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稳定的工作、一笔够生活开支的养老金,是每个人的人生大事。“十二五”期间,这两件关系到每个白云人的民生保障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我区首次尝试以政府购买的方式,将社工服务引入到就业服务中来,就业困难群体有了一对一帮扶;同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实现了统一,社保福利惠及城乡每一个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参保业务。
就业服务主动化
首将社工服务引入就业服务
●全区累计实现城镇就业86566人,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00%,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确保70%以上,“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始终保持为零,新增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就业1.9万人。公共就业服务实现新发展,全区街镇、村居就业服务机构实现100%全覆盖,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连。
“就业携行”计划是我区“十二五”期间推出的一项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的重要计划。2013年,我区首次尝试以政府购买的方式,将社工服务引入到就业服务中来,以各镇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服务平台,培养专业的社工深入社区,对就业困难群体实行一对一帮扶。
“最初是选6个镇街进行试点,试点半年后,2014年在全区推开,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区人社局就业中心负责人介绍,“就业携行”计划服务的对象包括我区辖内的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异地务工人员和特殊人员,其中特殊人员主要是指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戒毒康复人员和康复后有能力的精神障碍患者中有就业意愿的。
在“就业携行”计划中,所有有需要的家庭和个人都可以列为帮扶对象,没有名额限制,每个镇街的就业专职社工和志愿者们还主动介入了解这些家庭是否需要帮扶,鼓励有就业能力但没有就业的居民出来就业。“每个家庭我们都会要求建立就业服务档案,对服务对象开展个性化服务,提升他们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负责人介绍,与以往的就业帮扶不一样,“就业携行”计划不是简单的给服务对象找一份工作,而是通过就业意识培养、专业技能培训、心理辅导活矫正等个性化服务,提升其就业能力,一直到服务对象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为止。目前,全区有16个镇街开展“就业携行计划”,服务就业困难人员5562人次。
“十二五”期间,“用工荒,招聘难”是我区人力资源市场最显著的特点,供求关系的失衡也容易诱发无证人力资源企业、流动市场等不良现象。为此,区人社局主动介入,针对太和、钟落潭等地区非法人力资源市场多发现象加强整治,同时组织有资质、规范中介机构到自发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招聘活动,促使用人单位通过正规中介机构招聘员工。目前,我区已经形成了包括太和文化广场、嘉禾六福广场、龙归地铁B出口等在内的多个规范露天招聘场所,不仅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也让求职者不用担心找到“皮包公司”。
此外,我区的校企合作也取得新突破。企业和学校除了在用工方面实现了深度合作,大部分职业类院校全部专业100%实现了校企合作,部分院校的校企合作还从原本单纯的用工合作,转向了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据统计,2011-2014年,校企平台发布校企信息成功对接1650条,促成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就业1.5万人次。
社会保障全民共享
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待遇统一
●全区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分别为34.84万人、40.66万人、37.36万人、35.28万人;完成2014年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参保扩面任务,参保缴费人数67.87万人,参保缴费率100%;全区新农合参保人数29.65万人、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累计4.37万人。
“‘十二五’期间社保制度最大的变化,就是《广州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和《广州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试行办法》的出台,城乡居民真正实现了医疗和养老待遇统一,完全消除了城乡差距。”区人社局基金中心负责人王喜英介绍,不仅待遇实现了统一,待遇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2012年8月,《广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出台,并进入试运行阶段,这是首次实现城市和农村居民享受统一的社会保障待遇,农村居民的基础养老金从原本的110元调整为统一的150元。经过两年试运行,2014年9月,《广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正式出台,基础养老金也从原本的150元提升到了165元,个人缴费选择较高档次的缴费标准,还可以获得最高21600元的最高政府补贴,提高养老待遇。
居民同样关注的《广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试行办法》也在2014年9月颁布,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自此,基层定点医疗机构的城乡居民医保普通门诊服务延伸到了村卫生站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并可以实施普通门诊转诊制度。在缴纳资费上,统一为152元,政府资助标准为每人366元,最高报销额度逾30万元,参保对象扩大到所有人员。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非从业居民和老年居民的缴费标准大幅度降低了,其中老年居民的缴费标准从去年的800元降低到152元,其他非从业居民也从600元降低到152元,大大降低了医保参保门槛,同时保险额度和报销种类也实现了较大增长。
此外,不仅关乎每个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养老、医疗待遇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参保流程也变得更加简洁。“十二五”期间,我区完成了“15分钟”社保圈的打造,所有居民在所在社区或者村委会服务窗口,就可以购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还会采取服务上门的方式进行。
“不会漏掉一个人,每个参保人都有专人通知其带好相关资料,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办理。”王喜英介绍,在“十三五”期间,“15分钟”社保圈还将惠及企业职工的社保办理,让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就近可以办理企业员工社保,减少路上来回奔波的时间。
“大调解”机制渐成型
劳资纠纷处置队伍实现全覆盖
●全区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分别为34.84万人、40.66万人、37.36万人、35.28万人;完成2014年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参保扩面任务,参保缴费人数67.87万人,参保缴费率100%;全区新农合参保人数29.65万人、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累计4.37万人。
由于小、散、乱企业众多,我区劳资纠纷的案件一直处于高发状态。“十二五”期间的前3年,劳资纠纷案件发生量更是一度达到峰值。“一年案件3000多宗,平均每天差不多都有10宗,让我们疲于奔命。”区劳监大队队长梁杰波介绍,在不断的工作积累中,我区的劳资纠纷调解也渐渐摸清了门道,找到了最适合的解决方法,其中的全覆盖、一盘棋,是我区劳资纠纷处置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近年来,我区将区人社局、区公安分局、区委政法委、区司法局、区总工会等多个区直单位和22个镇街全部纳入了劳资纠纷“一盘棋”战略范围,劳资纠纷处置队伍从区到村社,实现了全覆盖。截至2015年底,我区在镇街基层共有59名劳动保障监察兼职监察员、123名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930名村居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这些人每天都工作在劳动保障监察第一线,每个村社还有一名专职干部负责劳资纠纷的处理。
同时,我区还启用预防劳资纠纷实行一月一报一排查的制度,全区共建立二级网格,其中一级网格22个,每个镇街一个网格,另外村社一级还成立365个小网格,每个网格中都有工作人员进行排查,将预防工作做在前头。
在我区,不管在哪一个镇街,一旦发生劳资纠纷,“大调解”机制就会立即启动,劳资纠纷案件不仅可以拨打劳动投诉电话,也可以拨打110进行投诉。特别是出现欠薪逃匿恶性案件时,区公安分局和区法院等司法部门的介入处理,加大了打击力度。“十二五”期间,我区共对20多宗欠薪逃匿案件进行立案,5宗欠薪逃匿当事人被判入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