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荔发改〔2013〕27号 签发人:杨伟常
关于印发荔湾区2013年计划草案报告
主要内容的通知
区各有关单位,各街道办事处:
我区2013年计划草案报告业经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报告主要内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努力完成人大通过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并分别于今年6月25日及12月15日前将计划的半年和全年执行情况书面送区发改局(逢源路127号803室),电子版发送至OA办公网区发改局郭建强邮箱(外网gjqlpgly@126.com)中,以便综合向区人大和政府报告。
附件:荔湾区2013年计划草案报告主要内容
二○一三年四月十一日
(联系人:郭建强,联系电话:81379494)
附件:
荔湾区2013年计划草案报告主要内容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启动“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区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之年,谋划好全年的工作安排尤为重要。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民生幸福为主旨,以全面推进“三个重大突破”为抓手,全力以赴推动经济“拐点提速”,不折不扣推行“3510”系列措施,构建“传统、现代、自然”三大板块新格局,全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促进城区产业提升、功能提升、服务管理提升,争当城市转型的标兵、岭南特色的窗口、民生幸福的典范。
根据总体思路,综合考虑我区内外环境的实际,建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见表2):
表2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安排建议
指 标 | 2013年预期目标 |
地区生产总值 | 增长11 % |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 (按可比口径)增长1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增长15%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增长10% |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 | 70%以上 |
年新增就业岗位 | 12000个以上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 下降4.5%以上 |
人口出生率 | 控制在7.8‰以内 |
政策生育率(2013年起使用该指标) | 控制在90%以上 |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建议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平稳发展。
一是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科学研判,找准我区在新型城市化发展总体布局中的定位,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深入挖掘经济增长“爆破点”,通过转型升级的提速、载体建设的提速、招商引资的提速,全面落实经济发展“3510” 系列措施(三个一、五个库、十个十),推动经济发展“拐点提速”,在功能布局、产业特色、发展质量上走出一条具有荔湾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二是强化责任意识。按照“目标分解、责任明确、分段督查”的思路,加强目标管理。建立和完善年度重点工作责任分工和考核机制,层层落实任务职责,确保区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是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改善审批流程,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完善“一站式”审批服务模式。加快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工作,进一步健全考评机制和指标体系。探索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继续推进财政绩效管理和考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做好今年“新广州、新商机”活动的筹备工作。进一步巩固“三打”成果,加快“两建”建设,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继续开展“暖企行动”。继续扶持企业上市,今年力争有一家企业上市。
(二)全面推进“三个重大突破”,加快转型升级。
1.着力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区发展环境
继续完善路网建设。完成观涛路延长线一期、康王中路人行天桥等续建工程。实施黄沙大道荔湾涌桥、德坭立交桥等一批桥梁大中修项目。加快推进海龙路、海中规划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全力配合市加快实施洲头咀隧道、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同德围南北高架桥、广佛放射线二期、如意坊放射线等一批区域骨架路网。
加大“三旧”改造力度。完成茶滘一期安置房和东漖“东和花苑”建设,加快实施西塱裕安围二期安置房和西湾路安置房一期工程建设,力争启动花地村二期改造。完成茶滘村一期三丫涌和二期各地块的拆迁工作。大力推行网格化危房改造机制,完成年度在册危房改造任务。
加快推进河涌治理。加强河涌综合整治,推进生北支涌、三社涌等41条河涌的清淤工程和赤岗涌等3个综合整治工程。改善水环境,优化区内排水管网系统,启动上西关涌渠箱出水口排水改造工程,推进荔枝湾涌(食养坊-大地涌段)的雨污分流改造。
2.着力战略性主导产业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做精烟草制品业。完成南漖工业用地的挂牌出让,继续推进“双喜·逸品”制作中心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广州卷烟厂全面投产及配套工程的进度。
