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越秀区的垃圾分类被央视《焦点访谈》报道点赞,环卫工有效分离玻璃类低值回收物,到“两网运输”健全回收体系,再到越秀试点区的创新做法,越秀把垃圾分类落到了实处。越秀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把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作为改善城区环境、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2010年起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始终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机关带头,全民参与”的工作方针,以减量为核心,以分类为重点,经过几年探索,形成了生活垃圾“精准分类、精准处理、精准利用”的越秀做法,通过探索率先将垃圾分类工作具体化的多种模式,切实提高垃圾分类的可操作性。2014年以来的回收利用量占垃圾清运量的比例(垃圾回收利用率)稳定在10%以上,有效减少了焚烧填埋处理的垃圾量。具体做法如下:
率先实施居民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该模式在全市推广。改变定向思维和居民生活习惯,探索出居民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收集方式,总结出“在家分、下楼投、点监督、精细分”的指引。目前,越秀区已在全区居民社区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方式,设置了定时投放点1274个、误时投放点681个、有害垃圾投放点506个。今年1-11月,越秀区分类出餐厨垃圾量3.05万吨,分类率为全市最高。
率先实施再生资源回收网与生活垃圾收集网的“两网融合”,该模式实现废玻璃、废木材等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越秀区引入第三方企业,参与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创新推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与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网融合,采取“居民分类投放+环卫工人分类收集+车队免费运输+企业定期收购”的回收处理模式,以其他垃圾中的废玻璃和木质废弃物等低值可回收物为切入点,全区设置废玻璃回收板房23间,废木材收集点24个。企业根据回收利用的垃圾量给予源头居民和环卫工人补贴,形成源头分类激励机制,使过去被扔掉的垃圾变成居民和环卫工人要寻找的“宝”,且分类越细就越值钱,真正把垃圾变身为“城市矿产”。目前,越秀区每月平均回收废玻璃约350吨、废木材约750吨。
率先应用就近就地处理餐厨垃圾的技术,该模式将树叶垃圾、废弃菜叶果皮变废为宝。越秀区在辖内公园配置树叶(枝)垃圾处理设备,对树叶垃圾进行粉碎处理,然后作为公园的土壤改良剂、水培填充剂和生物质发电厂燃烧源料予以消化,达到了变废为宝资源化目的。应用“配备粉碎机设备+生物菌发酵”的技术来处理肉菜市场餐厨垃圾,在肉菜市场配置餐厨垃圾粉碎处理设备,处理废弃菜叶和果皮,然后制作环保酵素,作为公厕、垃圾收集点的除臭剂使用,实施餐厨垃圾就近就地处理。目前,越秀区已经在3个公园、4个肉菜市场建设了处理站,实现树叶、菜叶、果皮垃圾资源化利用。
率先建设社区垃圾分类综合减量站,实施了餐厨垃圾二次精细分类、有害垃圾临时集中存放、低值可回收物收集等生活垃圾分类。设置了餐厨垃圾收集、废玻璃收集和废木材收集区、餐厨垃圾二次精细分拣设备区和有害垃圾收集临时存放区。配备精细分拣设备,应用“配备精细分拣设备+生物菌”的技术来处理社区餐厨垃圾,该做法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肯定,编入《2016年衡量生态投入与人类发展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向全世界推广。目前,越秀区已在3条街道建设了社区垃圾分类综合减量站,每站每月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废玻璃约30吨、废木材约60吨,每月对餐厨垃圾二次精细分类资源化利用约300吨。
率先在学校建设生态园,该模式为学校师生提供一个环保教育基地。2014年以来,越秀区在学校推进生态循环园建设,通过为学校配置一台餐厨垃圾生物处理机,将饭堂的餐厨垃圾经过生物处理为有机肥料,有机肥再用于校园内的种植示范菜地,为学校师生提供一个环保教育基地。在菜地,生态园中种植的蔬菜郁郁葱葱,学生们利用循环再生的肥料亲手种植蔬菜,亲身参与到垃圾分类实践中来,体验到从垃圾变为肥料,肥料用于种菜,到生产出食物的环保自然循环。目前,越秀区已在3所学校建设示范生态园。
率先实施花店垃圾桶挂桶改造,现实经营者废弃花枝源头分类投放,该模式在全区花店推广。越秀区为方便各位档主和店员进行垃圾分类操作,给每个档位均配备一个240L的绿色厨余垃圾桶和一个60L的灰色其他垃圾挂桶进行分类投放,并在花档周边张贴垃圾分类指引。街道对各花档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监督,并与各店主签署承诺书,得到大部分花店的积极配合。目前,全区76家花店纳入了第一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名单,平均每天能分类出废弃鲜花垃圾150桶(240升),在鲜花需求量大的时候还能达到每天260桶(240升),取得了较好的分类成效。
率先探索出 “一个协议两个合同”的做法,该模式较好地保障餐饮垃圾统一收运处理试点工作。2015年5月份,越秀区在接到市城管委下达的统一收运处理餐饮垃圾50吨/天的试点任务后,以抓重点、促难点、增收量,抓收集、促规范、增服务,抓监管、促质量、增长效的“三抓三促三增”做法积极推进工作,探索出“一个协议两个合同”的工作模式,街道环卫站主动上门联系餐饮垃圾的产生单位,签订了《广州市绿色餐饮单位收运协议》和《餐饮垃圾清运保洁合同》,明确操作程序和各自的岗位职责;街道环卫站还要与广州市环境卫生机械设备厂车队签订了《餐厨垃圾收集装运服务合同》,确保装车收运工作有效开展。目前,越秀区有528个餐饮单位签订了《广州市绿色餐饮单位收运协议》,全区设置了统一收运点47个,日均回收量稳定在58吨以上,初步建立了餐饮废弃物集中收集、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较好地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
率先探索出环卫保洁挂桶垃圾分类作业做法,环卫工人进行保洁同时分类收集垃圾,该模式已在越秀区道路、公园、肉菜市场保洁作业中推广。为分类出餐厨垃圾,又不增加环卫工人的作业强度,在每个240升餐厨垃圾桶挂上一个60升其他垃圾桶,以便环卫工人清扫时轻松地把其他垃圾从落叶(废菜叶)中分离出来。该做法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肯定,编入《2016年衡量生态投入与人类发展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向全世界推广。目前,已经在越秀区公园、肉菜市场、道路保洁作业中推广保洁挂桶垃圾分类作业做法。
越秀区推广垃圾分类取得实效的经验是充分认识到精准分类是前提,精准处理是关键,精准利用是保障的客观规律,具体化垃圾分类以切实提高垃圾分类的可操作性,即操作化垃圾分类,确保垃圾分类“居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促使政府、居民、企业能够持之以恒地开展垃圾分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