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其他 > 统计数据 > 专项统计报告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工资水平再创新高

  • 2011-03-04
  •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
  • 分享到
  • -

  “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广州现代化新城区为目标,大力发展经济,坚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切实改善民生福利,注重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五年间,我区经济、劳动就业、人民收入有了新的跨越,呈现出经济增速稳、就业结构优、工资上涨快的良好态势。

  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我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施 “腾笼换鸟”、“优二进三”“调结构、促发展”等战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了劳动就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就业总量不断扩大。

  2010年年末,全区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213065人,比2005年增长21.0%,年均增长3.9%。 “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职工人数年均增长4.3%,第三产业职工人数年均增长3.0%,就业总量上升,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0.7%,比2005年下降0.7个百分点,就业形势稳定、持续向好。

  (二)非公经济人员份额最大。

  2010年年末,国有职工49774人,比2005年年末增长33.5%,年平均增长6.0%;集体职工19768人,比2005年年末增长4.0%,年平均增长0.8%;其他经济类型职工143523人,比2005年年末增长19.8%,年平均增长3.7%,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公经济不断壮大,占整体比重超过六成,是我区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吸纳劳动力最多、增量最大的实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劳务派遣用工需求大增。

  随着经济发展,单位企业的用工需求模式发生了变化,劳务派遣这种新型弹性用工方式近年来在我区发展迅速。2010年年末,职工与劳务派遣工的比例为15.3:1,较2008年的37.2:1大幅上升, 劳务派遣公司以灵活用工、降低管理成本和用工风险等特点,日渐受用工单位的欢迎,劳务派遣成为单位用工的新选择。

  (四)农村劳动力比重上升。

  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大多数农民不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务农,特别是年轻一代,纷纷选择出外打工,到城市发展。2010年年末,农村劳动力比例占整体从业人员的55.9%,较2005年的39.3%上升了16.6个百分点,出外打工人数不断增多,比例提高。

  (五)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增多。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考取各类职称、专业资格的人数不断增多。2010年年末,专业技术人员40925人,占职工的比例19.2%,较2005年的16.8%上升2.4个百分点,高技能、高学历的人才越来越来受用工单位追棒。

 

  二、职工收入快速增长。

  2010年全区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工资总额87.89亿元,比2005年增长117.6%,年均增长16.8%,职工年平均突破四万元大关,达40927元,比2005年增长76.2%,年均增长12.0%,较“十五”时期,快2.9个百分点,工资水平再创新高。

  (一)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最快。

   “十一五”期间,工资增长最快的是事业单位,2010年,事业单位职工年均工资79613元,比2005年增长100.1%,年均增长14.8%,事业单位增资较快,主要受政策性调资影响,以教育业增资带动为主;其次是企业单位,2010年,企业职工年人均工资31445元,比2005年增长71.6%,年均增长11.4%,企业工资增长明显,表明企业效益好,增资效果显著;增速最慢的是行政单位,2010年,职工年均工资77443元,比2005年增长7.7%,年均增长1.5%。

  (二)各大行业工资均有增长。

  “十一五”期间,十八大行业工资均有增长,有八个行业年平均工资增速达两位数,有六个行业增速超过平均水平,工资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各大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和增速

单位:元、%

行业

2010

平均工资

2005

平均工资

累计

增速

年均

增速

教育业

95449

40671

134.7

18.6

金融业

90178

41559

117.0

16.8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

76176

69825

9.1

1.8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65939

39502

66.9

10.8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0258

33096

82.1

12.7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54052

42280

27.8

5.0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3062

46947

13.0

2.5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52753

41551

27.0

4.9

房地产业

48290

21485

124.8

17.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1694

28891

44.3

7.6

批发和零售业

41001

19725

107.9

15.8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39070

26982

44.8

7.7

农,林,牧,渔业

36249

28594

26.8

4.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4076

15374

121.6

17.3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33600

25512

31.7

5.7

住宿和餐饮业

29476

18526

59.1

9.7

制造业

28279

16472

71.7

11.4

建筑业

26355

18262

44.3

7.6

  1.教育业职工工资排榜首。

  排前五位的行业中,除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工资增幅变化不大外,教育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四大行业的工资增速强劲,五年间,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18.6%、16.8%、10.8%、12.7%。近几年,我区的教育事业成绩喜人,成功创建教育强区,区委区政府在抓软硬件建设的同时,还注重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教育业的工资排名由2005年第六位跃升到2010年榜首位置。随着金融行业利润总量提高,绩效工资也会相应增长,金融业的工资排名由2005年第四位升到2010年第二位。

  2.密集型、服务性行业工资增长较快。

  在十八大行业中,传统密集型、服务性行业增长较快,年均工资呈两位数增长。“十一五”期间,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11.4%、15.8%、17.3%、17.6%。工资行业工资增长较快的原因:一是经济发展向好,为职工工资的稳步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对企业工资支付特别是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的查处力度;三是用工单位为留用人才,提高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

  (五)行业工资差距有所收窄。

  2010年,在十八大行业中,有十一个行业超过平均水平,最低与最高行业平均工资比例由2005年的1:4.5收窄到2010年的1:3.6,最高与最低平均工资差距的进一步缩小,有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满意度,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全面推动科学发展,构筑和谐社会环境。

 

  三、值得思考问题

  (一)物价水平持续走高。

  近年,物价上涨成为市民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其中食品和房价的上涨为尤为明显,CPI一直在3-5%之间徘徊,处于高位水平。物价的上涨直接影响人民生活,使劳动者的收入增长难以得到真正体现,一定程度上抑制市民的消费意欲。

  (二)低端产业人员比重较大。

  从各行业结构来看,从事劳动密集性、技术含量低的行业人员仍然较多,就制造业而言,职工人数就占非私营单位职工的六成多,技术型、高端人才比例不多,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发展优势不明显。

  (三)供求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随着经济发展,企业效益好转,订单增多,就业用工需求上升,但劳动力市场仍出现有人找不到工作,有活找不到人才的情况。很多外来工更愿意留在家里打工,年轻一代不愿意从事辛苦、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致使部分密集型行业存有“招工难”的现象,密集性行业的普工类、技工类人才短缺。结构性用工矛盾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用工企业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四、建议

  (一)确保经济增长,增扩就业岗位。

  保增长,保民生是政府工作的主线。把就业放在保民生的首位,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就业的社会环境。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全力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稳定。

  (二)建立和完善机制,努力提高收入。

  建立平等公开的薪酬协商机制和工资增长长效机制,完善工资支付制度,规范工资支付行为,提高工资分配的透明度,促进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引导企业、单位根据营业利润、物价水平适时提高职工的工资福利,与劳动者共同分享劳动成果;政府要减少企业各种收费,减轻开支负担,为企业提高增加职工工资的收入创造条件。

  (三)培训积累人才,谋划经济发展。

  利用广州大学城的优势,优先培养适应本地区发展、与产业相配套的专才,满足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建立高端人才信息专用库,加强省内各市之间以及与国内、国际的人才交流,吸引各方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区产业升级积累优质的人力资本保障。

 

  附注:

  1、以上城镇非私营单位2010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统计范围。城镇非私营单位工资统计的范围包括城镇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和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单位。不包括私营单位、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

  3、工资的构成。根据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工资是指单位以货币或实物形式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内容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六个部分。根据国际惯例,上述六项包括了单位代扣、代缴的职工个人应交纳的社会保险金和个人收入所得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