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要闻

2016年广州市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

  • 听全文
  • 2017-01-03
  • 来源:市政府办公厅
  • 分享到
  • -

3日,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向媒体发布了2016年我市十件民生实事落实情况。截至去年12月底,2016年广州市十件民生实事已全面完成。

2016年市十件民生实事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经年初市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实事,市委书记任学锋、市长温国辉多次指示要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分别听取了民生实事办理进展情况汇报,并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部署。市政府办公厅将民生实事作为重要督查事项,定期督促检查,并将办理情况汇总后在全市通报,针对难点问题及时提请市领导协调解决。各责任单位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确定任务分工、时间节点,做好保障,狠抓民生实事落实。在全市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市十件民生实事已全面完成,部分指标超额完成。

 

2016年广州市十件民生实事具体落实情况

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牵头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完成情况:

完成生产环节、销售环节、餐饮环节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共计26889批次,占2016年民生实事全年计划任务(25000批次)的107.6%,超额完成任务。

从食品种类来看,已对市内生产经营的食品种类进行全覆盖抽检,并且根据消费习惯和产品重要性加强了相关抽检力度。对主要消费食品种类(禽畜肉、水产品、蔬菜等6大类食用农产品,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等31类加工产品)和食品添加剂实施100%监督抽检。

从生产经营主体来看,对全市11区重点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生产企业、大中型超市、食品批发市场、中央厨房及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监督抽检覆盖率达100%,提前完成民生实事重点生产经营主体覆盖率要求。

从抽检结果看,今年抽检的26889批次食品中,实物质量不合格392批次,实物质量合格率为98.5%,显示我市食品安全状况总体良好、可控。生产环节、销售环节、餐饮服务环节的实物质量合格率均在98%以上,各环节食品安全水平良好。全市11个行政区域的实物质量合格率均在97%以上,各行政区域食品安全水平基本持平。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乳制品、粮食加工品、食用油、调味品、饮料(含饮用水)、酒类及食用农产品等重点品种,实物质量合格率均在98%以上。

二、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完成情况:

2016年1月1日正式施行《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州市财政局广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广州市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门诊指定慢性病专科药费范围及标准的通知》(穗人社发〔2015〕58号)。一是扩大门诊指定慢性病病种范围。将职工社会医疗保险门诊指定慢性病病种范围从16个扩大至20个,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门诊指定慢性病病种范围同步扩大。二是提高门诊指定慢性病待遇标准。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门诊指定慢性病基本医疗费用的最高支付限额,从原来的每病种每人每月150元提高到200元,增幅达33.3%。三是加强门诊指定慢性病准入管理。完善各门诊指定慢性病病种的具体准入标准,同时进一步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将高血压病的确诊医疗机构范围从原来的二、三级医疗机构扩大到包括基层医疗机构在内的全部定点医疗机构。

新的医疗保险门诊指定慢性病病种实施以来,有效减轻广大参保人员的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负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好评。2016年1月至11月,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累计就诊人次达624.84万人次,统筹基金累计支付达9.57亿元;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累计就诊人次达94.48万人次,统筹基金累计支付达4181.01万元。

三、促进创业就业

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完成情况: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狠抓就业工作,着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不断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深入实施就业创业政策,加强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加大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农村富余劳动力、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大力实施创业促就业工作。继续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入落实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政策,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截至2016年11月底,组织创业培训及创业辅导2.68万人次(完成全年目标268%),资助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6.4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129.2%),实现广州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65%,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0.24万(完成全年目标151.2%),帮扶15.07万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全年目标100.47%)。

四、加大对困难弱势群体帮扶力度

牵头单位:市民政局

完成情况:

