区、城镇开发边界外等不同地区发展特征,探索规划新建绿地、低效防护绿地公园化利用、附属绿地开放、闲置土地利用、低效林地利用等多种手段,增加公园绿地供给。在重点发展平台、交通枢纽地区和高密度地区,探索建设屋顶花园和立体公园,作为绿地的微补充,塑造现代化城区绿化风貌,实现人居环境系统性提升。

  (三)擦亮城市名片,健全全域覆盖的绿色空间网络

  白云区主干道绿化不连续、主要河涌绿带断点较多,且缺乏能代表白云现代都市区定位的综合公园。本规划加强绿道、碧道、慢行道等线性空间建设,促进区域绿色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与公园体系有机连通,形成多层次的绿色游憩网络。提出重点建设精品公园,打造“白云名片”,全力推进白云山还绿于民,打造广州国际会议中心后花园。围绕白云新城打造广州高端中央商务区的发展目标,建设精品公园,支持建设广州市北部现代城市客厅。结合乡村振兴工作,整合乡村资源,补充完善乡村公园,提升城乡公园布局的公平性与均衡性。

  (四)建设品质绿地,升级服务功能和文化特色

  为充分彰显岭南文化特色,体现白云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岭南园林城区建设风貌,规划将地区历史文化、城建景观资源与园林绿化有机结合。以民生需求为着力点,完善健康活力普惠的公园服务,探索“公园+”,推动公园与文化、科普、体育、旅游、低碳等多元功能融合。明确特色化绿地建设导向,强化水绿融合,形成富有岭南水乡韵味的蓝绿空间,推进文化地标、交通节点绿化提升,以园艺林木、植物雕塑、花卉雕塑、时节花钟等形式打造节点标志,塑造岭南特色的活力城区。

  六、新旧政策差异

  本《规划》属于新出台政策。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