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其他 > 规划计划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关于广州市荔湾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 2016-06-02
  • 来源:荔湾区
  • 分享到
  • -

 

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区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措施,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年度预期目标,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1 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2015年预期目标

2015年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7%

7.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

增长7 %

7.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12%

5.2%

固定资产投资(法人在地口径)

增长10%

63.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与经济增长同步

8.7%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

70%以上

73.4%

年新增就业岗位

12000个以上

14261

人口出生率

控制在8.5‰以内

9.1‰

政策生育率

控制在94%以上

95.5%

(一)积极适应新常态,经济运行趋势平稳。

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1.9亿元,增长7.2%;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2亿元,增长7.4%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73.4%

消费需求稳定。全区商品销售总额5023.1亿元,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6.7亿元,增长5.2%。电子商务保持迅猛增长,唯品会和七乐康分别增长94.2%190%

投资高速增长。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法人在地)334.9亿元,增长63.8%增幅排全市第一。重点项目顺利推进,4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4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6.3%

    外贸运行良好。全区进出口总值28.3亿美元,增长32.5%,增幅排全市第一;其中,出口值18.5亿美元,增长54.9%;进口值9.8亿美元,增长3.9%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前完成全年任务。

(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三次产业比例由2014年的0.523.675.9调整至2015年的0.521.677.9,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0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其中,以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占第三产业比重达45.1%,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增长12.1%,增幅比第三产业高2.3个百分点。

经济活力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活跃。全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12.9亿元,增长7.5%,占全区比重40.8%,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36.9%。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花地河电子商务集聚区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集聚区全年网上交易额4300亿元,其中,网络商品销售额394.7亿元,增长1.9倍。塑交所中国塑料价格指数正式成为国家级价格指数。继续打造广州市服务型制造业集聚区3D打印产业园,引进派因、晶仕、软典等63D打印企业和一批3D打印产业人才。科技创新稳步发展。全区全年专利申请总量5461件,增长61.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790件,增长113.1%,增速均列全市第二。全年新登记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总数量17家,总孵化面积3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79家。

区域发展进一步融合。白鹅潭商业中心建设稳中有进。立白国际商务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百花香料厂地块成功出让,新隆沙AF020106地块完成全部收储工作和房屋拆卸招投标工作。广钢新城建设进展迅速。市政、景观专项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并报送市国规委市政专题会审议,完成一期六个组团项目的道路方案设计。广钢新城三期两宗地块已成功出让,已出让一、二期地块陆续进入建设阶段,其中中海、金融街、保利三个项目已推出市场。大坦沙改造有序推进,西郊村改造一期已完成交地,河沙村改造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入户征询工作已大部分完成,坦尾村改造正开展相关评估工作。广佛同城取得突破。与佛山南海签订《共建广佛同城化合作示范区框架协议》,推动产业、交通等领域深层次合作,确定共建-五眼桥三山-东沙两个广佛同城示范片区。引入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率先实现广佛同城,政务通办”,首期上线362项业务。加强河涌共治,广佛河清淤项目完成立项工作,牛肚湾涌整治工程编制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强。全区新增500万元以上内资企业302家,同比增长30.2%。引进东星集团、七乐康医药物流等10个大型重点项目,合计注册资金43.3亿元,投资总额93.2亿元。立白企业集团新兴科技工业综合园区和3D打印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园区等载体开工建设。

(三)加强城市建设管理,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三旧改造扎实推进。西湾路安置房项目北片基本建成,东城中村改造一期东和花苑项目已全部封顶,二期地块拆卸率达90%,三期地块签约率达100%并基本完成拆卸;茶城中村改造一期汾水花园项目已全部竣工。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龙溪大道快速化改造、增南路桥拆除重建工程完工通车。龙溪路升级改造、广弘铁路专用线拆除及市政道路建设等项目稳步推进。粤剧艺术博物馆落成,十三行博物馆完成布展规划。西郊沙滩泳场二期和泮溪停车场业已竣工。富力广场地块配套中学项目完成前期工作,正准备进场施工;第一中学初中部改扩建等其他3所学校建设项目抓紧推进。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圆满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大沙河花园、东新高速(荔湾区段)环境综合整治查漏补缺工程等11个绿化项目完工。荔湾儿童公园(二期)已进场施工,大坦沙岛沙头顶滨江公园升级改造、新建绿道项目正在推进。推进水务建设,完成水更清”20条河涌清淤工程,上西关涌渠箱出水口排水改造工程完工并完成初验。

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加强城管综合执法,六乱黑点得到有效改善,上下九、多宝路等黑点基本清理干净。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前端中端后端的无缝对接。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刑事治安类警情同比下降7.6%,命案侦破率自2010年以来保持百分之百,全区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好转。加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开展出租屋专项治理。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年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四)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不断促进。

