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穗卫函〔2025〕566号
各有关单位:
为做好2026年度广州市卫生健康科技重大项目的申报工作,我委编制了《2026年度广州市卫生健康科技重大项目申报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审查推荐工作。
特此通知。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7月4日
(联系人:郭子韩,电话:88900380)
2026年度广州市卫生健康科技重大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广州市卫生健康科技项目管理办法(2025年修订版)》(穗卫科教〔2025〕2号),为促进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围绕当前卫生健康领域重大政策开展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防治策略等方面的依据,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申报指南,具体内容如下:
一、总体要求
广州市卫生健康科技重大项目(以下简称“重大项目”)面向广州地区医疗卫生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放,公开申报,研究方向由市卫生健康委根据本市卫生健康领域重大政策而确定。研究成果除通过发表相关论文外,应提交详实的研究报告,提出相关对策措施,为广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行政决策提供依据,并通过市卫生健康委组织的专家评审验收。2026年拟立项并资助5个项目(每个专题1项),总资助金额不超过50万元,具体资助额度以市财政局批复为准。项目经费中实际财政补助金额小于申报金额的,由申报单位自筹解决。
二、申报要求
(一)申报单位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研发基础条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能为完成项目任务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承诺为项目实施提供条件和经费支持。鼓励多单位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共同申报。
(二)项目负责人及申报单位须对所有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负责,并须自行承担包括医学伦理、知识产权纠纷在内的一切风险。
(三)项目负责人应熟悉本领域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具有本领域的工作经验,是实际主持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具有高级职称,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7岁(含57岁,以2026年1月1日计);政府公务员、退休人员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
(四)原则上不受理存在到期未验收或已有在研市卫生健康科技项目的项目负责人申报。
(五)项目负责人在同一年度只能申请1个项目。
(六)原则上不受理存在两项及以上在研或到期未验收重大项目的单位申报。
(七)各申报单位和项目推荐单位要严格按照本《指南》的要求,认真做好本单位及所属单位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审查推荐工作。
(八)项目研究周期统一从2026年1月1日起计算。
三、申报专题
(一)专题1
1.研究方向:基于人工智能的健康影响评估辅助决策技术创新研发与应用探索
2.研究目的:
通过构建公共政策或重大工程健康影响评估的本地化、数智化运作模式,优化健康影响评估技术,完善广州健康影响评估工作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广州市健康影响评估工作水平,推动健康理念融入所有政策,提升政府应对公共健康挑战的社会治理能力。
3.研究内容:
(1)构建本地化AI辅助健康影响评估技术:通过系统自动化流程管理、按领域自动匹配评估专家、智能化辅助和可视化操作、自动识别健康影响因素关键词、自动检索健康影响支撑文献、智能输出相应修订建议、自动形成评估报告等系列功能,实现健康影响评价的本地化、数智化运作模式。通过文献研究、德尔菲法和专家咨询等方式确定评估指标、计算权重并构建评估导则,提升AI知识拓扑网络评估技术,开发三种AI辅助模式:一是上传需评估的政策全文自动预评估。集成历史政策文本和评估报告,自动识别关键词,匹配案例库中的类似案例,基于本地化评估指标体系,生成思维导图展示影响因素并生成建议;二是输入指定文本选择特定因素进行定向分析。对输入的关键词自动关联案例库中的高频关联因素,自动生成多层分析框架,辅助专家识别系统性风险并提示缺失环节;三是交互式智能问答。支持专家开放自定义问题输入,定位相关案例及条款输出建议,同时探索开发“追问式引导功能”,当专家提问模糊时,基于对话历史与高频词修改问题。
(2)基于AI系统运用完善广州健康影响评估工作运行机制:在构建AI辅助系统并试用基础上,结合专家座谈、量化评估、案例总结及与其他地区对比等方法,评估广州市健康影响评估工作试点期间存在的问题,重点聚焦现有方案运行机制畅通性、技术流程科学性、工作手册完备性以及试点项目评价质量等方面,全面优化广州工作实施路径。
4.预期成果:
(1)创新AI评估技术,显著提升评估精准度与效能。搭建一套AI辅助健康影响评估系统,深入探索AI在健康影响评估和健康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场景,打造广州市公共政策或重大工程健康影响评价的本地化数智化运作模式,解决评估技术亟待优化问题。
(2)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破解试点城市机制不顺畅难题。对广州健康影响评估工作运行机制进行评估,完善我市健康影响评估试点实施方案及健康影响评估流程(2023版手册),形成一套科学、高效、健全的健康影响评估工作运行机制。
5.研究团队要求:
(1)团队成员需全面熟悉国内健康影响评估的相关政策与措施,深入了解我市健康影响评估工作的进展情况与具体要求,熟知疾控中心等健康影响评估核心职能机构的建设与运行状况,清晰各相关部门(单位)在健康影响评估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与工作要求,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依托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及各相关单位,有效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及干预评估工作。