(一)完成居家养老服务提标扩面工作。

印发实施《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穗府办函〔2016〕144号)《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的通知》(穗府办规〔2016〕16号)(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将我市居家养老服务资助对象分为两类:第一类资助对象包括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困难家庭、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等3类人员中失能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困难家庭、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等4类人员中独居或者仅与持证重度残疾子女共同居住的,曾获市级及以上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中失能的,100周岁及以上的,计划生育特别扶助人员,资助标准为每人每月400元,经评估属于重度失能的,每月增加护理资助200元;第二类资助对象包括本人月养老金在本市最低工资标准以下,且自愿负担一半费用的80周岁及以上、纯老家庭(含孤寡、独居)中的失能老年人,资助标准为每人每月最高200元。

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或其委托人)可向户籍所在地街道(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提交资助申请和相关证明材料。经审核并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老年人照顾需求等级评估,确定资助标准,提出服务建议。再由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部根据照顾需求等级评估结果和服务建议,制订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并跟踪服务情况。

(二)提高社会救助标准。

印发实施《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财政局关于提高我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穗民〔2016〕221号)《关于提高低保及相关社会救助标准的通知》(穗民规〔2016〕1号),低保标准自2016年1月1日起从每人每月650元提高至840元,城镇“三无人员”和福利机构供养人员供养标准自2016年9月起,从每年每月1177元提高至1521元、孤儿养育标准从每人每月1547元提高至2000元,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按低保标准1.5倍同步提高至1260元。另我市根据当地上年度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0%继续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平均达到1752元。

五、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一)第1项“加强智能交通建设”,牵头单位:市公安局。

完成情况:

一是建立“六位一体”的指挥体系。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创新建立了“情报、指挥、视频、卡口、巡逻、督导”六位一体的指挥体系,实现了警务指挥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联调化、扁平化、规范化。今年以来,交警支队共编写各类警情与指挥工作分析研判报告59份,“五纵五横一环”拥堵指数及警情分析11份;共下发各类方案及任务表423份,完善、新增应急预案98份,处置跳桥等各类突发事件48起。

二是初步开发完成交通指挥综合系统(二期)建设。目前情报墙、数据分析、缉查布控、高德拥堵数据展示等功能已开始上线试用。其中,情报墙以图表、列表及地图等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近期重点关注警情指标的发展趋势、预警态势、监测警情结果和警情专题报告等分析成果。数据分析功能集合和警情、勤务相关的数据,对警情、警力、拥堵等方面进行分析,为警情处置与勤务管理服务,以做到“精确指导路面交通管理工作”。高德拥堵数据以及主干道路拥堵指数接入系统后,能及时发现路况异常,第一时间核实拥堵情况、安排警力进行处置,找出异常拥堵原因,疏导交通拥堵。2016年以来运用高德地图提示异常拥堵警情29.68万起,平均每月推送交通引导信息1100多条,平均每日推送用户100多万人次。

(二)第2项“公共交通优化”,牵头单位:市交委。

重点围绕公交地铁接驳完善以及薄弱区域公交服务提升开展工作。按照“成熟一条,实施一条”的思路,优化调整及新开了一批公交线路。截至12月底,已累计优化调整及新开公交线路87条(优化调整74条,新开13条),超额完成“十件民生实事”任务要求。一方面,结合地铁六号线二期的开通,组织属地交通部门、公交企业,按照“加强覆盖、完善接驳、无缝衔接”的思路,研究提出线路、站点、服务时间一揽子公交地铁衔接方案,涉及线路调整新开14条、站点调整新增15个、服务时间提升线路20条,与地铁六号线二期同步实施;另一方面,重点完善了荔湾区龙溪中路、广增接壤区域、越秀区矿泉街、白云区神山罗溪村、广州开发区以及保障房小区等新建大型住宅社区、市区城中村以及市郊中心镇等区域的公交服务提升。

六、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牵头单位:市城管委

完成情况:

截至12月28日,经检查验收,中心城区累计投入治理经费8000余万元,共完成了165座垃圾压缩站污水臭气达标排放及场地周边环境治理和2503个垃圾临时收运点升级改造任务,完成进度分别为110%和131.7%。

