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6日,红树林保护修复利用推进工作座谈会在南沙湿地景区召开。南沙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德球,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江效民,广州市人大代表姜瀚原、黄家伟、钟英,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及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视察了万顷沙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示范点、南沙湿地景区二期红树林营造修复情况,并听取了相关单位的工作汇报。
会上,李德球充分肯定了全区在红树林保护、利用、修复工作方面获取的成果,强调要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推动各部门落实对红树林的保护和管养工作,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让南沙的天更蓝、水更清、鸟儿更自由地飞翔。
据了解,2019年—2022年,南沙区完成营造红树林141.75亩、修复红树林690亩;2023年,完成营造红树林409.5亩,修复红树林2400亩;2024年,完成营造红树林324.75亩。
截至目前,南沙区已提前完成《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分解下达至广州南沙的营造与修复任务——2025年前完成营造红树林645亩、修复现有红树林2400亩。
南沙湿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只候鸟来此过冬,其中不乏白尾海雕、黑脸琵鹭、东方白鹳、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鸟群穿梭于红树林间,盘旋在湿地之上,描绘出一幅人鸟相宜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南沙区各镇街及相关职能部门聚焦红树林营造修复工作,在保护红树林生物多样性、提升南沙湿地建设方面做出了诸多举措,正积极探索更多生态价值转化新模式,助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万顷沙镇通过积极开展红树林保育修复及生态价值宣传,2023年至今已完成2100平方米甘菊等外来入侵物种清理工作;先后开展第一期、第二期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示范点建设,累计种植红树林4600株;积极培育“红树林+生态产业”新模式,建设“渔舟唱晚”新乡示范带,推动红树林生态保护与滨海旅游、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等业态的深度融合,打造集美食、美景、美育于一体的红树林旅游线路,让红树林变成带动镇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金树林”。
南沙湿地景区积极开展红树林营造与修复一体化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红树林营造、红树林修复及配套管护设施建设,完成后将显著提升南沙滨海岸线和海域的生态健康水平,推进地区产业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升周边海域的开发利用价值。
据统计,南沙湿地自2014年起就陆续观测到“鸟中大熊猫”——黑脸琵鹭的到访,每年数量都有所增加。从2016年的18只、2017年的24只、2018年的39只、2020年的52只、2022年的62只,到今年年初的91只,观测纪录不断刷新,南沙湿地成为黑脸琵鹭在中国的重要栖息地之一。
南沙街道对坦头红树林积极采取修剪、施肥、保洁等工作。累计修剪卤蕨、水黄皮、海桑约3600株;除草约1.2万平方米,以保持树木骨架清晰,促使生长形态美观、营养集中;累计施肥约600株1.1万平方米,以保持各类植物的生长旺盛,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