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药品保障机制,积极探索新型药学服务模式,推进“互联网+药学服务”健康发展,呈现药品费用持续降低、药事服务更加便利的良好势态。
一、药品供应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从“虚高药价”向“合理药价”转变。
1.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2017年7月,全广州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央、省、市、区、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及解放军、武警部队举办的公立医院同步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施一年药占比降低4.84个百分点,次均住院药费下降957.74元,降低16.92%,整体上降低了虚高价格,减轻了患者药费负担。
2.开展广州地区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集团采购(简称GPO)。2018年9月,启动广州地区公立医疗机构GPO平台药品采购工作,实施一年,GPO平台挂网药品签订采购合同金额近300亿元,药品总体降费幅度已经超过了25%。
3.开展“4+7”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通过实施“4+7”药品集中带量采购,25个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52%,大大减轻了患者,特别是慢性病患者的药费负担。
4.组织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国家医保谈判抗癌药。17个谈判药品平均降幅达56.7%,大幅度降低癌症患者药品负担。
二、智慧药学建设蓬勃发展,实现了从“人等药”向“药等人”转变。
1.引进智能化设备。2013年,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药房引进自动摆药机,实现住院病人口服药品的单剂量配发,随后相继引进智能化中药免煎颗粒调配机、门诊西药房自动发药系统等,在高效的信息系统支持下,配药过程仅需10秒。如今,我市三甲医院基本开设了智能药房,智能自动发药机、分包机和智能药柜等智能化设备在社区中心也能经常见到。医生开好电子处方后,处方信息反馈到药房,患者缴费后往窗口取药,以往“人等药,排长龙”转变为“药等人,随时取”,取药时间平等缩短了28分钟以上,改变了药房门口排长队的现象。
2.探索开展云药房延伸处方用药服务。鼓励各区积极探索推进“互联网+药学服务”健康发展。番禺区通过落实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的政策,积极探索开展云药房延伸处方用药服务,实现第一批延伸处方用药目录共52种77个品规(除外特殊保存药品和拆零药品)与区属医院精准衔接;对已签约家庭医生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如病情需要延续大医院用药,全科医生可以通过云药房平台为患者开具延伸处方,经审方系统或药师人工审核合格后,处方信息流转至具有资质的药物配送公司,药品配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后经药师验收合格后发给患者。
三、药事服务不断下沉,实现了从“到大医院排队”到“家门口看病”的转变。
1.上下联动对接药品目录。花都区在医疗集团内统一药品目录(具体到品种、剂型、规格),开展集中带量采购,实现统一目录、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统一结算。番禺区全面梳理区属医院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用药目录,优选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用药目录共82种,实现与区属大医院慢性病用药目录的衔接。增城区统一制定村卫生站常用药物目录,所有村卫生站在目录内选取所需的药物,由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采购和配送。白云区同德围社区结合社区慢阻肺患者临床用药需求及治疗指南制定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药品衔接目录,衔接度从10.6%上升至21.12%,整体增幅10.52%,且新品规药物中基本药物占比达46.1%,上下医疗机构药品目录衔接后,社区服务中心药品可覆盖COPD患者稳定期与急性加重期治疗。
2.开展药学服务进社区。转变药学服务模式,推进药学服务下沉,目前我市大部分市属医院均向社区提供药学服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开展COPD医药联盟,将医院药学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并走进患者家庭,药师与医生合作从病区到门诊并下沉至社区服务中心,签约家庭药师免费为COPD患者提供家庭药师上门或电话随访服务,指导居民合理用药,让社区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三甲大医院同等的优质医疗服务,该项目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主办的2019全国医院擂台赛(中南赛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主题的“最具价值案例”和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2019年全国药学服务经典案例”一等奖。增城区人民医院为了方便全区精神病患者,医院的医师和药师每月到镇卫生院坐诊、巡诊及时发药给患者,为各卫生院提供药品及药品管理指导。
四、药学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实现了以“保供应服务”向“保健康服务”转变。
1.开设药学门诊。2018年7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开设了广东地区首家“中药学门诊”。截止到目前,市属三级医院基本上开展了不同类型的药学门诊,涵盖COPD药学门诊、抗凝门诊、药物不良反应门诊、药品精准分剂量门诊、药物治疗管理门诊、妊娠期哺乳期用药咨询门诊、精神科药学门诊等方面,呈现多样化、专业化的特点。药学门诊为患者解答关于治疗药物的相关问题,提供个体化的用药指导、用药整合与管理、优化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处理方法、药学监护、药物疗效评估及安全监测等服务,在精准的用药指导和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以及延缓疾病进展,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取得了较好成效。
2.试点总药师制度。2017年10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得广东省卫健委批准为总药师试点单位,作为广东省率先使用“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的哨点单位,在国内利用CHPS系统率先开展包括基于临床大数据的呼吸系统急危重症风险预警模型及药物治疗评价系统研究、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不良反应监测、严重肝肾不良反应药品监测、在广东省牵头基于国家集中组织采购品种(“4+7”)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等项目研究工作也取得瞩目成效。
3.开展药学科普工作。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科普写作、媒体宣传,健康宣教等方式,我市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管理知识,提升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危险因素和急性发作次数并降低治疗负担。其中,增城市人民医院联合增城区中医院和增城区妇幼保健院、荔城卫生服务中心等成立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广东增城分站,多家医院联合一同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荣获广东省药学会“药学科普创作优秀奖”、“药学科普之星”、“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优秀工作站”奖项,并代表广东到中国药学会“2018药盾论坛”分享经验。优质的药学服务改变了患者“必吃药”、“多吃药”的就医习惯,促进患者的合理用药意识。药师为患者提供宏观调控式、个性化用药建议的支撑,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现象,延缓了疾病的进展。
五、药学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实现了“药师围着药品转”向“药师围着患者转”转变。
1.加强药学人员配备。各医疗机构根据功能定位,加大药学人员的配备数量和质量。各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占卫技人员百分率为4%-10%,临床药师占总实际床位数的比例为0.5%-2%,药学人员队伍不断优化。
2.加强药学知识和技能储备。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规范药物使用管理,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组织开展以《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国家基本药物药处方集》为主要内容的合理用药技能竞赛,广州地区近两百多家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师和临床医师全员参与,层层选拔,广州代表队在21支地市级代表队里荣获了2019年广东省首届“新基药粤健康”临床合理用药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并囊括4个个人一等奖中的3个。较好的推动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技,极大的激发了我市临床医师、药师的工作热情,展现了卫生健康系统敬佑生命、勤奋学习、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强化了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意识,树立临床合理用药理念,增强全社会对基本药物的认同感与信任感。
3.强化临床药师指导作用。市属医疗机构均配备临床药师,负责全院的处方审核,通过报表、信息平台等形式将临床药师的“监控”结果进行公布;开设药师会诊,为疑难复杂患者解决药物治疗问题。执业药师走向临床,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药物质量和合理使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市一医院住院药房引进自动摆药机
智能化中药免煎颗粒调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