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貌保护的广州历史城区城市设计专家咨询会顺利召开

  • 听全文
  • 2022-08-19
  • 来源: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 分享到
  • -

  广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200多年城址不变。全市20.39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保存了丰富传统城市肌理和历史文化资源,这既是集中体现广州历史风貌菁华的主阵地,也是完成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州的使命任务、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主战场。

  近年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针对历史城区开展了系列工作,从历史城区概念性规划框架研究到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从广州总体城市设计到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建设规划等,提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策略和规划建议,统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发展相互融合、协同推进。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历史城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活力显著提升,恩宁路、泮塘五约、新河浦、沙面、北京路等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有效保护,粤汉铁路黄沙车站旧址、诚志堂、华安楼等历史建筑更新重塑。

  与此同时,高速的城市发展也使得历史城区承载多方面综合服务职能,面临格局特色模糊、物质空间拥挤、风貌保护压力大等问题,历史城区文化挖掘阐释、空间环境品质塑造、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为彰显广州历史城区“云山珠水、千年花城”的整体魅力,解决历史城区保护传承的难点痛点堵点,推动历史城区有机更新,塑造历史文化风貌与现代都市文明交相辉映的空间形象,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邀请由王建国院士领衔,东南大学、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技术团队开展基于风貌保护的历史城区城市设计研究工作,综合自然生态环境、用地建筑现状等要素,充分考虑保护、修复、再生发展的动力因素和限制因素,构建更优的风貌评价及感知体系、发挥历史城区用地潜力、优化提升历史城区空间,实现历史城区形态的科学、合理、精细管控,进一步推动历史城区高质量保护与发展。

  近日,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承办的专家咨询会在珠江规划大厦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何镜堂院士、潘安、孙一民、王世福、马向明、曹劲、邓兴栋等行业知名专家与会,为历史城区的保护与复兴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吴扬局长参会并致辞,邓堪强副局长主持会议。

  会上,与会院士、专家就如何定义广州历史城区的风貌特色,如何恢复历史城区江山视廊,显山露水,如何打通重要观景点与地标之间的景观视廊,如何体现历史城区珠江沿线特色风貌,如何更好体现“花城”特色美誉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王建国院士介绍了本次研究的工作背景及开展情况,结合院士团队在南京、杭州等多地开展相关研究的实践经验,对广州历史城区城市设计研究工作提出思考。

  王建国院士认为城市风貌是一座城市区别其他城市最重要的特征,城市风貌包括内化隐形的非物质风貌,如文化、风俗等;也包括外化显性的物质风貌,如山水、建筑等,具有差异和独特的城市风貌形象对于“城市升维”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大型复杂名城的代表,素有“云山、珠水、古城”的美誉。历史城区是广州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是城市发展中最重要、文化积淀最丰厚的地区;同时,历史城区也是广州城市环境最拥挤、城市空间形态最敏感、风貌保护压力最大的地区。基于既有城市格局,需要重新定义广州历史城区的形态特色,挖掘广州历史城区风貌感知的多种潜力,构建空间生长的内在逻辑,提供规划管理的数据支持,从而提升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科学性,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是本次研究工作的目标。

  何镜堂院士认为,广州既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又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应当深入了解广州历史文化脉络。近代传统中轴线头尾清晰,中间段连续性不强,可考虑通过街巷做好节点之间的串联,梳理从山到江的通道,加强南北向联系。珠江尺度宜人,亲水性佳,气候条件良好,适宜打造水上游览路线。“花城”体现了广州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尤其是春节前的花市已具备较强知名度,可举办相关活动提升花城品牌影响力。广州历史文化片区风貌提升方式可以更开放,应正确理解“老城市新活力”含义,兼顾传承与提升,引入创新保护方式,进一步挖掘如文化公园、沙面、南方大厦等重要地段的历史文化故事。

  潘安会长认为,广州市域具有山-城-田-海的宏观山水格局,对于历史城区,更应强调“云山珠水”的关系,可结合“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意境去思考如何打通山江视廊。广州城市的传统中轴线不是直线,客观上决定了难以直接从越秀山沿中轴线看到珠江。六脉渠已成为历史,完全恢复并不太现实,但可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其历史印记。此外从民国时期开始,各时期的建设迭代也遮挡了通江视廊,体现了广州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肌理积叠,因此不必过分强调视廊畅通。建议对历史城区轮廓进行修补;重点关注越秀山、珠江边的景观视线控制;选取适合的观察点,让市民能够从多尺度、多角度全面了解广州历史城区的空间特征。

  孙一民院长认为,基于风貌保护的城市设计除了对建筑风貌外观的保护,也应注重人文特征和自然风貌的保护传承。其次,城市设计工作的核心是公共空间体系,应注重历史城区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再次,在城市建设中,要正确理解并采用“绣花”功夫,有格局、有方法地推进城市保护与更新,注重民生诉求与基础设施完善,同时也需提高多专业工作协同,形成保护共识,避免建设性破坏。

  王世福教授认为广州历史城区格局保存较为完整、空间活力旺盛,路径感知优于界面延续,中观尺度体验优于微观感受,整体空间品质尚需提高。广州历史城区城市设计应该重视价值重现和文脉传承,应回归市民感知和人文价值,风貌的保护与彰显应强调物质环境与人的互动性。当前越秀山到珠江之间打通山江视廊的可操作性较弱,建议梳理自然和人工的地标体系,以城市公共空间配合地标,通过建立步行体系与眺望体系,加强历史城区短视廊的体验,提升历史城区风貌感知与彰显度。

  马向明总工程师表示,广州自古以来都是海上贸易中心,陆海系统交汇并存是广州最为突出的城市特点之一。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水陆城市的城市特征逐渐削弱,主城区与海洋的联系被弱化。建议考虑重现广州水上历史,利用河流系统将海洋功能及意象重新引入到主城区,让历史城区可以看得到海洋信息,创建复合体验路径,梳理珠江沿线地标,体现广州特有的水陆历史价值与海洋文化。

  曹劲院长认为,广州是国家门户之地,历史城区大量地标建筑物既是历史上海上贸易航标制高点,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考虑结合文物保护规划要求,在适当区域范围内恢复制高点的可视化。建议以高品质步行空间和历史文化遗产游径串联重要历史节点,展现广州名城底蕴。曹院长特别强调,城市考古工作应与城市空间特色营建紧密衔接,从考古成果中提取城市格局演变的关键性节点开展专项研究。 

  邓兴栋院长建议,广州历史城区可围绕古代传统中轴线和“三山一水”的整体格局进行结构性保护,逐步治理、恢复以六脉通渠为代表的历史水系,加强第五立面的整体保护和综合治理。围绕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光孝寺等文化载体,挖掘展示隋唐广州多元文化交流中心地位,加强对禅宗文化的保护与展示。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吸纳专家意见和建议,对历史城区风貌合理传承、调适与优化,实现历史城区的科学管控、精细设计,进而推动历史城区的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在老城市新活力实践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让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复兴“老”的经典魅力、焕发“新”的时代活力。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