做强文化创意产业。继续推进珠江黄金西岸滨水创意产业带发展,完成芳村花棣文化会馆(大冲口油库改造)等项目建设,促进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发展。
提升现代商贸业。强化商贸载体建设,积极推进广州国际医药港项目建设,加快广州国际茶业交易中心、财富天地广场的招商工作,完成广东塑料交易所二期项目建设,广州沃野商业广场、大参林药业连锁公司总部及物流配送基地基本建成。加快专业市场改造步伐,启动专业市场转型升级试验区工作。
做大新兴产业。完善科技服务环境,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动光电科技、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加快中华液晶城、花地河电子商务集聚区和岭南V谷等项目的建设。
3.着力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优化空间功能布局
按照“传统、现代、自然”的格局打造十三行岭南风情区、白鹅潭商圈、花地生态城,突出错位竞争和特色发展,着力提升城区品质,增强核心竞争力。
提升十三行岭南风情区建设。挖掘十三行文化脉络,丰富岭南风情内涵,加快实施西郊泳场二期、恩宁路改造、粤剧艺术博物馆建设。完成泮溪地下停车场及西关美食文化博物馆建设。推进泮塘村升级改造,启动“西关广场”、“楚亭”建设,全力打造展示广州两千年历史文化的城市客厅。
深化白鹅潭商圈建设。重点打造2.59平方公里白鹅潭商业中心,抓紧推进规划调整,力争完成新隆沙出让地块的征收,做好新隆沙、白鹤沙地块等约73万平方米的土地出让工作。启动珠江钢琴大厦建设,加快推进立白大厦建设步伐,以及佳创首丽斯酒店、广东塑料交易所二期等地标性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协助有关部门加快推进洲头咀隧道、如意坊放射线等白鹅潭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大坦沙岛地区更新改造,启动一期安置房工程建设。
启动花地生态城建设。依托“百里河涌、千年花乡、万亩花地”资源优势,整合土地资源。全力推进花地生态城核心区建设,完成生态景观林带大沙河段项目;启动花地生态城调蓄湖建设,把广州“西肺”打造成荔湾新名片。
(三)全面推进绿色生态建设,突出低碳发展。
全力打造“水乡花城”。加快荔枝湾三期建设,完成大地涌至沙基涌(恩宁路至十二甫西街段)堤岸、截污、桥梁建设等工程。加快实施生态城区建设,完成增滘、山村2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完成大沙河花园一期、花地河沿线花景建设等一批绿化项目,进一步完善绿道网配套服务设施。以“生态化、艺术化、精细化”的标准抓好“一路一景”建设和管理。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继续开展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加大减排项目和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力度,全面完成市下达的年度“退二进三”和节能减排目标,完善建设项目与节能减排相结合的审批机制。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引进和扶持一批低碳企业。全面深化垃圾分类工作,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积极推进“三规合一”工作,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效益,加强对城区存量实行填充式开发或再利用,合理引导开发建设地下空间。
(四)全面推进智慧城区建设,彰显文化内涵。
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抓好各项科技扶持政策的落实,提高企业、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财政对社会科技创新投入的引导作用,打造一批创新型企业。进一步改善现有科技园区的环境,健全和完善配套设施。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及政务云平台建设,建立和健全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指挥平台。积极推动社区网格化信息平台建设,深化和扩展“智慧社区”示范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服务周全”的智慧社区标杆。
坚持走教育内涵发展的道路。继续推进“体教结合”,按照建设“特色学校”、发展“本色教师”、培养“出色学生”的思路,推进教育内涵、优质、均衡发展。加快规范化学校建设,继续推进陈嘉庚纪念中学改造,加快区外语职业高级中学的建设进度。全面落实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加大民办教育发展力度,引导民办教育向规范化、优质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坚持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彰显岭南文化魅力。完善文化载体建设,按照“只土不洋”的建筑风格,将岭南特色与城区建筑有机融合,以西关广场、粤剧艺术博物馆、沙面文化休闲步行区为点,荔枝湾为线,点线交集,塑造出独具魅力的岭南文化旅游景区。加快推进十三行博物馆的筹备工作。继续推动粤剧、粤曲、“三雕一彩一绣”的传承和发展。精心策划老广州民间艺术节等一批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着力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的转化,强化对文化市场的监管。
(五)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宜居荔湾。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医疗卫生改革,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路径,优化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加强中医药强区建设,组织编制中医药文化街区规划。抓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加大孕产妇、婴儿死亡率的防控力度。
