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9日上午,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主办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广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暨文创产品推介活动”,在陈家祠聚贤堂举行。各区文物部门、局属各文博单位、广州建筑遗产协会各相关成员单位、典型案例入选单位代表等共约70余人参加了活动。

推介活动在陈家祠聚贤堂举行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瑜梅致辞时指出,广州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强化法制建设、加强经费投入、创新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广州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不少有益的保护利用探索与实践经验。此次入选的典型项目形式多样、做法各异,为我市的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有益借鉴。同时,我市在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上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产生了一批优秀文创产品。此次活动集中展示了广州文物活化利用最新成果,助力广州文化建设出新出彩。
十八大以来,我市秉承历史文化遗产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理念,努力创新,积极作为,促进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蓬勃发展。此次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共征集到46个推荐优秀案例,通过层层把关,优中选优,最后杨匏安旧居修缮及活化利用、番禺区文物“三级联保”体系等共15个项目正式入选(包括13项典型项目、2项典型区域)。活动现场逐个阐述了各入选项目的主要亮点,并为各典型案例单位代表正式授牌。入选区域代表番禺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入选项目代表万木草堂陈列馆分别作代表发言,分享了在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方面的主要经验。
近年来,我市将文创产品开发纳入立法层面加以保护和推动,并从经费上给予支持,各博物馆及一些文物文化公司,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产生了一批优秀文创产品。此次活动中,我们择优推出15个产品向公众推介,集中展示了广州文物活化利用最新成果。

