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运会举办之年。
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将牢牢抓住拼经济这个主线,牢牢守住保安全这个底线,围绕全力以赴拼经济、保安全、办全运、提品质做好各项工作。以扎实有效的行动、善作善成的担当,助力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规划引领之力促经济发展之进
以推动市区两级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为抓手,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引导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加快详细规划编制,统筹专项规划,谋划近期建设规划引领保障“十五五”发展;优化南沙重点地区规划设计以及狮子洋增长极、白鹅潭地标区域等重点平台规划,继续推动东部中心、北部增长极、活力创新轴、新中轴线南段、环白云山高质量发展带等规划实施;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加快“黄金内湾”、都市圈等规划深化,推进实施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强化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推动国土空间治理数智化转型,强化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持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以要素保障之准强经济发展之势
与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同向发力,既做增量文章,保障发展需求,又做存量文章,促进提质增效。加强规划与土地政策融合创新,充分发挥土地储备“蓄水池”和投放调节功能,为实体经济腾出发展空间;大力推行工业用地做地,聚焦重大平台、重点园区、重点项目,优化用地报批和供地结构,推动发展向优向新;推行“可招商土地库”,全要素归集,向各区及市相关职能部门共享使用,实现“地等项目”;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实行弹性年期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等供应方式,让更多企业快速投产见效;支持工业用地使用权续期,解决用地到期后企业抵押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唤醒”留用地、“激活”低效用地、创新地下空间配置等举措,用活土地,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释放用海空间要素潜力,聚焦船舶和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产业,建设海洋特色产业园,陆海统筹海洋经济。
广州可招商土地库
以民生福祉之实夯经济发展之基
采取更多有温度、见实效的举措,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围绕群众关注的教育、医疗、交通、住房、养老等问题,落实保障性住房供地,加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研究解决交通拥堵黑点,推进沉井式停车场建设;结合群众身边的需求,突出保障民生和激励公益贡献的政策导向,加强规划土地政策支持老旧小区改造更新,推广成片连片成批集中加装电梯,推进城市“向新生长”,让群众幸福感“原地升级”;瞄准民生改善与低效用地契合点,加快城市生态修复、空间修补、功能完善,打造一批布局均衡的高品质公共空间,构建活力包容的社区生活圈,着力提升群众生活空间环境与活力;加强景观风貌、城市构件的规划设计和控制引导,以国土空间精细化管理提升城乡景观风貌品质;探索公房腾退腾迁、土地整备与历史文化保护融合发展路径,彰显名城特色。
以营商环境之优保经济发展之畅
6批146条惠企利民措施接续发力,以更大力度抓好措施落地见效,助力经济蓬勃脉动。锚定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变“坐等审批”为“主动服务”,与各项目业主“面对面”、与各政府部门“手拉手”,歼灭式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强化“特诊”窗口建设,以个案突破推动“解决一类问题、受益一批企业、助力一个行业”,出台更多针对性强、含金量足的措施,全链路畅通、全方位服务;夯实不动产登记窗口服务一线阵地建设,变“办证难”为“办证易”,满足各类主体交易和抵押融资需求,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资产价值显化、盘活利用,增强市场主体经营活力和发展动力;面向港澳居民延伸不动产登记链条,深入实施湾区通。
以改革创新之效激经济发展之跃
作为因改革而生的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定当勇立潮头,破坚冰而前行。推动“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走深走实,加快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广州片区规划建设,提升乡村风貌,组织“粤美乡村”风貌设计作品征集活动(广州);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保护农耕肌理、留住乡韵乡愁、释放发展空间、修复生态基底、提升人居环境,创新“指标池”,探索建立指标跨区合作、指标间相互转化、政策性激励等机制,共享土地红利,探索乡村振兴项目预招商与需求定制化的“乡村标准地”政策设计,有效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将难以度量的“价值”化为看得见的“数字”,让广州山水林田湖草拥有“生态账本”,实现资源变资产;着力建设智能化测绘技术体系,深化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地图应用,带动地理信息与自动驾驶产业以及其他实体经济领域的深度融合。
以资源保护之强筑经济发展之稳
增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严守资源安全底线,确保完成自然资源保护硬任务;打造“广州鹰眼”低空无人机遥感监测体系,对城市地表开展高频次、自动化立体监测,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健全完善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和文化全程一体化保护利用体系,持续保障耕地净增长和保持基准线以上;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编制生态廊道实施规划,提升廊道连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推进红树林营造修复、海洋生态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构建市政管线一张图,推动现状地下管线数据共享集成应用,完善城市建设档案;突出“早、准、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和海洋灾害防御,将“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要求纳入规划建设管理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