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街道、区府直属各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经区政府研究,同意区文化局提出的第一批越秀区文物保护单位(共计6处),现予公布。
各单位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附件:第一批越秀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二〇〇九年九月八日
附件
第一批越秀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序号 | 名称 | 类 别 | 时 代 | 地 址 | 简 介 |
1 | 东平大押 | 古建筑 | 民国初年 | 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1号 | 建于民国初年。现存建筑为当铺的仓储楼,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大楼面向中山四路,地上四层半。建筑立面清水砖墙,四面开窗,外立面像碉堡状。东、西、北立面顶部饰有“省长署前”、“邓祥安造”字样。东平大押是越秀区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对研究越秀区的典当行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
2 | 中法韬美医院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 广州市越秀区沿江西路151号 | 中法韬美医院旧址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法国领事馆以法国名义出钱,中国提供土地的形式,办起了“中法韬美医院”。 |
3 | 小东营清真寺 | 古建筑 | 明成化四年(1468年) | 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小东营5号 | 小东营清真寺原是明代中期广州四卫之一的小东营故址。史载朝廷调派1000多名南京回兵到粤平定瑶乱,平乱后回兵留在广州驻防,分为四营。四营回兵在营地附近分别建立了东营寺、濠畔寺和南胜寺三间清真寺,与怀圣寺光塔四坊并立。坐西朝东,总占地面积536平方米,由正殿、月房、水房、仪门等建筑组成。小东营清真寺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从建寺始一直设有经堂教育,先后成立过“广州回教青年会”和“回教同益会”等民间组织。 |
4 | 嘉南堂及南华楼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19年 |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南路2号、4号、7-13号、15号 | 嘉南堂是由华侨集资建成的广州早期有骑楼的大型西式建筑。由留学美国的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南楼(现新华酒店)、西楼(现新如意楼)以及以南华置业公司名义投资兴建的南华第一楼(今新亚酒店)三座建筑合称嘉南堂。于1919年至1921年先后建成。嘉南堂三座建筑原均为高7层约30米的大楼,主题建筑为现代式;首层为适应广州炎热多雨的气候,设计成柱廊式、券廊式骑楼,是广州典型的骑楼建筑。 嘉南堂及南华楼是人民南历史街区的典型建筑,是近代广州的代表性西式建筑,具有十分具有的历史价值。 |
5 | 广州培正中学旧建筑群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18年 | 越秀区培正路2号 | 培正中学前身为创办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位于中山路秉正街的“培正书塾”。光绪三十二年在现址建校,名“培正学堂”。1912年改名“培正学校”, 1918年增建了中西合璧的古巴堂、澳洲堂、美洲堂及图书馆等建筑。抗日战争期间,培正学校曾在澳门设分校及在粤北、广西办联校,抗战胜利后迁回东山原址。“文化大革命”期间,培正中学曾改名广州市人民第一中学及广州市第五十七中学,1984年复用现名。该校占地6.6万平方米。现存民国时期旧建筑群包括美洲华侨纪念堂、澳洲华侨纪念楼、王广昌寄宿舍、青年会楼等建筑。 |
6 | 粤剧八和公墓 | 名人墓 | 1957年 | 广州市越秀区矿泉街走马岗路 | 1957年粤剧八和会馆斥资建围墙、门楼,门楼汉白玉门额阴刻楷书“粤剧八和公墓”字样,年款:一九八七年八月。落款:粤剧八和联谊会立。葬有粤剧艺人等墓穴736穴,其中以薛觉先、梁荫堂两墓穴最为宏大、壮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