教育事业发展良好。2015年,区属7所高中一本上线率21.34%,创历年新高;一本、二本上线率均居广州市第二。积极发展特色教育,完成第一批23所特色项目学校评估验收,启动第二批22所特色项目学校建设,初步形成校校有特色。落实督学责任区制度,通过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省级验收。

文体事业成绩突出。广彩、醒狮等五个项目荣获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开展南国小红豆等粤剧粤曲主题演出活动,粤曲小调《缘梦·荔枝湾》荣获广东省第八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金奖,中国曲艺之乡品牌进一步擦亮。1万张文化惠民券(观演券、观影券、购书券)全部发放到位,300场电影和200场演出进社区按计划完成。体育事业不断蓬勃发展。举办30多项群体活动,13万人次参加。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完成50条健身路径、7个篮球场、3个社区体育活动室等体育设施建设。

医疗卫生体系持续完善。优化公立医院资源配置,完成区中医院与区二医院合并组建区中医院新院工作。积极推进区妇幼保健院扩建项目,完成选址及前期规划工作。全面提升中医药特色服务水平,荔湾区中医医院建成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巩固拓展医联体试点区工作,2015年全年医联体专家到社区坐诊8903人次,看病约16.49万人次;双向转诊上转医院2231人次,下转社区387人次。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就业服务,全区共举办92场招聘会活动,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9114人。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参保扩面。推进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工作。7个征地项目存入征地预存款的5个经济联社均实行了利用征地预存款参保,完成率100%,走在全市前列。加强低保救济,全年向全区4700多户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发放各类救济金、临时物价补贴、节日慰问金等共5129万元,实施实物救助价值440万元。

其他社会事业同步推进。实施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贯彻落实单独两孩生育政策,人口保持均衡发展。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司法、对口扶贫、档案、慈善等事业全面发展。

(五)重点改革稳步推进,机制保障不断强化。

政务服务改革继续深化。完善一窗式综合受理模式。实现商事登记一照一码业务的综合受理,推行新办企业统一受理、多证联办制,实现四证一章同办同发。推行联合勘查制和联合验收制,采用统一受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社区治理模式持续创新。开展广州市幸福社区创建工作,通过多元治理多元参与多元服务的模式,完成66个社区幸福社区创建。建立与创新社区多元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多方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积极建设社区网格化信息系统,全区划分成网格1363个,每个网格的网格员配备手持信息终端,社会服务管理效能不断提高。

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精神,完善财政预算收支编制内容,建立健全全口径政府预算编报体系,较好地完成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全部预算支出通过零余额账户支付。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开始实施。完成全区参改车辆的封存停驶工作,普通公务出行主要通过市场化、社会化的交通方式保障。

总的来看,2015年我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圆满收官,为十三五时期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新旧动力尚未有效切换,一方面传统支撑力减弱,受市场需求不旺、综合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增长明显放缓,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和3D打印等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良好但对经济带动作用仍小,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二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缺少科技创新领军企业,科技投入不足,R&D投入占GDP比重大大低于省、市水平。三是城市管理精细化品质化水平不高,城中村、出租屋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四是民生福祉仍需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还需进一步均衡、医疗资源的高效有序利用需进一步提升,就业、养老、社保、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离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

    二、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安排建议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要切实把区委关于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区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和重点任务落到实处,特别是要在推进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交通枢纽建设、广佛同城化和民生服务等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进一步补齐短板、破解难题、实现突破,为十三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引领经济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突出价值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加快白鹅潭经济圈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进民生福祉,建设传统、现代、自然有机融合的生态幸福荔湾。

根据以上思路,按照区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结合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条件,提出我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2  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16年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7.5%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

增长7.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9%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法人在地口径)

增长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与经济增长同步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

70%以上

年新增就业岗位

12000个以上

为实现各项发展目标,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拓展产业空间布局。

做优白鹅潭商业中心。主动谋划白鹅潭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建设,逐步完善“6+3”大交通网络规划,研究推进连接白云机场及广州南站的快速通道建设,争取区域交通枢纽纳入省、市立项项目。把新隆沙珠江钢琴厂地块打造成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突破广州侨光制药厂、广州港内三内四码头、广州柴油机厂等地块,统一进行收储出让,串联各地块形成片区,通过优化调整规划,做好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引进与产业发展定位相符合的企业进行开发建设。

做强花地河电子商务集聚区。顺应互联网+”的行业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壮大花地河电子商务集聚区。以广州圆、立白国际商务中心、广新信息大厦等项目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建设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工业企业供应链一体化电子商务应用,推进电子商务与茶业、鞋业、服装、花卉等专业市场的融合,搭建电商服务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对接平台,加大对中小企业应用电商的支持力度。

