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联播 > 各区动态 > 番禺区

番禺区大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听全文
  • 2024-01-19
  • 来源:番禺区
  • 分享到
  • -

  石楼镇砺江河碧道,路边绿荫如盖,河边芦苇飘荡,水面上鹭鸟飞翔,休闲散步的居民三五成群,形成一幅水清岸美人欢的美丽画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石楼镇大岭村,绿树成行,碧水环绕,新开放的柒星状园农业公园喜迎接八方来客,洋溢着浓厚的旅游特色村气息。

0118p1-1_b.jpg

广东省森林城镇石楼镇风貌

  2023年,番禺区以头号力度实施“百千万工程”,对标“打造产城融合发展标杆区”目标定位,切实改善山水自然生态、产业生态、人文生态、人居生态,全力以赴强龙头、补链条、强品牌,努力做活特色现代农业大文章,引领带动番禺区都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接下来,番禺区要打好“百千万工程”和绿美番禺建设组合拳,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跃升。

  在联镇带村上争先进  以“千亿矩阵”壮大县域经济

  2023年以来,番禺区以走在前列的精神状态和干在实处的工作姿态,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良好开局。在全省率先建成番禺区“百千万工程”指挥调度信息平台,以数据赋能城乡基层治理;完成旧水坑村、汀根村、沙湾北村、大岭村等圩镇村品质提升和雁洲涌北流域湿地化改造;完成石楼镇全省美丽圩镇示范片区升级改造;推动全区277个村(社区)与329个企业开展结对帮扶需求对接;耕海牧渔,助力广州建设现代海洋创新城市,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进度72.85%,农业“粤字号”增加至42个;海大集团以过1000亿元营收荣登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87位;历史性建成全区首个总产值过1000亿元工业大镇——化龙镇,“百千万工程”打响头炮。

  2024年,番禺区将在联镇带村上争先进,以“千亿矩阵”壮大县域经济,打造化龙镇、石楼镇为两大中心镇,石碁镇为工业类专业镇,南村镇、新造镇为创新创意类特色镇,扎实推进大岭村、桥山村、旧水坑村、新水坑村、沙湾北村等5个典型村培育,着力打造紫坭岛特色项目,以此达到内外拓展经济发展纵深和发展可持续性的目的。

  在乡村振兴上作示范  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南村镇里仁洞村旧改项目首栋复建房封顶,加快了里仁洞村旧改的步伐;石楼镇大岭柒星状园农业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大岭村以此为契机,全力绘就宜居宜游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地处市桥街沙墟一村的富乐·阳光里,经过一年的升级改造后焕新营业,努力打造成市桥街经济发展又一增长点……最近,在番禺各村 ,一连串喜事频频传来,是番禺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番禺区深入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全力以赴抓党建、筑基础、强产业、促振兴,努力争当全省、全市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全力打造沙湾街古韵叠境新乡村示范带,先后完成45个市级美丽乡村策划成果,创建省定美丽宜居村161个、省定特色精品村24个,完成60个市美丽乡村、36个市名村创建,全区177个村全部通过省级“民主法治村”创建验收,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卫生户厕普及率100%。

  2024年,番禺区将在乡村振兴上做示范,发挥好服务全国、全省的龙头企业作用,积极构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做大蛋糕,推动农村留用地开发建设与可持续运营并重;加快新乡村示范带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厕所建设、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三大革命”;广泛发动市场、群众等各方力量,深入推进“双百行动”“三师下乡”和“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等行动。

  在生态建设上作表率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暖冬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园峰峦起伏、湖光倒影,万株落羽杉由绿变红,层林尽染;市桥水道,天蓝水清岸美,白鹭展翅飞翔。近年来,番禺区全力推进绿美番禺建设,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画卷在禺山大地徐徐展开。

  2023年,番禺区聚焦“山青树绿”,推动以大夫山榕树公园为核心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南部迁地保护示范区体系建设,成为华南地区榕属植物品种最多的专类植物展示园;全区新种苗木9.3万株,新增城市绿地1003.4亩、乡村绿化美化1698亩、新建碧道29.2公里;石楼镇获“广东省森林城镇”称号。聚焦“水清河晏”,打好治水攻坚战,污水处理能力达101.2万吨/天;全区累计铺设污水管网3076公里,管网密度由治水三年攻坚前的 10.6公里/平方公里提升至目前的 13.2 公里/平方公里;全区河涌全年平均水质消除劣 V类,水环境质量稳定位居全市第四。聚焦“天清气朗”,2023年全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30,同比改善2.9%。

  2024年,番禺区将在生态建设上作表率,扩大“含绿量”,积极完善华南国家植物园“1+3+N”城园融合体系,统筹建设城市公园、口袋公园、森林步道、绿道、碧道,打造绿美古树乡村和古树公园。减压“含污量”,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举全区之力完成治水三年攻坚,完成52宗治水攻坚项目建设。建成11.5平方公里海绵城市、18公里碧道建设以及老旧小区供水改造、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等工作。提高“含金量”,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做优做强先进环保装备制造、现代环境服务等产业。降低“含碳量”,大力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绿色能源利用水平,加快新型储能建设,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