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在广东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推进会上,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通报表扬获2023年考核评价优秀等次的区县名单,我区榜上有名。
自开展“百千万工程”以来,我区认真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决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坚持把“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聚焦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新广州”战略定位,锚定“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总体目标,全面推进强区促镇带村,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百千万工程”开好局起好步。2023年,增城地区生产总值1452亿元、增长8.5%,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883亿元、增长9.4%,固定资产投资817亿元,其中工业投资256亿元、增长57%。
夯基垒台
构建协同高效指挥体系
成立区指挥部,区委主要负责人任指挥部“一线总指挥”,在全市各区中率先落实18名编制;建立区委常委会定期听取镇街“百千万工程”汇报机制;建立“镇街出单、部门接单”机制……去年,我区构建起上下贯通、协同高效的指挥体系,为“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我区精心谋划“一镇一策”,引导各镇街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南部新塘、永宁、宁西、仙村打造千亿百亿级制造名镇;中部荔城、荔湖、增江高品质建设区域综合服务中心;北部派潭、正果、小楼打造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中新、朱村、石滩打造产城高度融合的品质新城,中新、石滩力争进入全国百强镇。区级层面制定配套政策、实施方案,以激励机制和任务清单,大力推进强区促镇带村。
推动“百千万工程”,事关全区人民福祉,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对此,我区组织开展“千人大培训”,掀起大学习、大讨论热潮;制定“宣传进千家入万户20条措施”,举办5期信息宣传擂台赛,营造浓厚的“百千万工程”宣传氛围。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百千万工程”新型智库建设,汇聚推动“百千万工程”的强大社会力量,形成齐心协力改变城乡面貌的生动局面。同时,深入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开展村企结对共建,引导更多企业投身“百千万工程”。
以东部中心为主抓手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壮大
去年,我区紧抓省委部署推进东部中心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高水平规划建设东部中心,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具体包括启动东部中心141个项目建设,年度投资747亿元,广汕高铁通车运营,新塘站、增城站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荔新路外绕线等14条道路建成通车,惠增高速等对外通道加快建设,有序推进新槎大桥、江龙大桥等穗莞联通项目。加快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产业导入,推进希音等11个项目落地建设,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052.62亿元、同比增长110%。推进增城开发区提质增效,《广州市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正式实施、20项配套政策措施制定实施。产业聚焦“芯显车”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中微、广东工研院中试线等产业项目160个,计划总投资923亿元,目前增芯项目已于3月11日搬入光刻机,中微半导体项目已正式投入运营。
坚持改革赋能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结合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创建任务,我区以改革创新为抓手,推动镇域高质量发展。
聚焦工业用地,针对南部镇(街)低效村镇工业集聚区多的问题,我区初步探索出自主改造、自主改造+委托运营、项目公司合作改造、股权合作改造等四种“工改工”模式。其中,仙村镇上境村项目(万洋科技城)入选广州市第一批试点项目,与17家企业签约,签约金额超过9亿元。
聚焦乡村发展,针对北部镇街“空心村”多的特点,积极探索“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村民自主”模式,通过引导社会资本盘活旧村委用房、古村落、闲置宅基地等资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精品民宿,推动闲置农房资源变“富民项目”,累计打造精品民宿逾200家。
聚焦城乡环境,我区以“荔韵·荔湖公园”为核心,高标准打造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建成以增江画廊为重点的601公里绿道、以荔湖碧道为核心的114.5公里碧道、395公里生态景观林带。
聚焦改革试点,我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权不动产权颁证和抵押融资;石滩镇加快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区镇联动推进完成750亩水田垦造,加快推进2071亩耕地提质改造任务。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我区紧抓农村区域广阔,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质优量大,乡村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厚实等优势,全面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推动农业产业“园区化”,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增科1号”丝苗米,实现全国首例荔枝采摘权挂牌上市;增城荔枝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仙进奉荔枝作为全国唯一荔枝类品种入选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广东增城丝苗米文化系统”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推动乡村建设“精细化”,完成207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建设“四小园”5200个,累计完成农房风貌管控提升2711栋;完成50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样板村建设及农污站点标准化建设;上九陂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大埔围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推动联农带农“组织化”,完善“4+2”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被评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区;培养乡村CEO超100名,充分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作用,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强村比例持续增加,2023年度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村有268个,占全区比重9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5万元,增长7.8%,增速连续三年居广州市各区第一。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我区深入实施“民生十大工程”,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截至目前,全区285个行政村的“村村通”公路达到三级以上技术标准,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新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9座,提升城乡公共排水设施管理水平,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污水治理自然村全覆盖。引进华师附中、执信中学等20所优质学校,累计提供优质学位超5万个,支持区属优质学校开展集团化办学,实施农村薄弱学校20项“提升计划”,推动85所农村薄弱学校升级改造,实现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布局。引进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南方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推动广州医科大学与区人民医院合作办医、高水平共建广医四院,支持区中医医院高水平发展;深化医疗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基层医疗机构财政保障力度,引进优秀医疗人才充实镇、村医疗机构力量,支持医护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推动“一元钱”看病制度行政村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模式被纳入广东医改十大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