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联播 > 各区动态 > 番禺区

番禺区45条“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推广“会江模式”

  • 听全文
  • 2024-11-08
  • 来源:番禺区
  • 分享到
  • -

  近期,番禺区以会江村为试点,采取“一建二宣三管四责五促”五步工作法,提升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打造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会江样板。

  据了解,在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大石街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6月底会江村的生活垃圾收集点全部进行厢房化改造,接入实时监控系统;撤销临时摆放的垃圾桶,建设流动收运点,完成点位的整改。会江村存在的垃圾桶多而散、环卫设施老旧、垃圾洒漏等问题,也是城中村普遍存在的通病,为解决这一问题,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决定在会江村试点建立“一建二宣三管四责五促”模式,经过5个月努力,现已取得一定成效。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村生活垃圾收运“点—线—站”全流程提升,建立“五点一站一线路”的收运体系。“五点”是指生活垃圾收集点、再生资源暂存点、大件废旧家具临时存放点、绿化垃圾临时存放点、建筑废弃物临时存放点,“一站”指村级垃圾压缩站,“一线路”指垃圾收集线路。收运体系的建立,解决了前端生活垃圾收集点布局不合理问题,会江由原来60多处敞开式生活垃圾收集点调整为23处收集点;解决了中间生活垃圾收集车辆不密闭问题,会江原有10多台敞开式三轮收集车已全部淘汰,由第三方保洁单位采购了2台小型桶收车转运垃圾桶,1台8.5吨小型压缩车统一收运至压缩站,大幅提升收运效率;解决了大件废旧家具、绿化垃圾、建筑废弃物管理不规范问题,实现大件废旧家具、绿化垃圾和建筑废弃物的设点集中暂存、预约上门收集、定期交付处理。

  优化宣传方式。由区统筹开发线上宣传会江村“一村一码”二维码,结合线下村委宣传阵地,形成“一村一码一阵地”宣传矩阵,解决了传统的农村环卫宣传不够直接、不够生动的问题。会江在主要出入口、街巷张贴“一村一码”、明白卡,村民用手机扫码就能了解“垃圾怎么分、垃圾往哪里投放、大件废旧家具怎么送、建筑废弃物放哪里”,村民也可以投诉环境卫生问题、提出建议。

  健全巡查监管机制。建立环境卫生督导室,配置专职巡查队伍,实行网格化运作,队员既是巡查员也是网格员,建立“一室一队一网格”的巡查机制,解决了农村环卫监管无主体、无设施、无手段的问题。会江村由村委牵头自建巡查队,对第三方保洁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线上和线下的全面监督,起到了明显效果。

  建立责任制度。村委入户发放明白卡、环境卫生告知书,同村民签订栋长制责任告知书,发放问题告知书,制定并公示环卫责任制度,建立了“一明白三告知四责任”责任制度,厘清第三方保洁单位主体责任、村民(租客)环卫和垃圾分类义务、经营单位经营承包责任、村委监管责任。将环境卫生规定纳入村规民约,对违反的经营者和个人由村委劝导;对情节恶劣、屡教不改的,由村委联合镇街执法队进行处罚。目前,会江村已有9名个人和38个经营户受到处罚。

  落实督促措施。在全区各村开展“周五大清洁”活动基础上,会江村开展了“门(户)前三包”活动,每户家庭、每个经营单位统一在周五花半个小时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小广告;村委对做得好的居民家庭和经营单位授予“干净整洁三星户”“文明商铺”称号,落实“一活动两评选三促进”的制度保障。此举解决了农村环卫专项整治流于形式、一阵风的问题,也减轻了第三方保洁单位清理乱张贴乱堆放的压力,促进形成环境卫生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动手的良好氛围。

  “会江模式建立了垃圾分类收运全链条体系,同时配套宣传、巡查、责任和督促等措施,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共建共治共享。” 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决定将会江模式在全区推广,首先在45条“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推广,目前,首批推进的45条村中,已有1/3基本成形,明年计划在剩余132条村推广。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