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联播 > 各区动态 > 增城区

增城区持续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水平

  • 听全文
  • 2024-12-24
  • 来源:增城区
  • 分享到
  • -

  优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布局、新增人工智能摄像头,减轻垃圾分类投放和督导方面的痛点难点;成立三级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带动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今年以来,我区多措并举持续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水平,让垃圾分类“新时尚”为增城城乡融合增添新活力。

  “人力巡查+视频监控”

  投放点长期保持干净整洁

  今年,我区将智慧城管融入垃圾分类工作当中,全区有200个分类投放点新增人工智能摄像头,采取“人力巡查+视频监控”方式,加强对生活垃圾投放点管理情况的巡查监管,及时发现并整改垃圾乱堆放、满溢落地等问题。

  在荔湖街城乡发展服务中心的智慧环卫指挥中心内,有一块10平方米的LED屏,清晰地展示着街道范围各个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位的实时情况,以精细化手段提升街道的环卫工作。

  “在没有安装智慧摄像设备之前,荔湖街各小区的物管保洁人员在投放时间以外也要在各投放点巡查,随时为不规范投放行为进行保洁,耗费人力、效率较低。”荔湖街市政环卫组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从引入科技化手段,街道市政环卫组每天安排值班人员在指挥中心工作,通过数字大屏便可以发现违规投放行为,并及时通知小区物管保洁人员前去处理。如果违规投放的当事人仍在投放点,值班人员还可以“云喊话”,通过投放点内的音箱与当事人远程对话,及时纠正居民的未分类或错分类投放行为。自此,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准确率得到提升,荔湖街垃圾分类投放点也得以长期保持干净整洁,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探索农村工作模式

  实现垃圾分类城乡一体化

  “增江街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模式,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城乡一体化同步提升。”增江街城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心(环卫组)负责人黄宏周介绍,今年以来,增江街各村成立以村社干部、党员为成员的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村社干部网格包片管理,指导村民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街道通过完善分类投放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投放点等方式,确保垃圾分类硬件设施满足村民日常投放需求。

  走进增江街陆村村可看到,村内设有常规居住小区常见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并有3座具备分类投放垃圾及暂存收集待运垃圾的垃圾房。村内的文化广场不仅设有垃圾分类宣传栏,广场地面还开辟为垃圾分类主题的超大型飞行棋盘。如今居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时无需日晒雨淋,环卫工人清扫待运的垃圾也不用露天堆放。村民及街道其他社区居民有垃圾分类宣教需求时,可以使用陆村村的设施。“从硬件条件看,陆村村的垃圾分类设施已做到和常规居住小区无差异。”增江街垃圾分类督导员吴家慧说道。

  陆村村的孩子与周边多个社区的孩子均在增江小学就读。学校的校道、体育场看台下方及花圃等地,均设置厨余、绿化等有机垃圾堆肥桶。“我们把垃圾分类融入日常的劳动教育课程当中。”增江小学有关负责人介绍,学校鼓励学生将午餐剩余的厨余垃圾以及日常打扫到的有机易腐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好,并设置堆肥室及专业堆肥桶供学生堆肥、制作环保酵素。产生的肥料及酵素,学校引导学生用于校内花圃以及率真小农场的花朵、蔬菜种植实践当中,既美化校园,也让孩子懂得分好类的垃圾具有利用价值。

  强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已发动8700多人次参与

  今年,区城管执法局按照广州市城管部门的部署,强化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架构建设,已组建“区-镇街-村居”三级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386支,发布志愿服务活动3768场次,发动8755人次参与志愿服务,累计时长达32868小时。

  以荔城街为例,今年10月,荔城街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驿站成立,成为增城首个授牌成立的社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驿站。目前,荔城街已成立38支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致力开展好入户宣传、桶边引导、教育培训、政策宣讲等垃圾分类工作。成立驿站,可更好统筹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开展工作,不断吸纳各社区群体组成的生活垃圾志愿服务分队成为新成员单位,同时一些有特色的志愿组织加入,还能丰富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手段,共同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工作,营造绿色、环保的良好社区环境。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