刘瑜梅局长为典型区域代表授牌
活动现场还由广东音乐曲艺团进行了专场曲艺演出,并专门组织布置了15个典型案例的陈列展览和我市近年来各相关单位的文创产品的集中展示。

嘉宾参观文创产品展览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一如既往地推进文物保护事业全面健康发展,让文化遗产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让文物赋彩全面小康。
附:15处入选广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名单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型 | 项目介绍 |
1 | 杨匏安旧居修缮及活化利用 | 典型项目 | 杨匏安旧居位于越秀区越华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杨匏安是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省、市、区政府合力组织多方力量,以保护为切入点,还文物以“尊严”,宣传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促进红色基因传承,在提升古迹活力的同时,改善了文物周边环境面貌,是文物建筑修缮及活化利用典型。 |
2 | 南越国宫署遗址二三区回填保护及展示工程 | 典型项目 | 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越秀区中山四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两千多年来广州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发展历程。该项目在城市核心区开展大面积的考古遗址保护展示,是城市考古与文物保护的典范。以回填保护及概念性复原展示形式,实现了有效的遗址保护,提升了遗址的可读性与观赏性。 |
3 | 逵园保护利用项目 | 典型项目 | 逵园位于越秀区恤孤院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东山五大名园之一,也是确定中共三大会址所在位置的重要坐标。该项目是私有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充分综合了文物及社区环境等因素,以艺术推广的方式,完成文物的活化利用,并在所处社区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是文物活化利用与文化艺术推广有机结合的范例。 |
4 | 万木草堂保护与活化利用项目 | 典型项目 | 万木草堂位于越秀区中山四路长兴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戊戌变法”的策源地。万木草堂的蜕变,不仅仅得益于修缮,通过采用新的合作方式,委托社会力量管理,为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做出了有益探索。将原功能与新功能混合,形成品牌效应,持续开展各类教育活动,致力于社会服务,不断实现文物资源应有的公共文化属性,成效显著。 |
5 | 陈家祠预防性保护及展示提升项目 | 典型项目 | 陈家祠位于荔湾区中山七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岭南宗祠建筑工艺集大成的代表性杰作。以动态监测为主要技术依托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是近年我国文物保护理念不断发展的结果。该项目为全省高保护等级文物建筑的预防性保护工作,积累了数据和经验,从而为后续同类项目的开展树立了标杆。 |
6 | 李小龙祖居活化利用项目(李小龙生平展览馆) | 典型项目 | 李小龙祖居位于荔湾区恩宁路永庆坊。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在永庆坊微改造工程中完成修缮保护,并作为李小龙生平展览馆对外开放,受到广泛欢迎。经过精致的“绣花”工夫,深挖历史文化蕴藏,从而脱胎换骨,成为具备地域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为公众留住城市记忆,留住乡愁。 |
7 | 善世堂修缮工程 | 典型项目 | 善世堂位于番禺区石楼镇。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族人、村民、志愿者等多方参与,群众自主性程度很高,改变了以往较常见的由文物部门“一手包办”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与支持。充分反映出基层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是文物保护工作中政府与社会力量有机融合的范例。 |
8 | 九成书院活化利用项目 | 典型项目 | 九成书院位于番禺区大龙街新桥村。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920年曾作儿童启蒙的“养政国民学校”,现为“新桥小学”。通过对文物建筑功能的合理定位,秉承“九成”精神内涵,延续“书院”原有功能,加强醒狮、武术等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使优秀文化基因得以传承,成为区域青少年研学及非遗传承基地。 |
9 | 南海神庙及码头遗址展示和整治工程 | 典型项目 | 南海神庙位于黄埔区庙头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四大海神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官方祭祀场所,是展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该项目的实施,优化了南海神庙前广场的空间布局,改善文物点之间的视觉通廊,丰富了景观内涵。码头的完整展示,凸显了南海神庙临江历史地理环境风貌,提升了海上丝绸之路代表性史迹点的展示效果。 |
10 | 玉喦书院(含钟氏大宗祠建筑群)修缮保护工程 | 典型项目 | 玉喦书院位于黄埔区萝峰山。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是广州最早的书院之一。精心组织施工,慢工出细活,严格按照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保护和恢复了玉喦书院的历史面貌。重新开放后的玉喦书院举办以书香传承为特色的各类文化活动,书院与“萝岗香雪”相得益彰,实现文物与景区旅游有机融合和发展。 |
11 | 兆年家塾保护与活化利用 | 典型项目 | 兆年家塾位于白云区金沙街沙凤村。白云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建于1900年。该建筑由私人业主自行出资修缮,属于城市更新中社会力量保护文物的典型案例。业主高度的文物保护意识,使文物能够在旧村改造过程中得到较好的保护与利用,成为社区文化传承载体及亮点,表现出公众自发保护文物,反哺社会的良好风尚。 |
12 | 平和大押旧址活化利用 | 典型项目 | 平和大押旧址位于白云区均禾街。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由白云区政府组织修缮保护,并辟为区民俗文化博物馆。该项目尊重历史景观,以博物馆展览功能为辅,展示建筑原使用功能,融入民俗文化素材,服务基层,服务社会,提升了群众文化生活品质,为文物在社区中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使文物建筑焕发出持续活力。 |
13 | 阮海天故居修缮保护与陈列布展项目 | 典型项目 | 阮海天故居位于增城区仙村镇竹园村。增城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阮海天是增城仙村人,抗战爆发后,在增城组建抗日武装,打响了增城人民武装抗日第一枪。该项目最大限度保持传统民居样式的真实性,依托革命先辈故居及革命事迹,传播红色文化,建成具有地域背景的红色教育宣传阵地,成为区域红色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 |
14 | 番禺区文物“三级联保”体系 | 典型区域 | 番禺区不可移动文物众多,保护任务繁重。通过组建文物“三级联保”体系,分级负责,及时跟踪文物保护现状,为制定专门的解决方案打下基础。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全程跟进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推进,精准施策,面对难题,早发现、早解决,细分工作流程,化繁为简,有效推进文物修缮,使全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成效显著。 |
15 | 黄埔区文化遗产监督保育工作站 | 典型区域 | 黄埔区由政府主导,引入专业社会力量,于2014年创建了“黄埔区文化遗产监督保育员工作站”。2017年、2018年荣获“广东省文化遗产保护突出贡献团体称号”、全国第十届“薪火相传文化遗产筑梦者杰出团队”等称号。实现政府部分行政职能下放,在为基层政府机构减负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一线文物巡查保护工作及基层治理模式提供了有益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