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
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市政策文件库

【媒体解读】《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发布 2035年每千常住人口有近8张床位

  • 听全文
  • 2024-05-17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近日,《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经市政府同意发布。《规划》提出,结合广州市空间规划与生活圈构建,打造“三核四极”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结构。

  根据《规划》,至2035年,广州将建立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公平可及、连续协同、优质高效、富有韧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圈,人人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疗中心、国际一流健康城市以及宜居之城。规划提出,近期广州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6.46张,到2035年,广州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将达到7.4—8.0张。

  划分四类地区 分类分区施策

  《规划》匹配面向2035年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划分区域中心型、区域辐射型、节点强化型及外围提升型四类地区,分类分区施策,确立各地区布局目标与策略,统筹医疗卫生设施资源以实现均衡布局,扩大优质资源覆盖。

  区域中心型片区

  合理配置床位资源,鼓励高水平大型医院疏解部分床位至外围地区,释放空间用于临床研究与技术创新,扩大区属二级以下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模,同时强化优质医疗资源集群配置,全面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区域辐射型片区

  补足高等级综合医疗资源及专科资源短板,依托现有资源特色培养形成一个或若干个专科优势,并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社区医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

  节点强化型片区

  至少配置一家区属或以上三级综合医院,或依托相应规模的“大专科、小综合”三级医院兼顾提供综合医院服务,同时引导高水平三级医院在该类地区设置分院区。

  外围提升型片区

  结合人口增长及分布变化情况,强化镇卫生院建设或新建、扩建区属综合医院分院区,畅通镇卫生院与区内高等级综合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常见病诊疗、住院及急救中心。

  坚持“上下衔接” 持续推进分级诊疗

  《规划》提出,支持高水平医院建设,强化对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国际医学中心等高水平医院的空间支撑,保障其扩建、新设分院区的空间需求。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依托市属高水平三级医院建设项目,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容量及收治能力,强化区属三级综合医院建设,作为优质医疗资源的有效补充。

  巩固基层医疗服务网底,整合区属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与资源力量,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完善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建设。支持区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及部分区属医院改扩建项目,承担优质医疗资源服务的衔接与下沉;支持大力发展社区医院,鼓励新建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按照社区医院建设标准进行建设,按照“一街道一中心、一镇一卫生院”的标准,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网络。

  突出医防并重 落实“平急两用”部署

  《规划》提出,医防融合,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要重点推进医疗卫生设施平急转型升级,加强医疗机构设施“平急两用”改造建设,强化医疗应急服务点升级改造。推进“平急结合”医院建设,建立医院建筑平急转换体系,到2025年,全市建设平急结合医院9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标扩能,强化发热门诊(诊室)规范化建设,依托区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化储备一批医疗应急服务点,“平时”满足周边居民日常诊疗服务需求,“急时”转为定点医疗机构。

  要加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市应急医院和市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重大传染病救治及医疗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依托广东省创建国家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和建设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的有关部署,强化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创建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的建设。建设3所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联动大型综合医院建设作为定点救治医院及战略储备医院,在区级层面,强化传染病“早诊早治”平台及救治后备。

  何为“三核四极多点”?

  “三核”为中心城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三个城市核心区,是展现国际大都市时代活力与独特魅力的核心区域。

  “四极”包括国家知识中心城、北部增长极、狮子洋增长极、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四个外围综合新城,是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多点”包括市桥、荔城、街口、新华四个地区中心和若干个新型城镇,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