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城市的幸福感,来自于哪里?
对于务实而温暖的广州而言,这份熨帖人心的暖意里有着长者饭堂里升腾的烟火气,它晕染着老人们的银发笑颜;有未成年人保护活动筑起的避风港,因为它为每个孩子托起了稚嫩的翅膀;当然,也有共助空间编织的温情网,它在人们艰难的时候,给予了汇集的善意和支持;更有婚姻登记场所的木棉影下两本红册子掀起的仪式感,以及它给新人带来的简约浪漫……
这座城市的温情叙事,从来不是宏大史诗的铺陈。177个街镇颐康中心、2839个村居颐康服务站、1386个长者饭堂、41个“穗救易·共助空间”、逾500场未成年人保护关爱活动、超3000名儿童主任、3001个社区慈善基金……在广州七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广州民政通过一项项暖心之举接连推出,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实落细,正不断推动民生的小切口、大变化。
近年来,广州“广式养老”全国唯一连续两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全国第二,17项全国试点、示范点压茬推进、落地见效。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围绕“一老一小”“一弱一善”“一区一社”“一红一白”,广州民政将继续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实现一批突破进展以广州民政改革的“含金量”绘就民生新图景。
而广大市民,也将在今年迎来更多民生变化。
全龄友好再加速,回应精准需求
当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每一座城市都要回应老人在哪养老、有哪些需求、谁来提供服务、如何实现良性循环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广州民政将聚焦服务突破口,推动健全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三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并推动养老产业发展,在满足老人养老服务需求中促进投资、拉动消费、带动就业。
实际上,一些变化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悄然发生。在广州,1386个长者饭堂遍布全市街道,每到中午,饭香扑鼻而来,解决老人们的民生“食”事;177个街镇颐康中心以市场化运作,化作服务枢纽,从居家到社区,匹配各项基本养老服务;2884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以普惠专业的照护体系,助认知障碍老人寻回尊严。与此同时,一系列政策持续引导专业资源激活市场。
随着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逐渐完善,公共服务也将越来越精细。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未保体系日益完善的广州一方面将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实现养育、医疗、康复、特殊教育、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将在新的一年强化个案发现和转介服务,提升部门协同时效和工作实效,联合检察、教育、妇联等部门,进一步强化对家庭履行监护职责的引导及必要帮扶。
从兜底性到发展性支持,其实得益于广州未成年人保护近年来奠定的坚实基础。此前,依托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工作网络,广州已实现了困境儿童帮扶全覆盖,3000余名基层儿童工作者和镇街全覆盖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就扎根在一线,通过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进行全面摸排、建档,定期开展关爱服务。而接下来,更多的专业服务将下沉一线。
汇聚社会善意,助力社会向上
2024年,广州市白云区,“云助福”综合救助服务品牌的出现悄然打破了传统的社会救助模式,通过整合场地资源,打造多个镇街一级共助空间,白云将散落的近百项社会救助资源整合到一起。过往困难群众申请一项补助往往需要跑多个职能部门。而这里,逾90万人次体验到了综合一站式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支持。值得关注的是,这只是广州社会救助改革创新的缩影。
在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标准的同时,今年广州将以“穗救易”平台为载体创建救助服务中枢,建立服务资源供给库和困难群众服务需求库,形成政策主动找人、服务主动递送、资源主动链接的分类分级救助服务格局。而“共助空间”则是一线社区实现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的关键实体。这座城市不仅是托住每个人的底,更是汇聚善意助人自助,助力向善向上。
可以预见的是,政府救助与社会公益慈善支持的衔接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越来越紧密,而这同样离不开慈善之城的建设。过去三十年,广州市区两级慈善会30年累计募集善款超100亿元用于民生保障,而7982个社会组织以及30855个社区社会组织聚焦社会建设方方面面,有的在探索社区营造;有的助力多元群体探索个体价值的实现;还有的致力助力乡村振兴。
如何深度激活社会公益慈善活力,与社会民生需求高度相嵌,是接下来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广州民政也将进一步构建“慈善+乡村振兴+民生救助+生态保护+助力科研”协同发展机制,畅通慈善资源对接渠道,聚焦“养老、教育、医疗、就业”等现实困难,发展社区慈善,探索出台《广州市推动公益金融试验区发展十条促进措施》,让社会组织发展空间更大、作用发挥更加明显。
在解决急难愁盼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关键词,民生工作也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逐渐发现,在解决急难愁盼的过程中,民生工作也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广州市在全市范围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深入开展乡村地名摸底排查和命名设标,采集乡村地名信息,挖掘保护地名文化。而广州南沙多措并举下,一个个特色农产品品牌随地名传出去。
如今,南沙乡村已实现从“进村问路”到“进村看图”的转变,南沙区香云纱文化创意园更多人来了,南沙青蟹、新垦莲藕通过直播吸引四方食客。值得关注的是,接下来,广州将进一步在全市层面推进“乡村著名行动”,织密织牢乡村地名网络,提升乡村地区地名管理服务水平,为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赋能增效。通过“地名”小切口,打破乡村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发展瓶颈。
不仅要通过“地名”点亮乡村品牌。近年来,广州系列婚俗改革行动不仅推动了婚丧领域移风易俗,倡树优秀婚姻家庭文化,同时也带动了“甜蜜经济”的发展。在从化,围绕着“甜蜜经济”的幸福产业链正在形成,村民们开民宿、卖土特产,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宽。海珠则是全面提振“海誓山盟,珠联璧合”婚庆文旅IP,上千家企业一同去打造全域全链条婚庆产业发展示范区。
助力区域性创新探索不断复制延伸。接下来广州将进一步擦亮“花城有囍”和“花城有爱”服务品牌,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持续建设结婚登记巡回点,促进婚姻登记便民服务、婚俗文化、旅游、时尚、创意等融合发展,助力甜蜜经济,此外,也持续深化广州婚俗改革路径,推动婚俗改革向镇(街)、村(居)深度延伸,打造可学、可看、可复制的婚俗改革广州样版。
观察:善治暖城,激活更多社会创新活力
在“善经济”的时代浪潮中,可以看见的是,广州民政部门正以民生为轴,探索出一条政社协同、活力迸发的现代化治理新路径,推动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通过“穗救易”平台精准匹配救助供需,以“共助空间”实现资源整合下沉,将公益慈善深度嵌入社会治理体系,让3000余个社区慈善基金成为基层善治的毛细血管,在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多元的当下,实现多方位、全链条的赋能,以公益慈善激活社会共治活力。
这个过程中,广州民政也在解决急难愁盼中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近年兴起的社区合伙人,逐渐开始让公益服务与社区经济探索闭环模式,既破解资源依赖困境,又培育出社会治理共同体。这种从“输血”到“造血”的跃升,彰显了超大城市破解多元需求与有限供给矛盾的智慧。而从“乡村著名行动”带火乡村,到木棉红毯下的婚庆产业带动民宿、文旅全链条发展,再到颐康中心衍生银发经济生态圈,可以看到,这种“善循环”不仅托举底线民生,亦带经济潜能。
此外,广州也在助推湾区民生服务“软联通”,在与港澳联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民生社会服务迭代更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合作创新基地”,助推养老机构纳入香港特区政府“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推动湾区慈善资源互联互通。这种实质性的联通,也在助力广州本土社会服务引入先进经验模式并本土化,从而进一步地专业化“自造血”。而在新的征程上,广州民政将继续“政府搭台,社会唱戏”,让更多一线民生创新实践在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中得到实践场景,更好彰显城市魅力和温度,增进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