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循环高效畅通、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省、市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关部署,大力推行告知承诺制、实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做好信用信息管理、信用宣传引导等工作,积极探索创新推进规划资源信用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是大力推行告知承诺制,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发布第五批惠企利民措施,进一步扩大建筑工程规划许可、不动产非公证继承登记告知承诺制适用范围。对于产业类和公益类项目,将建设工程放线测量记录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技术审查报告及总平面图、建筑设计方案图纳入暂免提交、后置补充的材料范围;在不动产继承登记中,申请人确实难以获取的被继承人父母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材料,在原有两类3种告知承诺制适用情形下,新增了4种适用情形,以“信用办”破解“办证难”。目前,实行告知承诺制政务服务事项涵盖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及调整、建设工程规划类许可证核发、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合格证核发、建设工程城建档案验收和不动产登记14个政务服务事项。
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时,与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相结合,大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在测绘地理信息活动监管、地质灾害监管、矿业权监管、土地复垦监管等4个领域监督检查中,使用广州市“双随机、一公开”综合监管平台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结果,应用商事主体风险等级匹配功能,自动匹配获得企业风险等级。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减少对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对信用风险一般的市场主体,按常规比例和频次抽查;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对检查对象实施精准化、差异化监管,切实提高监管有效性。
二是强化信息归集共享,拓展信用应用
严格落实公共信用信息资源数据归集主体责任,及时全面准确归集报送我局公共信用信息。更新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双公示”目录,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数据校验,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2024年共归集报送公共信用信息16707条。其中,行政许可8761条,行政处罚224条,行政确认2328条,信用承诺信息5394条,抽查检查信息68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确权地块信息2条。并通过接口查询的方式共享不动产登记信息、企业名下不动产登记信息、企业名下房产抵押信息。
实施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进一步便利企业上市、融资等经营活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自2024年2月1日起,取消“出具是否存在土地类行政处罚证明”公共服务事项,企业可自行登录“信用广东”网核查,无需到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申请。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对外发布公告,强化企业登录“信用广东”网“公共信用信息报告(无违法违规证明版)模块查询、办理指引,以系统查询代替企业办事跑动,让数据跑路代替企业跑路,真正惠企利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三是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加大信用宣传引导
落实行政处罚决定书和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书“两书同达”机制。按照“谁处罚、谁告知”原则,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依法对行政相对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一并送达《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书》。通过主动告知行政相对人信用修复的政策要求、修复条件和办理流程等,引导失信主体积极纠正违法失信行为,及时开展信用修复,减少失信成本,助力企业加快重塑良好信用形象。
积极开展信用宣传,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对告知承诺制便民利民措施、信用应用、行业信用监管及实施成效等进行宣传,通过自然资源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信用广州”、单位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宣传报道,宣传守信行为,以案例反映信用建设成效,以信用典型引领社会诚信氛围。2024年,共发布36条动态和经验信息。在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围绕推行告知承诺、应用信用报告、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落实信用惩戒四个方面,以《创新信用监管模式提升信用监管质效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发言交流宣传信用监管工作经验做法。“全国首批试点,不动产继承登记‘信用办’开创便民新路径”和“信用赋能工程档案闭环管理,助力项目建设提质增效”两个案例荣获广州市第五届“诚信兴商 信用智创”活动“信用创新应用案例”广州市“信用创新应用案例”殊荣。继承登记“信用办”试点项目又入选省级“粤信杯”诚信典型案例。
2025年,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围绕国家、省、市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精神,进一步探索扩大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告知承诺制适用范围,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测绘行业、地质灾害防治行业信用管理,及时全面准确归集公共信用信息,加大信用宣传引导和创新应用,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