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元古庙前的山呼海啸,平和大押里的熙来攘往,广东兵器制造厂斗争的形势风谲云诡,联升社学见证了乡勇奔赴三元里,也见证了广州起义的战云密布。这些都是发生在白云大地上的历史,只是其中很多一度在时间的流逝中尘封。
近年来,白云大力挖掘与弘扬历史文化,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也强化了对建筑、遗址、民俗、戏剧等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使众多曾经无人知晓、甚至走向消亡的历史文化遗产重现生命力,或成为历史记忆的标本,或成为文化宣传的阵地,还有的更是化作红色革命精神的丰碑。
历史文化遗产重现生命力
从喧闹的三元里抗英大街,拐进路旁的小巷,从一条巷子走进另一条巷子,其间穿过一栋栋城中村小楼,七拐八绕之后,终于走到二十七巷9号民居,它虽然是近代建筑,却丝毫不显残旧,古朴而干净的青砖灰瓦,在四周混凝土楼房的包围下,仿佛遗世独立。
而在三年前,这座清末民国时期建造的民居,则是一幅屋顶坍塌、栏杆残损、窗洞封堵、木门缺失、铁构件锈蚀严重的破败景象。这是三元里村最后一座基本保存的近代民居,如果年久失修的局面没有改变,也许很快就将与它的同类一样湮没于尘埃之中。
幸运的是,2018年,三元里大街二十七巷9号民居作为白云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逐步得到了修缮及活化利用。它极富广州近代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内涵的趟栊门、灰塑、拱窗、彩色玻璃等,亦得以重现光彩,不仅成为保存三元里历史记忆的重要标本,更是成为宣传三元里文化的公益性社区公共活动场所。
这正是白云近年来大力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并进一步活化利用的缩影。挖掘龙归街北村村关于粤剧名伶兰桂(徐癸酉)的历史人文史迹,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乡约活化利用为龙归街地区书画活动展览厅,江高镇整合高塘墟片区历史文化资源,钟落潭镇大纲领村瑞鸣家塾和冯氏宗祠活化利用为党员活动培训室和村史展览馆等等,白云的历史文化前所未有地“活”了起来。
白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登记在册的文物有558处、古树名木319棵、历史风貌区(白云山历史风貌区)1个、历史建筑34处、市级传统村落8个、传统风貌建筑88处。白云亦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城乡风貌特色的重要载体。
白云要求把历史文化保护放在第一位,严格落实保护规划,对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传统风貌建筑及其他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优先保护、原址保护、整体保护。同时,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多措并举促进历史文化遗产合理保护利用,尤其是鼓励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发展共生。
挖掘文化内涵融于社区生活
在金沙街横沙南围大道,坐落着一栋两层楼高的黄色外墙古建筑,它既是广州市第一个社区艺术馆——金沙艺术馆,也是国家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范本——卧云庐。
建于清末民国时期的卧云庐在新时代重新展现价值:一方面作为艺术馆践行“高雅艺术进社区”,推动常态化文化传播带动社区活力,服务社区公众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街道亦积极参与文物综合利用相关工作,通过优化改善文物周边环境、细化丰富艺术馆文化活动内容及形式,并融入如家风家训等传统精髓的文化延伸,逐步形成以卧云庐为文化资源核心的社区文化活动体系。
卧云庐也于2019年正式入选国家文物局编著的《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其活化利用的经验得以向全国推广。
白云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尤为值得称道的地方,就在于如卧云庐这般,将文化内涵的挖掘与社区生活紧密结合,而非仅止于保护,更非束之高阁只能远观,从而让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其触手可及,使历史文化真正“活”起来。
与之类似的还有平和大押,作为目前广东省发现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当铺旧址,其已开辟为白云区民俗文化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兆年家塾由私人业主自行出资修缮,在所在区域进行整体拆迁的情况下,得到及时抢救保护并进行活化利用。这两个案例亦均于2020年入选“广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重现活力的不仅仅是历史建筑。近年来,白云重点打造了“云·飞扬”白云文化欢乐季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推动具有白云特色的戏剧、民俗等文化元素同样活跃起来,举办“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传承系列活动、龙归街北村村“羊城乡村粤剧墟”活动、“桃花雅集”新春系列活动等,广受民众欢迎。
石马桃花雅集活动自2018年复办以来,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有专业的书画名家参与,更邀来大专院校教授,艺术性与学术性并重,已然成为白云的一个文化符号、一张文化名片。
而每到中秋,白云清湖、石马、平沙、夏茅、江村等地都要舞火龙,每当此时,村民争相观看,万人空巷。数百年来,这一活动代代相传,在白云的大力推动下,不仅成为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还列入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诸如此类,白云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深度的挖掘与精心的活化利用之下,终于抹去厚厚的尘土,在世人面前散发出应有的光彩。
红色遗址树立精神丰碑
“七一”前夕,云湖学堂网上红色展厅正式上线。云湖学堂深入挖掘广东兵器制造厂工运和党建历程,全景式展现杨匏安、杨殷、谭天度、周文雍等革命先锋顽强的斗争精神、坚韧的斗争意志、高超的斗争本领。
而网上红色展厅则以VR技术,全景全方位展示云湖学堂,并配以语音讲解及视频,使大众足不出户便能感受那段红色历史,从红色精神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网上展厅同时也为白云各级党组织以及广大党员提供了又一个线上学习的平台。
在白云,有着诸多红色历史遗址:白云湖街的广东兵器制造厂,诞生了白云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太和镇的联升社学、谢家庄谢氏大宗祠,1200名广州起义军曾在此驻扎;永平街的马市岭村何氏宗祠,一度化身禺北游击根据地……
白云根据历年文物普查成果,梳理出全区17处红色革命遗址目录,包括太和西罗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同和握山村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旧址其明何公祠等。如何活化利用这些珍贵的红色遗址,让红色革命精神穿越漫长的时空在当下重现光芒?云湖学堂与网上红色展厅正是白云的创新实践。
可以看到,近年来,白云各镇街不断强化对当地红色文化的挖掘,许多红色革命遗址被打造成为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的学习和宣传阵地,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之际,为推动全区掀起党史学习教育高潮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今年7月,白云区委办印发了《白云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组建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推进相关工作。该方案要求,3年安排1亿元专项经费,统筹推进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落地见效。今年内要完成广东兵器制造厂遗址、彭加木纪念公园、太和西罗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首批5个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其他12处红色革命遗址修复工作,推动遗址建筑及周边环境面貌实现大转变、大提升。
白云的目标是充分利用区内的各类革命遗址遗迹、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和教育基地,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和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品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力量。
位于金沙街的卧云庐是国家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范本,其活化利用的经验向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