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联播 > 各区动态 > 南沙区

第20届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在广州南沙召开 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年底召开

  • 听全文
  • 2021-05-21
  • 来源:南沙区
  • 分享到
  • -

  5月13至15日,第20届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在广州南沙星海会议中心举行。大会由亚洲科学理事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大会以“新材料时代:为可持续发展社会而创新”为主题,深入讨论可持续发展与材料创新,推动亚洲实现跨国界、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更好融入世界科学网络、共建全球科学发展共同体。今年的大会首次采用“现场+网络”的方式召开,亚洲科学理事会14个会员组织的30余名负责人和代表参会,中外科技界的著名专家学者70余位嘉宾出席会议并作报告,大会吸引了来自亚洲及全球各地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参会。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卢一先讲话,区委副书记、区长董可出席开幕式。

  南沙科技创新主体持续壮大

  今年是亚洲科学理事会成立20周年,也是继2008年在中国青岛举办大会后,第二次在国内举行。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谢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亚洲科学理事会认为南沙已具备了科技创新要素集聚的条件,所以选择把此次会议放在南沙召开。

  谢明表示,南沙已集聚了航空航天产业、海洋产业、第三代半导体等一大批原始创新链。同时,南沙拥有广阔的产业空间,科技创新主体持续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此外,在资本链方面南沙也在积极的布局,一系列产业基金加快在南沙落地,也将为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从会上了解到,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将于今年12月6日在南沙召开,同时,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也将落户南沙,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南沙将成为重要一环。

  谢明指出,目前南沙正从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发展成为交通中心、创新中心、金融中心和产业中心,正是由于南沙具备了这些众多优势,除了大湾区科学论坛,还包括CNBC全球科技大会等全球范围内的高端科学论坛都在南沙召开。

  南沙百年科学城打造国家原始创新发源地

  据了解,去年以来,广州市南沙区积极构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能力不断凸显,高端创新人才不断集聚,创新综合实力持续跃升,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培育,实现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零的突破。

  目前,南沙“1+1+3+N”科创平台体系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其中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明珠科学园启动区5个项目已于2020年11月全面开工,预计到今年底,国科大广州学院部分多层建筑和力学所广天院总装总测实验室将实现封顶,到2023年底整个启动区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用地、立项申报等前期工作已落实,预研项目已于2020年8月底开工,预计今年上半年完成软基处理、基坑施工等。

  今年2月,《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印发,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落地南沙,南沙通过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科技人才评价等方面先行先试。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政策,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快集聚海内外“高精尖缺”人才。

  今年4月,南沙区发布《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科创16条”)。聚焦“五力”,打造“五地”——提升原始创新策源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提升成果应用协同力,打造科技成果应用高地;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力,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科创16条”提出,支持南沙科学城和明珠科学园建设,集中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一批符合本区产业发展研究方向且具有重大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的科研平台落地,给予每个平台最高2亿元的资金支持;在强化人才引进力度,南沙对高层次人才落户给予最高1000万元安家补贴,对境内外(含港澳)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

  南沙正持续引入各类创新资源,加大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全力把南沙科学城打造成为国家原始创新的发源地、粤港澳大湾区高技术应用人才的集聚高地和前沿科学研究的创新高地,建设百年科学城。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