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广州有了更深的归属感”——广州市积极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

  • 听全文
  • 2021-05-18
  • 来源: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
  • 分享到
  • -

  五月的广州春意正暖,对来广州务工的梁天而言,通过摇号获配公租房,让这春暖有了别样的意义。“能够获配公租房,让我对广州有了更深的归属感。”来自广东省云浮市农村的梁天,在广州从事瓜果生产工作。他通过广州市来穗务工人员申请承租公共租赁住房平台,获配了一套位于黄埔区近60平方米的公租房。对梁天而言,这是他在这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

  近年来,广州着力做好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提升来穗人员的融入感、幸福感、获得感。广州以融合促建设、促稳定、促发展、促创新,不断优化积分落户、子女义务教育、承租公租房等方面的服务,让更多农民工愿意来、留得住,交出了一份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发展的满意答卷。

  政策驱动 住房有保障

  检查车辆技术状况,做好车辆出入站登记台账管理……5月10日一大早,广州市公交公司调度员黄舜彪已经开始了忙碌的工作。与梁天一样,来广州十几年的黄舜彪也得到了公租房获配资格。“现在我家已经入住公租房了,价格低,环境好,生活很便利。”去年3月,黄舜彪通过广州市来穗务工人员申请承租公共租赁住房平台,申请到了一套近50平方米的公租房。“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三口之家,能够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有稳定住房,我觉得很幸福,很知足。”黄舜彪说。

  “网上预申请,街镇窗口受理,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等部门会审,审核结果公示,公布配租名单,摇号配租及结果公告,签订租赁合同,办理入住。”对于公租房申请、分配程序,梁天脱口而出,这次获配公租房也让他感受到广州市公租房申请和分配程序的严谨。

  “来穗务工人员申请公租房,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在来穗务工人员中,一类务工人员来穗时间长、稳定就业,另一类则是高技能人才或获得了相关荣誉称号。对不同类别的来穗务工人员,有不同的申请条件。

  2016年,广州市首次将流动人口纳入市本级公租房分配范畴。广州市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广州市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广州市来穗人员积分制服务管理规定》《广州市房屋租赁管理规定》系列政策,为全市来穗人员获配公租房提供了制度保障。截至目前,广州市本级累计供应公租房约6万套,其中面向流动人口供应公租房2.3万套,占广州市本级供应量的38%。

  同时,广州市积极拓宽来穗务工人员便捷办事渠道,升级完善广州市来穗人员信息系统,健全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大数据应用系统,全面实行居住证、积分入户等服务网上申报,来穗人员居住登记、居住证办理、积分制业务实现100%“最多跑一次”、60%“零跑腿”便民目标。广州还升级改造“阳光租房”平台,精准优化来穗人员居住服务。疫情期间,南沙区完善来穗人员出租屋信息移动采集“好管家”系统,为农民工快速复工复产提供了数据支撑。

  此外,广州市开展平安有序规范城市管理专项行动和深化“城中村”社会治理行动,建设出租屋门禁系统约70万套,覆盖出租屋近500万套,来穗务工人员出租屋安全管理不断加强。

  服务供给 入学不担忧

  “刚来广州时,考虑到孩子的成长,就把孩子也带在身边了。”对于来广州务工9年的李孝第而言,子女能否上学、去哪上学,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现在我的孩子已经进入一所公办学校上学了。孩子入学问题解决了,坚定了我留在广州的决心。”李孝第说。

  广州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以积分制入学的方式,各区公办学校和政府补贴的民办学校接收符合条件的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入读,相关经费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承担。

  共建共享 担当主人公

  4月末,在广州天河区太阳新天地广场,近千名农民工参加了“2021年来穗人员融合服务周”活动。

  活动现场,设有“积分制服务”“安全共享”“关注消防”“心理疏导”“岭南工艺体验”等20多个活动摊位,农民工与当地居民一起,在多个不同主题的活动摊位玩游戏、答问题、赢奖品……

  活动期间,“全国优秀农民工”周创伟分享了他在广州的奋斗故事:“来穗20多年,从打工到创办公司,我切身感受到广州的开放和包容,感受到广州对农民工的关爱。我的两个孩子通过积分入学顺利在广州读书,我的企业也享受到了多项政策支持。”

  为加快推进来穗人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融合融入,近年来,广州市将每年4月最后一周定为“来穗人员融合服务周”,并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圆梦计划”“春运直通车”“来穗团圆”“关爱来穗候鸟儿童”等主题关爱活动,其中,“来穗人员融合大学堂”为农民工开展各类培训,惠及50多万人。同时,广州市积极引导农民工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治理,加强来穗人员党组织建设。目前,广州已建立来穗人员党支部200多个,服务管理来穗党员4000多名。

  此外,广州市充分发挥社区非户籍委员作用,在全市392个社区试点选出400多名非户籍委员,参与来穗人员服务和社区治理;倡导搭建来穗人员参与社会治理议事平台,建立来穗人员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全市来穗人员志愿服务队员达50多万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融合服务发展,全力拓展来穗人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来穗人员积分制服务管理政策完善,大胆创新来穗人员融合行动长效机制,打造超大城市外来人口融合指数,积极做好来穗务工人员服务,为广州城市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吸引和留住人才。”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