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江埔街凤二村社工站牵头打造并负责运营的区江埔街凤二村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下称“基地”)在江埔街凤二村成立,这也是我区首家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当天,基地还孵化“出炉”首批社区社会组织——凤二村花木兰志愿服务队和花木兰乡村艺术团。
盘活乡村资源 促进服务提质
据介绍,江埔街凤二村社工站是我区开展村级社工站试点之一,也是区民政局与华南农业大学公管学院合作共建项目。社工站自今年3月驻村运作以来,社工与村民同吃共住同劳动,重点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困境儿童以及困难群众,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特长。
为充分发挥凤二村妇女们亲和、热情且富有爱心的优良品质,驻村社工们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将这群有传统技艺、个人特长及服务热情的妇女组织起来,成立了花木兰志愿服务队和花木兰艺术团。凤二村花木兰志愿服务队、花木兰艺术团里不仅有女村干部、女党员,还有不少妇女,成为“巾帼建功”重要力量。在疫情期间,志愿服务队精准服务留守老年人和留守困境儿童最关心最直接的生活问题,积极开展入户探访、健康指导、协助买菜、赠送防疫物资等服务,为夯实农村防疫筑起“堡垒”。虽然志愿服务队、艺术团成立不久,在村里已颇具“名气”,村民纷纷点赞。
凤二村社工站负责人介绍,在开展乡村社工服务过程中,他们发现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及老人不仅是乡村社会服务的对象,也是乡村建设的重要主体,是促进乡村治理体系改革的内生力量。“我们把对乡村充满热爱、憧憬和奉献精神的妇女们组织起来,大胆地想、坚定地干,通过花木兰的双手优化人文风貌,培育乡村花木兰精神,特别是鼓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及留守老人参与本土志愿服务,培育本土文化服务项目,不仅能够满足村民们精神文化服务需求,更能促进邻里互助、自助自治。而凤二村花木兰志愿服务队和花木兰艺术团的成立是凝聚乡村力量、激活乡村活力的重要尝试,他们真正扎根在街坊乡邻间、扎根在田间地头里,担负着服务乡村社区的重要主体使命,是今后服务乡村的一支中坚力量。”凤二村社工站负责人说。接下来,基地将在区民政局和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利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培育孵化更多的志愿服务、社区文化以及社区发展等领域的社区社会组织,推动凤二村努力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充分发挥凤二村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及社区志愿者联动协同作用,推动乡村社区治理和社会服务创新。
探索乡村治理模式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乡村
今年年初,根据区委、区政府部署,为创新新时代乡村社区治理,进一步推动专业社工扎根乡村,为村民提供更及时、更有效的服务,真正惠及村民,区民政局与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合作共建村级社工服务站,社工与农村居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打通了社工服务村民的“最后一米”。
江埔街凤二村社工站和鳌头镇帝田村社工站作为首批试点村级社工站,通过组建村民志愿服务队伍,围绕留守老年人、留守困境儿童、留守妇女以及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推动“幸福食堂”养老服务、花木兰志愿服务、儿童之家等特色服务,以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为驱动力,共同推动在乡村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探索新路子、创造新模式、提炼新亮点。
“探索乡村社工站试点,是今年区政府工作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凤二村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成立,代表着正式开启凤二村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也说明社工站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将着眼深化乡村社会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不断完善村社工站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突出激活乡村居民群众自主性和志愿精神,打造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更好地发挥乡村社区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治理的重要作用,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探索具有凤二村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为从化开展全国乡村治理体系示范区试点提供经验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