做精东沙粤港澳高端服务产业合作区。加强与南海在交通、产业等方面的衔接,积极推进三山-东沙示范片区建设。加快推进区域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等重要物流节点建设和发展,完善现代物流网络。重点发展全市首个3D打印产业园——广州市3D打印产业园,使之成为推进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

(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利用科技企业孵化器、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社区创客空间等有利条件,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积极实施恩宁路永庆片区微改造,打造创客小镇的示范片区。加强对岭南V谷、白鹅潭创业港、荔湾区电子商务孵化产业园等在建孵化器的指导和服务,进一步提升已认定孵化器的服务能力,力争我区认定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34万平方米以上,成为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企业培育基地和带动产业创新转型的载体。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广州国际医药港、岭南V谷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继续推动大坦沙岛建设,力争全面完成西郊一期项目,启动二期地块交地;加快岛上18宗用地的手续办理,落实广州呼吸中心征地事宜。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白鹅潭商业中心建设,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集聚区的双500以及产业龙头企业,力争吸引企业在我区成立独立公司或区域总部。以花地河电子商务集聚区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区为契机,积极谋划国家级电子商务集聚区启动区域项目,力争引进和培养壮大10家电商龙头企业或产业链重点企业落户该区域,建设国家级电商产业园。做好孵化平台的建设和后台服务工作,加快高端3D打印企业的引进工作。依托我区医疗健康产业线上线下企业集聚优势,积极谋划医疗可穿戴大健康产业。

完善发展软环境。巩固提升行政审批一窗式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建设。建立暖企行动常态化机制,营造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下一代互联网,加快无线宽带城市建设。完善电子政务系统,健全政府网上大厅运行机制,建设集约、开放、便民的新一代电子政务体系。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利用,建立全区互联共享统一的政府信息服务体系和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

(三)提升城区环境品质。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市下达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强大气污染综合和重点河涌周边污染源防治,实施《荔湾区南粤水更清2016年工作计划》,完善广州荔湾、佛山南海跨界水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加紧推进花地河、牛肚湾涌等20条河涌清淤工程,确保按市要求时限完成。继续组织牛肚湾和沙中涌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工程前期,开展荔湾湖水质净化维护工作。全面提升园林绿化景观,完成荔湾儿童公园二期、大坦沙岛沙头顶滨江公园升级改造、第二十二届园博会(海珠湖)荔湾展园等项目建设,推进荔湾儿童活动中心室内装修工程。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完成沙尾大桥桥底掉头车道改造、荔湾区桥梁航标设施设置维护等项目,全力推进龙溪路升级改造、广弘铁路专用线拆除及市政道路建设等项目,加快推进我区有轨电车的规划建设和广佛同城对接干道建设。优化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实施富力广场地块配套中学、第一中学初中部改扩建、康迪学校改造、真光中学征地扩建、西关泮塘改造等一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增强城市管理水平。开展容貌示范社区创建,重点创建3个容貌示范社区。抓好燃气发展与管理,落实管道燃气三年发展计划。完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加强低附加资源回收运行网络体系建设。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执法效能。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流程再造,构建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居民满意的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加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努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协商和基层民主建设。开展食品安全年活动,深入推进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提升我区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

(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制定《荔湾区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办法》,加强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的管理和督促。组织实施就业援助月活动,加大公益性岗位帮扶力度,解决好困难群体和失业人员就业问题。完善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荔湾区创业服务中心,整合创业实训基地资源,大力促进创业促就业。

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多渠道全方位实现社保扩面,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面运行安老服务职能巡查系统,推动人脸识别系统生存认证工作,为广大退休人员提供高效、贴心的社区安老服务。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强低保低收入动态管理,搭建流浪乞讨救助服务网络。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打造荔湾区居家养老指导服务平台。

推进教育优质发展。认真落实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升普惠水平。扎实做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年会工作,促进荔湾教育信息化内涵发展。积极推进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康迪学校的新校舍建设,实现全区100%学校配备资源教室。继续推进中小学新建、改扩建和校舍安全改造工作,加大学校开放式图书馆建设力度,大力提升学校基础设施水平。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开展创建卫生强区工作,进一步优化全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重点抓好区妇幼保健院扩建和花地街、白鹤洞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升级项目。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加快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区域信息互联互通,全面完成市社区信息化试点工作。

做好文体惠民工作。落实文化惠民民生实事,发放1万张文化惠民券,开展300场电影和200场演出进社区惠民活动。全力打造上下九文化广场、荔枝湾大戏台等群众粤剧粤曲展演平台,做好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布展及开放运营工作,擦亮荔湾曲艺文化品牌。抓好芳村体育中心和荔湾体育馆的升级改造,组织筹备第十四届荔湾区运动会。

促进其他社会事业共同发展。贯彻落实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全面完成对口帮扶及第三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各项任务。继续做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侨务外事、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慈善、民防、档案等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