(一)升级改造、更新设备、整治环境,165座压缩站实现达标。

一是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先后组织对已连通市政污水管网的150座垃圾压缩站排污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清理疏通排污管3930米,清理和整修了249个沉沙池、隔油池或化粪池;针对没有条件连通市政污水管网的压缩站修建了15个污水池收集污水,定时用污水车将污水清运至市政污水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二是实现臭气达标排放。按照《国家生活垃圾转运站评价标准》要求,对中心城区165座垃圾压缩站现有的除臭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新。其中,对墙体密闭性能较好的垃圾压缩站,采取负压吸附物理工艺除臭37座;对密闭性能较差或敞开式的,采取雾化喷淋或吸附雾化工艺除臭128座,确保除臭效果达到国家标准,改善了站内及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三是完成场地及周边环境治理。先后整治站场地面硬底化21121.5平方米、墙面粉刷或铺瓷砖33732.7平方米、周边环境绿化1090平方米、修复防破损门窗和各类实施设备等275个次、设施设备外表除锈涂漆和翻新8753平方米等项目内容,改善了中心城区垃圾压缩站站场内外面貌。

(二)撤销一批、升级改造一批、新建一批,完成2503个垃圾临时收运点升级改造任务。

一是撤销一批设置不合理的垃圾临时收运点。对建在主次干道边上或影响道路交通和行人通行、离重点办公场所较近和市民群众投诉多反映强烈等设置不合理的垃圾临时收运点进行取缔和撤销,累计达248个。二是升级改造一批需要保留的垃圾临时收运点。对需保留的垃圾临时收运点,严格按照“绿化遮掩、隐蔽摆放、规范管理”的标准,设置了“绿化港湾型、栏栅遮挡型、房屋隐蔽型”等三种模式,对中心城区1754个垃圾临时收运点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三是新建一批垃圾临时收运点。通过协调和统筹交通、园林、建设、水务等空闲用地,结合利用立交桥下、公共绿化带、闲置地块、较宽敞人行道路等公共空间,先后新建了501个垃圾临时收运点,缓解了中心城区垃圾中转收运的压力。

七、优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完成情况:

一是学校体育卫生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截至去年12月,全市学校列入2015和2016年计划的体育卫生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共计2495个,其中完成项目数为1676个,约占项目总数的67.2%,达成今年底完成项目数60%的目标。二是实施112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结对帮扶工作,为112对结对学校共拨付帮扶经费448万元,百校扶百校网上帮扶平台已完成论证及立项评审工作,项目经市工信委批复预算1903万。广州市第三期“百校扶百校”工作自2015年秋季学期启动,共有223学校参加,结对帮扶112对。在2015-2016年第一学年的帮扶工作中,共互派教师跟岗指导、培训160人,共上示范课1017节、听课评课9425节、举办报告会262场、教研示范活动647次,举行学生团队活动155场,在这些活动中共有29758名(次)教师和19222名学生直接受益和参加活动。

八、强化困难群体住房保障

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委

完成情况:

市政府与各区政府签订了住房保障目标任务责任状,分解落实目标任务,每月督办、检查、通报工作进展;将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作为重点民生项目纳入重点项目报批流程,各相关职能部门给予行政审批快速通道待遇;国土、财政部门保障用地、资金落实到位,各项目业主单位、承建单位落实人力、物力、财力,控制工程节点、进度、质量,确保按期保质完成。

在全市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全年共落实用地182.11万平方米,住房保障资金34.86亿元(其中市财政资金16.52亿元),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7800套,其中保障性住房7130套,棚户区改造住房670套;新建和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25830套,其中保障性住房2302套,棚户区改造住房23528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1693户。

九、提升公共安全保障

牵头单位:市公安局

完成情况:

广州市公安机关精心打造专职化防控队伍、精细化防控格局、智能化防控网络、关口化重点防线、机动化巡逻体系和全时空防控局面,有力提升广州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据统计,2016年1—11月,广州市案件类警情同比下降3.8%,其中,刑事警情同比下降13.8%,拦路抢劫、飞车抢夺、扒窃等街面侵财类警情同比分别下降19.7%、26.4%、21.6%;今年6月,广州市统计局对“平安广州”建设工作开展的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治安环境的改善认可度最高,对公共安全满意度达到95.7%。

