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有白云特色的“1+5”综合救助体系
近日,笔者从白云区民政局获悉,该局拟制的《广州市白云区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已正式印发,首度提出要构建有白云特色的“1+5”(“1”为党建引领,“5”为政府兜底、数字政府服务、村社集体帮扶、慈善救助、社会服务)综合救助体系。
据悉,《实施意见》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以统筹全区救助资源、增强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紧紧围绕构建党建引领全局网、夯实政府兜底责任网、织好数字政府服务网、织密村社集体帮扶网、织牢慈善救助网、铺开社会服务网六大方面,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政策落实,就如何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开探讨。
织密织牢六大保障网
笔者了解到,白云区地域广、城乡差异大,现有生活照料(护理)服务资源分布不均,加之未能形成专门针对特困人员(精神残疾)的生活照料机制,缺乏专业照料人员,残疾人生活照护困难多。
为此,《实施意见》指出,要探索“救助+”帮扶方式创新改革。核心改革措施是从构建党建引领全局网、夯实政府兜底责任网、织好数字政府服务网、织密村社集体帮扶网、织牢慈善救助网、铺开社会服务网等6个方面,全方位织密织牢针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网。
“其中,构建党建引领全局网,是白云区一直以来做实‘应保尽保’,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的重要举措。”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指出,《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以“党建+”为核心,探索基层党建与社会救助业务深度融合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为党建引领推动多元力量参与救助帮扶,构建党建引领社会救助服务制度机制指明了方向。例如采取“一带一”“一帮一”和“多帮一”等形式,让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与困难群众结成对子,实现每一个困难户都有人联系、都有人帮扶,每一个党组织、每一名党员都有明确的重点联系和帮扶对象,增强困难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上述负责人表示,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目前,白云正探索社会救助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新路径,将统筹各类救助资源力量,包括民政、残联、卫健、教育、镇街、村社等集体,以及各种慈善组织、其他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形成党委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兜底有力的“1+5”的综合救助体系。
鼓励村社设立帮扶补助基金
除了党建引领全局,引入村社集体帮扶资金是《实施意见》中的重要举措。《实施意见》提出,全区有118条行政村和48个经济联社,要聚力社会救助与乡村振兴战略高效衔接,提升村社帮扶服务能力。为此,白云区首度提出设立村社集体经济帮扶补助基金这一创新之举。
白云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区纳入村社集体帮扶的在册低保、特困、重度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约有2700人,若各村社按现行区财政兜底保障救助资金的标准进行1∶1补助,年均需筹措资金近3560万元。不但能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还能在救助的基础上,实现精准帮扶,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此外,《实施意见》还提出了“救助+慈善”的创新改革,构建“政府救助+慈善救助”新模式。“例如在每个镇街、村(居)至少设立1个社区慈善基金,每个村(社区)设立一个慈善捐赠站点,逐渐形成下沉社区、服务群众的慈善捐赠网络,实现社区慈善基金、捐赠站点镇街全覆盖。”上述负责人称,要加快推动政府救助系统与慈善救助平台的有效衔接,建立政府救助和慈善救助转办转介机制,推动实现由单一的资金救助向心理帮扶、能力提升、家庭救助等综合服务发展,切实提升救助实效,不断引入社会资本,为困难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慈善帮扶。
与此同时,各镇街应分级分类对全区兜底救助人员全面精准建档立册,持续跟踪服务,全面构建服务范围全覆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服务形式持续可复制的社会救助“物质+服务+技术”保障机制,着力实现“社会救助服务覆盖率100%,服务精准率100%,服务满意率100%”的工作目标,不断增强全区社会救助体系,到2023年,基本构建形成有白云特色的“1+5”的综合救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