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的广州,春意暖暖,珠江两岸,郁郁葱葱,连片的木棉花竞相绽放,昭示了这座英雄城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此时位于珠江要道上的黄埔集通码头,大型运输车来回穿梭,大马力挖机不停挥舞大铲,将来自工地的余泥渣土装运到码头停靠的运输船只上,不远处已有三、四条运输船等待停靠,繁忙的场景让人倍感城市建设带来的充沛活力。
小切口,大民生。在没有采用水上运输方式以前,大部分余泥渣土只能通过公路运往周边地区进行绿化回填利用及矿区回填消纳。“尘舞漫天”的渣土乱象频频发生,不仅造成了城市环境“脏乱差”,许多渣土运输车辆也给城市道路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面对陆路运输产生的诸多不足,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余泥处审时度势,依托发达的珠江水系,结合水路运输投资少、成本低、运量大、占地少等优点,于2014年开创性制定并实施《广州市建筑废弃物水上运输管理工作方案》,按照合理规划、因地制宜、有效控制、规范管理、强化协作工作思路,利用现有合法和废旧码头以及规划布局新建码头,相继解决了一大批国家、省市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建筑废弃物处置,进一步拓宽了城市余泥运输渠道。经过近8年的发展,全市中转码头(临时装卸点)已由最初4个码头扩大到现如今21个码头,船务公司50家,现有船只486艘,年均中转运输能力达1800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城市开发建设中巨量余泥排放的需求。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城管部门在拓宽重点项目余泥外运水上通道工作中不断努力进取、开拓创新。一是推出便民措施。坚持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研究数据赋能审批流程再造,健全数字化政务服务,简化水运中转临时装卸点选址建设手续,特殊工程项目可直接报港务或水务部门批准选址,对经批准的选址给予三个月临时转运期,采用合法趸船临时转运余泥,持续优化建筑废弃物处置许可办理流程。二是完善编制规划。推进建筑废弃物水上运输中转码头选址规划编制工作,科学规划布局,落实用地选址,完善运输方式,规范运输流程,解决运输规模与中转设施之间的矛盾,加快《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发布实施,以长效解决中心城区建筑废弃物出路难题。三是加强会议研究。充分发挥建筑废弃物水上运输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作用,深入挖掘利用废旧码头或现有码头建设水运中转临时装卸点的可行性。研究选定新建筑废弃物水上运输中转码头(临时装卸点)选址,指导已确定选址加快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手续,尽快投入运营,进一步拓宽重点工程余泥外运出路。四是落实监管职责。对全市中转码头(临时装卸点)开展拉网式排查,对船务公司及其所属船舶信息汇总、登记造册。规范水上运输通道及水上运输设施的管理,督促临时装卸点和运输船舶安装视频监控设备,落实纸质联单制度,做好运输管理台账。抓好“建筑废弃物处置全流程智慧监管平台”运营管理,完善全流程智能监控工作机制,掌握水上运输消纳去向,保障水上运输有序进行。
是机遇也是挑战,是压力也是动力。当前随着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推进市委“1+1+4”工作举措,老城市焕发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我市重点项目全面开花,建筑废弃物处置管理压力呈现逐年向上形势。据统计,近几年全市余泥渣土年产生量均在9000万立方米以上。202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在今后五年的工作中,广州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一场以数字智慧、生物新兴、生态环保、社会民生、城市更新、综合交通枢纽为代表的项目建设高潮即将到来,这对我们的如何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有效解决余泥渣土处置提出了更高要求。
日前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陶镇广带队,会同市相关部门、属地政府负责同志,到海珠区海珠湾隧道项目以及番禺区地铁重点工程(十号线)选址现场调研,专题研究解决重点项目从水路中转外运余泥工作。“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大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认识解决市重点项目余泥外运难题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指导业主单位办理手续,切实推进我市建筑废弃物水运中转临时装卸点选址建设工作”,陶镇广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