(2)项目负责人需具备广州市公共卫生体系相关调研管理经验,能够联合政策法规、公共卫生、数据分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团队和国内专家学者协同开展研究。
6.研究周期:1年。
(二)专题2
1.研究方向:广州市临床研究规范管理与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2.研究目的:
通过构建广州市临床研究全链条政策体系和质控管理体系、整合产学研医资源、强化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能力,填补临床研究规范化管理短板,推动广州市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临床研究高地,实现医疗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
3.研究内容:
开展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研究与科技能力现场评估调研,全面掌握广州市临床研究和科技量值的基本态势。建立广州市临床研究规范管理与技术支撑全链条政策文件体系,制定临床研究立项至转化全流程标准化操作手册,推动医疗机构升级GCP资质,实现全市临床研究项目规范化管理。整合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专业人才资源,组建广州市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和临床研究质控专家库,在临床研究行业技术指导、质控管理、人才支持等方面发挥关键支撑作用。探索建立产学研医交流合作机制,通过举办临床研究创新交流活动和学术会议,促进临床研究与产业发展深度对接,助力高质量发展。
4.预期成果:
(1)现状调研:对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临床研究规范管理能力现场评估,形成评估报告。
(2)政策文件体系:制定广州市临床研究规范化管理办法和相关配套政策以及全流程标准化操作手册。
(3)质控管理体系:建立广州市临床研究质量控制标准化管理体系,形成广州模式,推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研究规范化管理。
(4)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广州市临床研究智库,搭建临床研究咨询服务平台,分层级组织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专业培训。
(5)协同创新平台:搭建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临床研究成果高效转化。
5.研究团队要求:
负责人需长期任职于综合性医疗机构,熟悉卫生健康政策法规,具备5年以上临床研究管理经验,具有丰富的临床研究平台建设和临床研究标准制定经验,能协调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多方资源,研究团队需包含临床医学、统计学、药学、伦理学、法学等相关专业人员。
6.研究周期:1年。
(三)专题3
1.研究方向:基于亲子关系的青少年家庭心理健康干预模式构建和验证
2.研究目的:
(1)构建以改善亲子关系为核心目的青少年家庭干预模式,并在随机对照研究中证实其对于青少年抑郁等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效果。
(2)发展用于学校心理老师的培训模式,由心理老师在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干预的示范应用研究。
3.研究内容:
(1)模式制定:组织精神卫生、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专家小组,初步形成以改善亲子关系为核心的青少年家庭干预模式。进行预实验,收集干预对象反馈意见,修订家庭干预模式,形成正式版。
(2)效果评价:在初一学生中招募研究对象,开展随机对照研究,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主要结局指标为1年随访期间青少年抑郁症的新发率,次要结局指标为亲子关系、自杀意念新发率。以此验证家庭干预模式对于青少年抑郁等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效果。
(3)应用示范研究:选择10所初中,培训学校心理老师以掌握家庭干预方法。考核合格后,由其进行家庭干预模式在初一学生家庭中的应用推广,并由课题组专家对干预进行督导和质量评价。
4.预期成果:
(1)构建一套简便有效的青少年家庭干预模式,降低抑郁症发生率30%。
(2)发展一套心理老师培训模式,使之能掌握青少年家庭干预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案,并能真正用于实践。
5.研究团队要求:
团队需由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牵头,成员涵盖心理学、公共卫生专家以及学校心理老师,需具有相应研究基础,具备设计和实施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经验。
6.研究周期:1年。
(四)专题4
1.研究方向:广州市数字化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研究2.研究目的:
研究“人工智能+”、“数据要素×”中医药工作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实现路径,为中医药体制机制创新寻找有效突破口和政策依据,助力我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3.研究内容:
(1)全面评估全市数字中医药发展现状,系统梳理数据资源、技术应用情况及政策瓶颈问题。
(2)紧扣国家战略及省市相关部署,明确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
(3)研究数据要素赋能中医药医疗、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及治理等领域创新应用的具体路径,涵盖夯实数据基础、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助力人才培养、支撑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助推文化传播和协助治理水平提升等具体举措。
(4)提出数字中医药发展工作组织实施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各项保障措施,形成行动方案文本及政策建议,推动我市数字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中医药事业注入新动能。
4.预期成果:
(1)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分析国家及本省市数字化中医药发展现状,总结3~5个国内城市数字中医药发展典型案例,形成相应调研报告。
