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
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市政策文件库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云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 听全文
  • 2024-10-24
  • 来源:​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分享到
  • -

  云府办〔2024〕162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各相关单位:

  《白云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气象局反映。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0月22日

  


白云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我区气象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府〔2022〕121号)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府办函〔2023〕3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及对广东广州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白云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作出气象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27年,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合理、功能先进、保障有力、高效安全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台风、暴雨、强对流等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

  到2035年,建成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气象全面支撑白云区高质量发展,与民生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领域深度融合,实现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气象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区县级先进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气象基础设施,打造高水平气象业务体系。

  1. 建设精密气象监测体系。

  依托微波辐射计、微型自动站等专业气象监测设备,完善城市多维度立体综合观测,增补高风险区域、人员密集场所、重点行业、低空飞行航线气象智能观测站网,气象监测站网密度达到3公里×3公里。推进社会化观测,共建共享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低空飞行等重要行业气象观测网。健全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鼓励和规范社会气象观测活动。(区气象局牵头,区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白云分局、区住房建设交通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各镇街配合)

  2.提升精准气象预报能力。

  推进白云区“智慧气象+城市赋能”平台应用,提升以突发灾害性天气智能识别和预警为重点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实现对流尺度灾害性天气的动态监测。对局地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提前1至3小时预报预警;规范白云区龙卷风监测预报预警业务服务,提高龙卷风、极端雷暴大风等中小尺度高致灾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提醒能力;提升对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大雾、灰霾等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区气象局牵头)

  3.构建精细气象服务模式。

  建立健全气象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实现跨部门气象数据汇聚、共享。推进数字气象融入区政务大数据平台,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构建基于风险影响的数字化气象服务场景和模型,提高城市内涝、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和防御决策支撑能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分灾种分行业的气象影响预报预警服务。推进智慧气象服务数字化,发展自动感知、智能研判、情景互动、精准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推进气象数据可视化、融媒体矩阵、数字预警智能传播等服务技术融合应用。完善气象信息运维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和服务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高气象信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区气象局牵头,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配合)

  (二)推动气象科技创新,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

  4. 强化气象关键技术攻关。

  加强对影响我区的台风、暴雨以及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气候特征研究,推动短时临近天气预警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和成果应用;以天气雷达、自动站、垂直观测系统等多源数据融合为重点,深化短时临近天气预警技术应用;加大“行业+智慧气象”服务产品研发力度,加快推进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推动气象数据深度融入防洪排涝、交通治堵、空气污染治理和突发事件应急等领域。(区气象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白云分局、区住房建设交通局、区水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配合)

  5. 加强低空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针对我区地面起降设施和航线地域特点,健全白云低空气象综合监测体系,适当增加低空经济重点区域的观测站点密度,提升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推动气象在低空运营场景中的应用,发挥气象服务在提升飞行安全性、优化航线规划、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作用,把气象数据融入白云区低空飞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和飞行运营企业,为低空空域分类划设和航线划设,通航机场及航空器临时起降点布局规划,低空高度层统筹划分方案的制定提供气象依据。深化对省市气象局建设的低空飞行气象服务应用平台的应用,加快形成低空飞行气象保障服务白云模式。(区气象局牵头,区住房建设交通局、各镇街配合)

  6.实施气象科技人才计划。

  积极引进和培养气象领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领军人才,推荐优秀人才入选市级以上气象高级人才专家库,鼓励年轻干部积极参与省、市气象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加强与省、市气象科研机构的沟通联动和合作,选派技术力量参与气象科研课题立项攻关,推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关键科学技术自立自强。(区气象局牵头,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

  (三)提升灾害预警能力,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7.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深化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强预警、强联动、强响应”机制,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的部门联动机制,健全基于重大气象灾害红色预警信号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高危人群的自动停课停业停工停运停市机制,优化重点部门、行业以及公众防御主要气象灾害指引。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靶向发布机制,强化预警指向性,深化直达基层责任人的暴雨预警双重“叫应”机制。推进村(社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提高基层防范应对气象灾害能力。探索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风险保险体系,开展区域气象灾害人员伤亡事故保险服务,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气象灾害风险保险。建立与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媒体预警信息即时共享、同步转、协同播机制,提升我区预警信息快速发布和传播能力。(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按职责牵头,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住房建设交通局、各镇街配合)

  8.提升城市建设保障水平。

  依法做好我区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深化城乡水、电、气供应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引进建筑施工气象安全产品,推动行业专业气象服务应用,助力提高我区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保障恶劣天气下的建筑施工安全。(区气象局牵头,区住房建设交通局、区水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白云供电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大气象保障力度,赋能城市运行高质量发展。

  9. 加强乡村振兴气象保障。

  强化乡村气象防灾减灾、美丽乡村气象服务、现代化农业气象保障,推进精细化、基于影响和风险的农业气象预报预警技术应用。做精做细“农业+气象服务”,面向农业产业化协会、种粮大户、石马桃花、龙岗黄皮等特色农产品以及北部四镇农业观光休闲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深化相应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研究应用,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高质量发展。(区气象局牵头,区农业农村局配合)

  10.加强城市交通气象保障。

  推进以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桥隧、重要枢纽、低空飞行起落点等为重点的城市综合交通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服务。深化与民航部门的气象数据交互合作,丰富气象专业要素资源,助力低空经济发展。做好白云站、地铁、物流等气象保障,强化对物流从业人员的直通式服务,提升多式联运物流气象服务能力。(区气象局牵头,区住房建设交通局配合)

  11. 加强重大活动气象保障。

  将气象工作纳入重大活动常态化服务保障机制,深度融入在本地举办的重大国内、国际活动工作体系。完善重大活动加密观测系统,深化重大活动关键区域气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应用,配合活动主办方做好灾害性天气应急预案,全力做好十五运会场馆和赛事专题保障。开展定时、定点、定量气象预报预警和关键区域微尺度专项服务。(区气象局牵头,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配合)

  (五)优化气象服务供给,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12. 创新生态气象服务措施。

  深入挖掘我区生态气候资源,开展针对白云山、帽峰山、白云湖湿地公园、六片山森林公园等城市绿核和湿地系统的气象服务,促进建设生态美丽白云。完善污染天气气象保障措施,推动气象数据主动融入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领域,助力精准改善环境综合质量。(区气象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白云分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配合)

  13. 创新气象公共服务手段。

  依托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利用智能机器人为市民提供专属的“掌上”气象服务。开展图形、视频、动画等多形式的个性化、场景化、直观形象的公众气象服务,面向公众主动推送分众化气象信息资讯。将公共气象服务融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推进气象信息深度对接融媒体和应急广播系统,提高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区气象局牵头,区民政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区融媒体中心、各镇街配合)

  14. 创新气象科普服务模式。

  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利用帽峰山气象观测基地资源,展示气象历史文化平台,传播气象灾害防御与自救能力科普知识,打造白云气象专业科普场所。深入开展气象安全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推进气象科普与文化、教育、旅游融合,依托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打造都市农业气象服务科普示范点,提升“3·23世界气象日”和气象小主播、气象研学之旅、“局校合作”校本课程等气象科普质效。(区气象局牵头,区文明办、区教育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各镇街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纳入本部门、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白云区各项改革与创新举措,汇聚气象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

  (二)加强法治建设。

  贯彻落实气象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各类气象活动,及时开展气象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宣贯和落实工作。强化气象标准实施应用,积极参与气象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编制。

  (三)加大政策支持。

  各相关部门要健全完善稳定的气象高质量发展财政保障机制,健全气象科技和人才管理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夯实气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对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和上级部门有关工作要求给予表彰或奖励。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0月23日印发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