一是实施“实兵大巡防机制”,打造“专职化”防控队伍。全面强化实兵巡逻勤务力量,组建民警、辅警共1.1万多人的巡逻防控队伍,划成1100多个巡组开展网格化覆盖巡逻,做到要害重点部位、案件高发部位、治安复杂部位、人流密集部位和交通拥堵部位“五必巡”,切实保证巡逻防控实效。

二是实施“警情引领勤务机制”,打造“精细化”防控格局。建立健全每日、周、月对辖区社会治安状况研判评估机制,在全国首推区域性治安防控等级勤务响应机制。2016年以来,通过强化警情研判,共启动区域性等级勤务响应25次,有效促进区域治安态势良好平稳。

三是实施“科技手段助推机制”,打造“智能化”防控网络。整合全市约60万个视频监控摄像头、500多辆移动4G视频巡逻车,全市300个视频监控室每天投入视频监看力量1300多人次,加强重点路段、部位全天候、全方位的实时化视频巡查。2016年1—11月,全市公安机关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协助破获刑事案件17462宗,抓获涉案人员18113人。

四是实施“屯兵街面重点防控机制”,打造“机动化”巡逻体系。每天部署400名特警力量与200名便衣力量,以基本应急处突单元为基础,开展跳跃式巡逻防控和秘密巡逻伏击。每天部署120名武警会同属地分局,强化广州火车站、天河城商圈等重点部位的叠加巡逻,提高武装巡逻震慑力和快速处突能力。

五是实施“公共交通安全检查机制”,打造“关口化”重点防线。全面升级广州火车站广场安检工作,实行地铁进站全面安检工作机制和公交站点高峰时段巡检机制。2016年1—11月,地铁全线案件类警情同比下降15.7%,盘查各类人员205万人次,查获各类可疑人员1030人,查获违禁物品884件、危险品82354件;抓获涉公交车违法犯罪嫌疑人223名,破获公交车案件179宗,打掉团伙13个。

六是实施“联勤联动拓展巡防机制”,打造“全时空”防控局面。积极实行直升飞机搭载特警力量在重大节日、活动期间以及发生重特大突发事件时开展空中巡逻。拓宽常态下治安巡逻防控的空间维度,形成“点线面、海陆空、网上网下”全时空立体化巡防格局。

十、推动体育惠民

牵头单位:市体育局

完成情况:

一是完成26个社区小型足球场建设。2016年是3年(2014-2016年)规划建成100个社区小型足球场任务的收官之年,根据市民需求和各区实际,将26个小型足球场全部建成7人制,投入配套建设资金780万元。按照年度工作进度安排,赴各区实地勘察社区小型足球场建设选址,督办各区按时完成选址任务,指导各区开展招投标以及组织施工等各项工作,重点指导协调解决进度滞后的区的相关工作。经过市、区两级共同努力,26个小型足球场建设已完成。

二是推动300多家社会体育场馆惠民开放。在体育场馆惠民方面,除了继续推进市、区两级公共体育场馆实行每周14小时免费和每周14小时优惠开放外,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即通过公开招标,在全市11个区优选300多家社会体育场馆向市民免费和优惠开放。共有303家社会体育场馆上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群体通”,向市民优惠免费开放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足球、篮球、游泳6个热门项目。据统计,今年约有200万人次受惠。

三是建成100公里登山健身步道示范段。为了引导户外运动的发展,启动了全市范围内的登山步道规划建设工作,在花都、从化、增城等区启动了建设登山健身步道示范段。目前,登山健身步道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安全系统(导览图、线路图、里程桩)和标识系统安装,路面工程基本贯通,完成100公里登山健身步道示范段建设。

(编辑:王涛;审发:梁文谦)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