(2)研究制定《广州市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行动方案》(暂定名),并提出近期目标、重点任务、示范项目及实施路径相关政策,为全市数字中医药发展提供顶层设计与行动指引。
(3)挖掘形成一批具有广州特色、可复制推广的数字中医药应用场景和创新模式,形成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4)为我市中医药发展“十五五”规划信息化相关内容做好前期研究,充分体现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5.研究团队要求:
团队成员需涵盖中医药学、公共政策、产业经济、数据科学等领域,具备定量分析、质性研究及政策文本撰写能力,能开展实地调研和座谈访谈。项目负责人需熟悉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发展现状,承担过省级以上中医药政策研究或产业规划课题者优先。
6.研究周期:1年。
(五)专题5
1.研究方向:区域城市医疗集团药学服务同质化体系建设
2.研究目的:
围绕区域城市医疗集团药学服务同质化建设展开,基于前期基础,探索集团内药学服务规范化、同质化实施路径,构建区域化药学服务体系,以提升药学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3.研究内容:
(1)分析集团内各成员单位药学服务现状,包括人员配备、设施设备、服务流程等,找出存在的差异与问题。
(2)研究区域化仓储配送中心的建设与运营模式,探索如何优化药品资源配置,提高配送效率,降低成本。
(3)深入探究区域化新型药学服务的实施路径,如前置审方系统的构建与优化、精准治疗药物监测(TDM)及药学监护的标准化流程制定、家庭药师与药学门诊的服务模式与规范等。同时,尝试研究区域化静脉配置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与第三方物流合作模式,以保障静脉用药的安全与合理。
(4)研究药学服务同质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对建设成效进行科学评估。
(5)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员培训等保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实现区域城市医疗集团药学服务的同质化与高质量发展。
4.预期成果:
(1)立足“健康广州”战略目标,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药学服务同质化管理体系与标准操作规程;构建两中心一平台(区域仓储配送中心、审方等中心、全程化药学服务平台),实现药品管理集约化、药学服务标准化、用药监管智慧化;培养一批专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药学人才。
(2)提高区域内药品供应保障能力,降低药品成本与医疗费用;减少用药差错,提升患者用药安全与满意度;助力区域医疗集团药学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增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竞争力,为居民提供更优质、高效、安全的药学服务。
5.研究团队要求:
项目团队由多领域专业人士组成,成员涵盖临床医学、临床药学及行政管理等专业背景。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医院管理、医院发展战略、运营管理、人工智能大模型以及医改政策研究,深度参与区域性医联体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核心成员掌握前置审方规则设置、治疗药物监测、药学监护等技术,可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药学服务,增强患者用药依从性和满意度。团队拥有出色的项目管理能力,熟练掌握项目规划、执行、监控等全流程管理技巧,能够有效保障项目进度和质量。
6.研究周期:1年。
四、申报程序
广州市卫生健康科技重大项目的申报方式采取网上申报的形式,各申报单位必须通过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科教业务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网址http://kj.wjw.gz.gov.cn)填报相关申请资料。
(一)单位注册。首次申报的单位在平台注册单位信息,获得单位用户名和密码,同时获得为本单位项目申报人开设申报账号的权限(若已注册的不需要重复注册,只需更新单位信息);申报人从单位科研管理人员处获得用户名和密码,填写个人信息生成申报人账号(往年已有账号者,可继续使用)。
(二)项目申报。各单位和申报人注册后即可通过平台填写和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同时打印书面申报材料一式八份(其中1份原件,7份复印件)报送所属推荐单位。
(三)审核推荐。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属医疗卫生单位由各单位统一推荐报送;高等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由所在高校统一推荐报送;除上述医疗卫生单位,其他医疗卫生单位由所在地的区卫生健康局统一推荐报送。
五、申报材料
(一)必须提供的申报材料
1.《广州市卫生健康科技项目申报书》。
2.《广州市卫生健康科技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可以提供的申报材料
1.关于项目进展的证明文件:如技术报告、鉴定证书、检测报告、行业准入证以及用户使用报告等复印件;国家专卖专控及特殊行业产品,须附相关主管单位出具的批准证明复印件。
2.能说明项目知识产权归属及授权使用的证明文件:如专利授权证书(须附专利权利要求书)、专利受理通知书、软件登记证书、新药证书、临床批件、产权使用授权书、产权使用认可书、技术合同等复印件。
3.与项目和申报单位有关的其它参考材料,如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的有关批准文件、奖励证明等。
4.其它相关材料。
六、申报材料报送时间和地点
本次项目网上申报时间为2025年7月7日至8月8日(星期五)17:00。逾期不予受理。
各级推荐单位(部门)网上审核推荐截止时间为2025年8月15日(星期五)17:00。
项目书面材料(一式八份)报送截止时间为2025年8月22日(星期五)。逾期不予受理,申报材料不予退还。
受理地点:广州市西华路534、536号103室广州市卫生健康技术鉴定和人才评价中心,联系人:王蕾、周洪刚,联系电话:81303278。
七、其他事项
(一)本次征集项目的申报受理、形式审查工作委托广州市卫生健康技术鉴定和人才评价中心负责。
(二)本指南仅作为申报广州市卫生健康科技重大项目的指引,不作为对项目申报单位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