深化创业富民工程。继续推进“就业携行计划”,积极推广“逢源经验”,提高就业成功率。加强创业扶持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拓展和开发与新型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培训项目。落实社会保险新政策,做好农转居人员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并轨工作。着力扩大社保覆盖面,全面完成年度扩面工作目标。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完善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工程联席会议制度,扩大集体协商的覆盖面。
着力落实各项民生保障。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十件民生实事。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加强低保救济动态管理、医疗救助政策落实和区内特困群体帮扶工作。加强养老机构的督查管理,引导民办养老机构健康发展。强化老龄工作目标管理,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加强价格管理,稳定粮食供需。
努力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积极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完善全民健身组织和国民体质监测网络,推进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向学校、社区、经济联社、企事业单位和家庭延伸。积极备战第十六届市运会。精心做好全国第九届游泳之乡评比准备工作。
积极推进幸福社区建设。构建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继续建立“一居一站”,提高社区居委会管理能力。推进“特色社区”工程,扩大“和谐社区”覆盖面,完成“幸福社区”试点工作。巩固“一队三中心”成果,健全“一队三中心”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亿元GDP死亡率和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死亡率保持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加大消防隐患整治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强化严打整治,建立和完善立体化现代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我区不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启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加强档案工作,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公共服务。强化国民经济动员工作。落实人口计生目标。继续推进荔湾幸福家庭促进工程,为群众提供优质的人口计生服务,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
附件:名词解释。
附件:
名词解释
“拐点提速”:“拐点”是高等数学概念,应用到经济发展中,是指经济建设存在较大的增量空间,但如果按照现行的发展模式而不做变革,增量空间很难得到释放。近年来,荔湾区处于转型发展的越坎爬坡阶段,GDP增速呈逐年下降趋势。经过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判,荔湾区GDP增速曲线有望于2013年止跌转升,越过转型升级“拐点”,迎来荔湾的经济增长“提速”期。
“3510”:加快经济增长的“三个一、五个库、十个十”系列措施。“三个一”—— 制订一张《经济指标任务分解表》,建立一支招商队伍,完善“一条龙”服务平台。“五个库”——项目库、税源库、企业库、招商引资载体库、国有资产库。“十个十”—— 十个税收(区库)过亿街道、十大优势产业、十大重点项目、十场专题招商会、十大招商载体、十大转型升级市场、十项配套政策、十大(税收)亿元楼宇、十大百亿企业、十件民生实事。
“三个重大突破”: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实现重大突破,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推进战略性主导产业实现重大突破,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着力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力。
“1223”:即一江引领,白鹅潭经济圈和十三行商圈两圈带动,珠江黄金西岸滨水创意产业带和花地河新经济带两带凸显,东沙现代产业基地、大坦沙商务休闲风情岛、海龙围广佛生态乐居社区三片聚集发展。
“三旧改造”:即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的改造。
“退二进三”:即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缩小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
“美丽乡村”:根据广州市实施的“美丽城乡行动计划”,推进建设“规划建设有序、村容村貌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良、乡风文明和睦、管理机制完善、经济持续发展”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打两建”:打击欺行霸市、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商业贿赂;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体系。
“双到”:指扶贫工作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三规合一”:“三规”指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合一”工作目标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相衔接,从规划内容、信息平台、协调机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理顺“三规”关系。
“一队三中心”:指街道综合执法队、街道政务服务中心、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
主题词:经济管理 计划 通知
荔湾区发展和改革局办公室 2013年4月1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