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各地各部门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与枝叶关情的为民初心,交出了一份份饱含温度的民生答卷。
从医保业务“全城通办”打破地域限制,到“15分钟医保服务圈”织密便民网络,一项项务实举措落地生根,从数字赋能让“数据多跑路”,到民生兜底让“温暖广覆盖”,一项项务实举措落地生根,广州医保改革让政策红利化作群众触手可及的获得感、实打实的幸福感。
机制破壁:从“多头跑”到“全城通办”的利民之举
“现在办医保,不管在哪个区,找个窗口都能办,材料、流程都一样,真是太方便了!”谈及医保服务全市通办的便利,在白云区工作、番禺区居住的陈先生连连称赞。
早在2015年,广州医保便率先搭建起标准化服务体系,通过敲定120项业务工作标准,将所有服务事项纳入清单化管理范畴,全面推行“全城通办+综合柜员制”服务模式。
如今,群众走进广州11个区的任一医保窗口,都能享受到无差别的“一窗综合受理、一次办结”服务。
针对群众办事“看不懂、跑多次”的痛点,广州医保进一步优化服务细节,梳理优化220个短信模板、26个业务样表,推出“一事一指引”指南与业务解读视频,用“大白话”拆解办事流程,让指引听得懂、用得上。
数字赋能:“数据多跑路”换“群众少跑腿”的智能升级
“怀孕后了解生育政策,打开广州医保AI就能问,不仅有详细解答,还直接推送业务流程和办事入口。”职工医保参保人王女士深有体会,“用‘穗好办’APP的‘生育保险待遇申领一类事’联办服务时,刚填完预产期,系统就自动生成办事月历,产检选点、费用报销的流程和入口一目了然,连津贴申领、新生儿参保登记都会及时提醒。”
这正是广州医保智能化服务落地生根、见行见效的鲜活注脚。2024年12月,广州医保正式上线AI智能服务,不仅能为群众提供精准的智能咨询,还能同步推送办事入口,真正实现医保业务“边问边办”。
2025年2月,广州医保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核心,升级“生育保险待遇申领一类事”服务,围绕孕产全周期需求,提供产检医院选定、生育津贴申领、新生儿参保登记等7个事项的全周期“保姆式”推送,把贴心服务贯穿孕育全程。
在就医支付这一关键环节,广州医保创新推出“就医无感支付服务”——参保人员签约开通后,只需在挂号或就诊时与医疗机构确认启用,便能彻底免除排队或手机操作缴费的麻烦。医生开具处方时,系统会自动完成医保统筹报销与个人缴费结算,报销结算信息还会实时推送到患者手机上。
此外,签约人员还能关联父母、配偶及子女信息开通“亲情付”,实现亲属间的远程代付功能。截至目前,签约使用人次已超355万,让智慧医疗的便利惠及更多人。
民生兜底:从政策落地到民心凝聚的温情实践
“现在村里的卫生站就能办医保,不用再特意跑医保大厅了!”家住增城区的张阿姨说起“15分钟医保服务圈”,语气里满是满意。
为破解群众“多头跑、材料繁”的困境,广州医保持续推动服务下沉:如今,医保服务已下沉至全市 177个街镇、930个村卫生站、206个银行网点及132个定点医疗机构,超5000台“粤智助”自助终端更是走进千余个村居,让“家门口办医保”成为现实。
线上服务同样迭代优化。针对平台“多而不全”的问题,广州医保在实现100%“一网通办”的基础上,进一步达成“一平台通办”——群众只需打开“穗好办”APP,就能办理所有医保事项,办理进度全程可查、零延时。
尤为暖心的是,退休人员医保待遇实现“免申即享”,25个高频事项“秒批秒办”,7项业务材料得以精简,30项高频业务办理时限大幅压缩,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操心”。
“我年纪大了不会用手机,多亏有专门的帮办人员,而且窗口排队时间也短了很多。”在从化区医保服务大厅,年过七旬的刘爷爷在工作人员的耐心协助下,顺利完成了业务办理。
推进数智化转型的同时,广州医保始终牵挂老年人、港澳居民等特殊群体的办事需求。通过政务服务提升专项行动,推行“流程简化”“即来即办”服务模式,窗口平均等候时间同比压缩39.1%;还专门设立爱心窗口、港澳服务窗口、企业服务专窗及“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创新增设“申报辅导区”“投诉调解区”,提供全程帮办代办服务。
从细微处着眼,从需求处发力,让每一位办事群众都能在政务服务中感受到浓浓的温情与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