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2018年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的绩效评价结果公布,广州市获得第一名,这是继2017年获得全省第二名后再创佳绩,受到省的通报表扬。本次绩效评价通过抽查档案、委托第三方开展居民满意度调查等多种方式,对资金管理和使用绩效、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等进行评价。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制。
成立广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业务管理及统筹协调工作,逐步形成由上而下、沟通畅通的统一组织管理机制。制定《广州市2018年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估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调整绩效考核的内容,健全评估结果与补助经费挂钩的奖惩机制,强化全市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广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规范和加强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二)落实经费补助,保障项目实施。
印发《关于调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的通知》,将2017、2018年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从50元提高到60元,增长幅度达20%,由市区两级财政按照财政体制共同负担。2018年市本级财政共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3.86亿元,用于居民14大类55小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7年底提前将转移支付下达资金通知各区,督促各区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并要求各区尽快将资金拨付至基层医疗机构,促进财政资金尽早发挥效益。2018年该项目全市支出进度达到100%,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服务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我市居民的作用。
(三)拓展服务内涵,推动医防融合。
2017年以来,广州市陆续推出《广州市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行分类签约、差别化签约和有偿签约服务,向居民提供长期、连续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不断推进基层医防融合体系建设,有力的促进了我市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进展。其中,越秀区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3+N”模式,用互联网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精准对接签约居民健康需求;番禺区通过设置慢性病健康管理门诊、开放慢性病专科号源,实施慢性病长处方制度等举措构建区域慢性病管理一体化模式,全区“未病早预防、小病就近看、大病专家治、慢病有管理、转诊帮对接”的医防融合体系不断健全。
(四)注重绩效评价,狠抓工作落实。
2018年组织对各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开展全市绩效评价,对项目组织管理、资金拨付,财务管理情况、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及服务对象满意度等进行全方面评价,指导基层医疗机构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开展工作,落实财务管理制度,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对各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管理薄弱环节进行通报,督促整改落实,扎实推进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不断提升居民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实施成效
广州市按照国家、省的统一部署,围绕“着力提升项目服务质量,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工作主线,稳步推进项目实施,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展,从最初的9大类28项逐步增加到14大类55项服务;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人均补助标准由最初2009年的25元提高至2019年65元;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逐步形成项目“好中提速,优中提质”的良好工作态势,取得明显成效,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相关数据显示,广州市户籍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不断提高,从2010年79.04岁提高到2018年82.28岁;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市2010-2018年与预防接种相关主要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下降速度均居全省前列。妇幼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慢性病负担有所缓解,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人数逐年增加,在管人群血压、血糖得到有效控制,2018年控制率分别为63.37%和58.06%,远高于国家要求40%的水平。广州市居民健康水平不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