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背景依据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和《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空间保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等,制定《广州市白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
二、政策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4.《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6.《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
7.《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8.《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9.《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10.《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
11.《空港及周边地区(北部增长极)协同发展规划》
12.《广州市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13.国家、广东省、广州市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三、目标任务
以“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为总体目标,发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国际港、广州白云站、广州站四大枢纽辐射带动作用,全力推动枢纽门户功能提升,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擦亮云山珠水的独特生态品牌,推动城乡空间高质量发展,塑造依山傍水宜居宜业宜旅的山水智慧城区。
四、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总则、现状特征和风险挑战、发展定位与目标战略、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农业空间与乡村振兴、生态空间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城镇空间和功能优化、历史文化保护与风貌塑造、综合交通、城市安全与市政基础设施、国土整治修复、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区域协同发展、规划实施保障机制14个章节。
(一)规划范围。
规划包括全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全域规划范围为白云区行政辖区范围(除广州空港经济区管理范围)。中心城区范围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
(二)发展定位和核心功能。
白云区发展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重要门户、山水智慧城区、港产城融合发展区”。核心功能是国际商贸中心重要承载区、国际交往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承载区、全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示范区。
(三)主要控制线划定。
到2035年,全域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1.13平方千米(7.6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43.81平方千米(6.57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64.32平方千米,划定城镇开发边界313.50平方千米。加强城市四线管控,全域划定城市绿线4.80平方千米、城市蓝线43.50平方千米、城市紫线0.031平方千米、城市黄线7.27平方千米。
(四)城镇空间结构。
落实市域“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的城镇空间结构,充分利用白云区“轴带极核”兼具的空间优势,发挥链接极核功能,深度融入极核发展。重点强化国际航空枢纽和中心城区的港城联系,发挥北部增长极核心主体功能,联动国家知识中心城,促进广佛同城化发展,构建“三轴两带三区”的空间发展格局。“三轴”即港城一体发展轴、数港融合发展轴和生命健康发展轴。“两带”即双极联动发展带、国际时尚消费带。“三区”即北部双极联动区、中部综合服务区、南部国际商贸区。
(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落实市“12218”现代产业体系,发展“6+6+X”现代产业体系,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及多个未来产业集群,形成要素集聚、功能复合、特色凸显、开放融合的多元产业发展格局,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功能平台,基本建立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六)提升生活空间品质。
构建“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城乡公园体系。重点以口袋公园作为公园服务半径的微补充,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规划形成“城市级—地区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空间体系,优化教育、医疗、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高质量十五分钟生活圈。
(七)彰显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
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文化根脉,充分发挥全区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岭南传统文化、山水生态文化等优势,全面保护特色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山、水、城、田、园交织互融的整体格局,打造生态魅力景观区,推动城市、文化和生态融合发展,打造“云山珠水”“岭南文化”新名片。
(八)基础设施与安全保障。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布局,预留重大区域交通设施空间。统筹保障水、电、气、通信、垃圾处理等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城市生命线稳定运行。高度重视城市公共安全,增强抵御灾害事故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高城市安全韧性。
(九)促进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
分区分类推进存量空间盘活,加快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因地制宜推进城中村改造,积极稳步推动旧城镇改造,多措并举实现精细化更新。
(十)规划实施保障。
落实“两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健全定期体检评估机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完善规划实施共同责任机制。健全规划法规政策体系,制定近期实施行动。
五、利企惠民举措
《规划》以更高站位谋划全区发展重点,首次提出“全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功能,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规划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充分落实国家、省、市重大项目部署,保障区内各重大平台和重点项目新增建设用地需求,统筹考虑“十五五”规划、2035年远期发展需求,科学划定三区三线。
六、新旧政策差异
规划是白云区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政策和总纲。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要在总体规划的约束下编制,详细规划要遵循总体规划,不得违背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坚持“多规合一”,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