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聚焦变电站、口袋公园、幼儿园、学校、公厕等“小切口”“小项目”,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努力打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实现城市品质的“大提升”。
2021年,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共同组织了广州变电站景观和功能提升设计竞赛,选取21个变电站作为设计标的,面向全球征集方案,邀请院士、国内外设计名师深入社区街巷,携手当地居民共同设计。作为全国首个变电站建设与城市发展双融合的设计竞赛,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是在全国率先组织变电站设计竞赛,探索通过景观与功能提升解决邻避问题。变电站作为大家身边常见的市政设施,总是给人强烈的邻避感,功能单一、场地封闭、外观冰冷。何镜堂院士在竞赛中表示“目前许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注功能而忽略其艺术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此次竞赛,通过设计的力量来拉近市政设施与市民的距离,非常有意义”。
本次竞赛,是助力广州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代表案例。一方面,直击人民最需要解决的痛点问题,把人民身边的小事当做城市的大事。另一方面,引入学界业界专业力量,让建筑大师下沉到社区一线,“螺蛳壳里做道场”,了解居民需求,共同探讨变电站设计。通过市政公共设施设计的景观化,提升其艺术性和亲切感,转变大家对它“冰冷”、“危险”的传统认识;通过增设科普、展示等功能,提高市政公共设施功能兼容性,给老百姓提供更多开放空间。
二是邀请院士参与变电站设计,为市政公共设施融入城市发展提供优秀实践范本。本次竞赛遵循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原则,邀请何镜堂、崔愷、王建国、孟建民、“普利兹克”奖得主矶崎新+胡倩、英国皇家建筑师终身院士菲力普·考克斯等6位院士大师参与设计,为推动变电站等市政公共设施更好融入城市发展提供实践范本。
何镜堂院士改造的110千伏金贸站,增加公共观景平台,强化功能复合与公共开放;崔愷院士设计的110千伏板头变电站,强调建筑结构与周边景观同构;王建国院士改造的220千伏伍仙门变电站,考虑传统街区多元特色微更新,增设骑楼和岭南园林屋顶;孟建民院士设计的110千伏安垦变电站,从细部构造上展示变电设备特有的机械美学的精致感与力量感;矶崎新设计的110千伏蕉岛变电站,以光影的摇曳诠释电之能量;考克斯先生设计的110千伏新隆沙变电站,强调绿色环保节能材料的选用,突出“会呼吸的建筑”。
三是强化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向公众传递设计让城市更美好的共同价值观。扩大竞赛受众面,营造政府、行业、市民多方参与、共建的良好氛围,竞赛还设有“专业组”“公众组”。“专业组”面向专业机构,为中远期实施的变电站提供极具创意且合理可行的设计理念,共有中国、美国、德国、荷兰、英国、新加坡等8个国家66家知名设计机构报名,收到177个提案,遴选出扎哈、Gensler等15家知名设计机构入围。“公众组”面向公众,强调全民参与,选取市民身边的变电站广泛征集,收到252支团队220份方案。与市少年宫合作,面向全市中小学生收集绘画、创意作品240余份。环境美不美,关系人民福祉和永续发展。从降噪技术到建筑材料,从历史活化到空间革新…竞赛中提交的方案,无论是传统特色的融入,还是前沿技术的应用,都为变电站的提档换代增添了力量。
四是签署院士倡议书,以设计力量助推广州高质量发展。以本次竞赛为新起点,六位院士共同签署《为城市品质提升贡献设计力量倡议书》,向广大设计工作者提出倡议:一是坚持人民至上,设计工作者应牢记初心与使命,以高水平的设计成果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二是坚持创新共享,设计工作者应秉持全球视野、本土情怀,用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内涵。三是坚持低碳发展,设计工作者应积极践行和传播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更多低碳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共同打造绿色生态城市的中国典范、国际标杆。
五是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竞赛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宣传报道的核心要义,以人民至上、创新共享、绿色低碳为主题开展全媒体传播。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光明日报、中新社、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省市主要媒体均进行了刊发报道,《广东新闻联播》《广州新闻联播》等省市电视栏目播出新闻。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名城保护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同心聚力、凝思汇智,更好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